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9 月 1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人道念頭專喜的,便喚作愛緣。一切大小微細之物,一切遠近眷屬之人,一切內外邪正是非之事,一切聖賢仙佛之法,一切經典文字之理……《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王常月祖師指出,只要念頭上起了執念,要愛上及得到他,都稱作愛緣。「專喜」之「專」便有獨佔、把持之意,這便是一種執念;希望按著自己私欲,永遠佔有他、不想他離開,並希望對方依循自己想法行事。當失去了,便頓失靈魂,陷入苦痛之中。「大小微細之物」,大如華麗的住宅,小如鑽石水晶之物,只要起了執念,無論如何也要得到它,得不到便悶悶不樂,皆是愛緣之苦。「遠近眷屬之人」,遠者如離世的親人,即使離去多年仍接受不了事實,苦苦追思,每晚哀思難眠,皆為執念。「內外正邪是非」,即喜好執拗自己是對而人家是錯的,專留意人家錯處,並直指其「非」而強調自己乃「是」,都是執念的一種。即使是「聖賢仙佛之法」及「經典文字之理」,如果有了「專喜」,執於一法一字以炫耀自己;或以宗教為娛樂,以弘道之名行酬酢享樂之事,或以修持來包裝自己形象,皆為「消費」信仰之舉,都是貪之表現。

典故「華子病忘」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周穆王篇》。「病忘」,即是健忘症,典故中的華子由健忘到康復,卻將煩惱和種種習性也重新帶回來,讓自己及身邊的人感到更痛苦。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宋國陽里有個叫華子的中年人得了健忘症,早上拿的東西到晚上就忘了,在路上則忘記走到哪裡,全家人都很苦惱,求神、問卜、看醫生都沒用。魯國有個儒生毛遂自薦說能夠治好他。華子的妻子願意用一半家產來換取藥方。儒生說:「這並非求神、問卜、求醫便能治好,我試著轉化他的心境和思慮吧!」於是要華子抵冷、捱餓、受困來刺激他,讓他知道要穿衣、進食、尋找光明。儒生告訴華子的兒子,要單獨治療華子七天。沒有人知道儒生做了甚麼,但華子的病終於好了。不過,華子同時也恢復了往日的壞脾氣,休掉妻子,痛打兒子,還拿著武器追趕儒生。後來,大家抓住他問起原因。華子說:「過去我忘了一切,渾然不覺。現在忽然又記起數十年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無數煩惱湧上心頭。請問我可以再遺忘多片刻嗎?」

世事複雜多變,如果事事太計較執著,不但自己辛苦,身邊的人也不好受。若人生難得糊塗一點、願意吃虧一點,反而更容易和光同塵,隨緣而處順。道教修煉很重視「忘」,包括忘掉太多貪求妄念、執著傲慢,這樣才可真正拋開煩惱,接近清靜自然之道。若「忘」不了一切,每事都太「清醒」,最終只會苦了自己。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9 月 1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且把世間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愛緣,慢慢再說。只說這已出家的大眾,愛緣迷惑,全然不知。如何?《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愛緣,就是一種喜好、追求,希望得到而擁有,擁有後便希望永遠長存。愛緣亦包括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緣分及關係,我們總是希望永遠都在一起,永不分離。當面對真正的離別及失去時,如看不破、放不下,便會因接受不了事實而萬分痛苦,繼而很容易做出種種失理智的行為。而對於孑然一身的人,或已出家的道侶來說,即使沒有人倫的愛緣,也會有種種貪愛之緣。出家道侶雖然已出家,亦要弄清楚是身體出家了,「心」是否也出了?是否可放下物欲、名欲、利欲、口欲等等?在家修行者雖然難以做到沒有一絲欲念,但也要抱持「為道日損」的宗旨,減少愛緣。若愛緣太重,貪欲太盛,便離開清靜愈遠,福慧亦隨減。另外,千萬不要強調自己是「修行」或「出家」,如果仍受愛緣迷惑,這其實與凡夫俗子無異。能夠勘破愛緣,方是大修行人。

典故「蕉鹿之夢」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周穆王篇》。蕉鹿,即是用柴草蓋上鹿,典故中的樵夫得到一頭鹿,卻以為自己在做夢,最後夢境與現實也搞不清。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鄭國有位樵夫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頭鹿,把牠獵殺了,並把鹿屍拖進濠溝裡,再用柴草遮蓋起來,擔心別人發現。誰知他很快便忘了藏鹿的地點,以為自己是做夢。回家途中,逢人就說那個奇怪的夢,有人聽見了,便依照樵夫所說找到了鹿。得鹿者告訴妻子:「有個樵夫說夢中得到一頭鹿,卻忘記收藏地點,現在被我尋到了,他是真的做夢嗎?」妻子說:「恐怕是你夢見樵夫得到一頭鹿吧?難道真的有那位樵夫嗎?現在你得到鹿,是夢境成真吧!」得鹿者說:「反正我得到鹿,管他是誰在做夢!」且說樵夫回到家裡仍記掛他的「夢」,半夜夢見了藏鹿之處,還夢見取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樵夫找到了那人,彼此又爭鬧起來,更鬧上了衙門。法官總結案情時說:「樵夫最初得鹿,卻妄說是夢。後來做夢尋到,又以為是真實。得鹿者取走了鹿,而妻子卻說是做夢。好吧,你們都在做夢,根本沒有人真正得到過鹿。現在既有這頭鹿,那就各分一半吧!」

列子在典故結尾提到鄭國國相的說話,要弄清人生的真實及夢境,只有聖人如黃帝及孔子等才能做到。典故中的樵夫和得鹿者,不是把真實的事當夢,便是把夢當成真實的事,猶如人生常在糊裡糊塗中度過,似做夢般不知覺醒。《紅樓夢》中的名句「假作真時真亦假」,倒似是現實的寫照。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只是我們仍未覺醒。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9 月 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若欲出世,超脫生死,不斷絕愛緣而能解脫者,未之有也。《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世間種種惡業之緣,總離不開貪、嗔、痴、慢、疑五毒。過分貪婪、太著重個人私利、不顧後果而盲目追求利欲權位的人不少,這些都是「貪」的一部分顯現。不過,「貪」所涉及的範疇更多,基本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隨著年月增長,我們會習慣被「貪」所束縛,而且心甘情願成為它的奴隸,包括:甘心為了錢財而勞累身心,甘心為物欲色相而沉迷墮落,甘心為了名利權勢而不擇手段,甘心為了食欲而犧牲健康,甘心為了躲懶不動而浪費人生……如此種種,神魂被「貪」所牽絆,不能自主,不能清靜,終至輪迴墜落。道教修行的方式就是「為道日損」,減損貪欲及愛緣,讓神思回復清靜,反樸歸真,這才是真正的精神解脫。若立志修道及超脫生死之限,必須要有出世之心,雖身在物欲橫流的俗世,也要有素淡、簡樸、清靜之心,懂得吃虧、謙下、柔善,雖似是愚笨,但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乃終極解脫之路。

典故「老役夫夢為國君」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周穆王篇》。老役夫,即是老僕人,以前的僕人如同奴隸,沒有休息的日子,而且都是做粗活為主。典故中老役夫與主人每晚的夢中情景與現實剛好相反,一夢一覺難分難解,現簡述如下:

周國有一大戶人家尹氏,他手下那些僕人由早做到晚,十分辛苦。其中一位老役夫做到體力衰竭,晚上倒頭便睡,卻每晚都夢到自己成為國王。夢中他在宮殿飲宴作樂,快樂無比;早上醒來則又去做苦工。有人深表同情,要好好安慰他,老役夫說:「人生百年,晝夜各佔一半,我白天受苦,晚上卻能享樂,還抱怨甚麼?」另一方面,主人尹氏整天在操心家業,早已弄得身心疲憊,到了晚上也是倒頭大睡,卻夢見自己成為別人的奴僕,奔走工作,又遭責罵,又受鞭撻,受盡侮辱,一直痛苦呻吟至天亮。他的朋友勸說:「你地位尊崇,財富豐盛,遠遠勝過別人,但每晚卻夢到自己當了奴僕,這就是苦樂參半的人生。要在夢裡及現實都稱心如意,那是萬萬不能。」尹氏反思懺悔後,改變了做人的態度,一方面減輕了奴僕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再過分操心家業,壓力和思慮也減少了。自此,尹氏和老役夫在現實中都減少了痛苦。

老役夫白天辛苦,但他沒有抱怨,心裡踏實,晚上可以安睡,一半日子的辛苦也看開了。尹氏整天都在勞心,壓力大到每晚發惡夢,受人奴役。與身體勞累相比,心累是更大的痛苦。如果能夠懂得施與分享,關顧別人,並捨下更多,能與尹氏一樣減少奴役別人,其實也是放過自己,大家都有得益。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8 月 2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心性不明,皆因愛緣;身體不健,皆因愛緣;道法難成,皆因愛緣;六賊猖狂,皆因愛緣;六根不淨,皆因愛緣;天地之內,五倫之中,萬物萬生,皆因愛緣。《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前期談及「十二因緣」觀的「觸、受、愛、取、有」……當眾生接「觸」了外境而產生感「受」,便會產生貪「愛」欲望,進而有了想「取」的行動,結果便「有」種種惡業累積。「愛」不一定指情愛,貪愛、欲求、鍾情也是「愛緣」,如果處理不當,便會令人失去理智,種下惡業。若「愛緣」太深,到了人生終結時仍不懂放手,執迷不捨,「愛緣」便會結下種子,生生現報。如果在世時完全不通懺悔之理,累積之惡業便會牽引輪迴及受報,導致今生有些人「心性不明」,即智慧不足,愚昧無知,難有機會接觸正法;即使接觸,也了無興趣或過目即忘。宿世惡業也會影響今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修行。又有些人生性放浪,不懂控制情緒,任由「六賊」(眼、耳、鼻、舌、身、意,亦稱「六根」。)縱欲及起大分別心,或由此沾污身心,一切皆是「愛緣」牽引。天地之中,萬物生生死死,彼此又牽上各種人倫關係,都是宿世的「愛緣」所致。

典故「老成子學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周穆王篇》。老成子是戰國時代人,他的老師尹文是稷下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相傳著有《尹文子》。「學幻」即學習「窮數達變」之道術,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老成子向尹文先生學習幻術,但尹文先生三年來都沒有傳授給他。老成子打算退學,尹文先生告訴他:「過去老子西行時曾跟我說,一切有生命的氣、有形狀之物都是虛幻的。萬物生化之時,陰陽之變化叫做生與死;能熟悉這個規律又能順應變化、推移變易的,叫做幻與化。創造萬物的技巧很微妙,我們難以全部了解。如要懂得幻化學問,便要先明乎生死之道,才可學習幻化之術。我和你這刻的存在本來已是幻化之身,為甚麼一定要學幻術呢?」老成子後來苦想三個月,終於能掌握存亡之術,可自由隱現,能夠與周遭事物互融,乃至互相轉變,但一生都沒公開顯現道術。

人生如夢如幻,彈指之間天地與人身已出現變化,一切悲歡離合也在瞬息萬變之中,所以尹文先生才說何必去學幻術呢?我們本身已處在這個幻變無常的世界。天地變化無窮,包含了易學中的理、象、數,能靜心理解當中的變化玄機,就是列子所言的「窮數達變」;若再配合自身修行,亦即證達宗教上的「神通」。老成子掌握道術而不顯現,這是真正大智者,有心顯現即非有道。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8 月 2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王法官刑,皆因愛緣;水災火厄,皆因愛緣;刀兵劫殺,皆因愛緣;絕宗覆嗣,皆因愛緣;九祖受殃,皆因愛緣。《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唐代白居易《長恨歌》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對情緣最深刻的歎息與呼號。生死遺恨永遠沒有盡期,來世或仍需經過多重生死離別之苦。無論是夫妻之情緣、朋友之情緣、家族之情緣,若因錯愛、溺愛或執迷而走入歧路,或作惡傷人,來生必受果報。有些人誤以為「真情義」而替對方作犯法之事,亦必受刑罰果報。有些是因愛而嫉,傷害別人,來生或要受水火之災。有些是奪人所愛,或狠下殺機,必受刀兵劫殺報應。有些因貪淫而妄墮胎兒,亦會受絕嗣之報。更有些是因情愛而傷害了父母,或褻瀆神明,更會使九祖受殃,歸根究柢莫不與「愛緣」有關。

典故「周穆王神遊」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周穆王篇》。周穆王是約三千年前的西周天子,「神遊」是指他曾遠遊四方,包括崑崙山及瑤池,與西王母相會,今有《穆天子傳》傳世。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周穆王時,西方來了一位異士,水淹火燒都不死,還能貫穿金石、翻倒山川、空中行走等千變萬化,沒有窮盡。穆王對他像天神一樣尊敬,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他,但他認為穆王的宮室簡陋不可住,膳食腥臭不可食,侍女也醜陋不可近。穆王於是改建宮室,修成了一座高聳入雲的「中天臺」,異士心中仍不釋然不快樂,居住沒多久就邀請穆王與他同遊。兩人騰空而上,來到雲海上的宮殿;天上一切都是穆王未見過的。穆王低頭往地面看自己的宮殿,簡直像一堆土塊和茅草,也就不想回去了。異士又邀請穆王到另一個地方,那裡沒有太陽月亮、江河海洋,光和聲音卻從四面八方傳來;穆王承受不住,請求回去。異士推他一把,穆王醒來,所坐的還是先前的位置。左右的人說,大王只是靜坐片刻而已。從此穆王精神恍惚了三個月,他問異士為何這樣?異士答:「我與大王精神同遊,形體哪裡有動過呢?王不要覺得天上宮殿和現在所住的有分別,先前所遊的與王的園圃也沒有不同。王只是習慣看到世間不變的事物,一旦遇到變幻短暫的景象便生疑惑。但世事變化無窮,而變化時間的慢快,我們又怎能去捉摸掌握?」穆王豁然明白,處理好國事後便不留戀,到處遠遊,精神無比暢快,活到百歲而逝,世人都認為他已證道成仙。

周穆王的「神遊」不是一般旅遊,而是周遊天地,精神無礙。他悟透了變幻無常,沒有甚麼可永恆保留,所以功成身退,不執著名位及功業,選擇遠行遊歷,最終遇上西王母,被認為已「登遐」成仙。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8 月 1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不明真空之理,皆因愛緣;身落火坑,皆因愛緣;身墮地獄,皆因愛緣;生老病死,皆因愛緣。《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執著事物的本質。為甚麼不需執著?因為萬事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沒有自性本質,緣散則滅,非真實永恆。《常清靜經》提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一方面思想情緒會轉化不定;一方面生命乃精、氣、神支撐,失其一即亡;而萬事萬物最終也會有限期,最終亦歸於空寂,故曰:「三者既悟,唯見於空。」明悟無常變易之理,便可體證自性本空。為甚麼不少人仍看不透自性本空?王常月祖師指出「皆因愛緣」。若是愛欲牽繫甚深,執迷已久,不論外人如何告知世界無常及空寂,都是徒然。沉溺痴迷更深者,有時明知是火坑劫難,也因為愛欲情迷而不自覺走入。當失去理智,執愛痴情,很容易便因衝動而做出種種錯事,故地獄難空,輪迴難止。如今生愛緣太重,又結下無明種子,來世繼續生老病死輪轉,若非真心覺悟,何以見出期?

典故「惠盎善誘」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黃帝篇》。惠盎是戰國時期宋國的辯客,宋康王窮兵黷武,暴虐無道,故惠盎勸其止戈。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惠盎進見宋康王,大王事先聲明,只喜勇武之事,不喜聽仁義之理。惠盎說:「我有道術,能使勇敢的人,刺殺人不能進皮肉;有力氣的人,搥打人不能打中。大王不感興趣嗎?」大王表示甚感興趣。惠盎說:「刀刺不進,拳打不中,這還是恥辱,不算高明。我有道術,可使對方雖有勇氣但不敢刺,雖有力量但不敢打。不過,這還不夠好,對方還是有殺你的心意。我有道術使人不會產生刺打人的念頭。另外,再有一種道術,能使天下男女都能高興的愛利世人,這樣的道術比勇武有力高明四倍都不止,大王難道不感興趣嗎?」大王說:「這是我希望得到的。」惠盎續說:「孔子和墨子的品德便能這樣呀﹗他們雖然沒有疆土,但能像君王一樣得到尊榮;沒有官爵,但能像官長一樣受到尊敬,天下男女無不祝福他們安康幸福。現在大王是萬乘之主,如果同樣擁有這種志向,全國的人都會得到恩澤,這又勝過孔子和墨子了。」大王無法回答,坦言自己也被說服了。

宋康王迷信兵強馬壯可以爭奪霸業,但如果天下百姓都想殺他,再堅固的武器也不能保護。相反,如果全國人民都支持愛戴他,這樣國家又怎能不強大?《道德經》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用「道」來治理國家的君主,絕不靠兵力逞強,用兵只會激起民憤。真正的護甲是仁愛,關心人民所需,真正的利劍是德行,施恩澤於民,這樣百姓才會安居樂業,國家才會強盛。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8 月 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這愛緣,是諸魔之祖,萬害之根。屢劫沉迷,皆為愛緣;多生墮落,總因愛緣;不得解脫之道,皆因愛緣。《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每個人都有他的恩愛情緣,若能梳理分明,不糾纏其中,則可瀟灑走一回。若沉溺不能自拔,則自招心魔,不自覺做出種種不理性的行為,引發萬惡之緣。清代文人史清溪所作《佚題》有曰:「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自古以來多情泛愛的人最終只會徒留愁恨,美好的畫面很快便消失,而愁恨綿長卻沒有終結一天。眾生經歷多劫以來的輪迴,浮浮沉沉其中,皆因各種恩愛情緣及業力牽引。今生我們有緣見面及認識,都是前生種下之因緣;若不好好修行,任由貪、嗔、痴、慢、疑等惡習顯現,與眾生結下糾纏不清的孽緣,終不免墮落沉淪。縱使有明師指引修行,若不捨下愛欲痴情,亦難以解脫苦惱,隨愛緣流轉生死。

典故「楊朱過宋」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黃帝篇》,楊朱是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學生眾多,更形成了「楊朱學派」,其思想多接近道家。「楊朱過宋」便是講述美與醜之事,自以為沉魚落雁的偏偏最不得人心。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楊朱路過宋國,住在東邊的旅館。旅館主人有兩個妾,一個長得漂亮,另一個長得醜陋。不過,長得醜陋的得到主人寵幸,長得漂亮的卻遭到冷落。楊朱問為何會這樣。旅館主人說:「長得漂亮的自以為漂亮,但我不知道她甚麼地方漂亮;長得醜陋的自以為醜陋,而我不知道她甚麼地方醜陋。」楊朱說:「各弟子要記住,一個人品行很好,而又能謙遜柔善,拋棄以為自己是大賢人的自得之心,那麼無論他到哪裡都會受到愛戴。」

《道德經》曰:「不自是,故彰。」天生麗質的不需炫耀,含蓄婉轉的反而讓人憐愛。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最惹人生厭,不自以為是反而更為彰顯。同樣,行善時應謙虛低下,不要以為自己布施於人,高高在上,這是沒有任何善德的。修行人應該感恩有機緣得以種福,不要心存傲慢。懷有謙虛柔善的品德,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7 月 3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所以聖賢仙佛,只勸眾生不可著相,不可粘縛,不可貪戀。孔子、釋迦、老子,都要天下莫為愛緣纏住。《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愛緣是人生必經之緣,而修行講求的是「大愛」和「簡緣」,凡事不能太溺愛。若是在世間過分牽纏於愛欲情緣,就很難抽身及專注修行。歷來聖賢、仙佛都勸化眾生不可太執著形相。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提到觀人必須全面。道祖更進一步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勸人看破形相之美惡。一旦著相,心便粘縛之,如《常清靜經》所說「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就是由著相開始,所以修行人接觸眾緣時,不會貪戀、不會著相。佛教的「十二因緣」觀,提到眾生因「無明」及「六識」等,當「觸、受、愛、取」後,便產生種種業力,於是招致生老病死等輪迴流轉。因此,無論是聖賢或道家、佛門之教都告訴大家不要著相,也不要為愛緣纏住自己,產生煩惱憂慮。要解開憂苦及怖畏,便要在適當時候從愛欲情緣抽離出來。

典故「列子驚懼」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黃帝篇》,裡面提及的伯昏瞀人,是列子的師兄,但這不是真實的名字。「伯」指長輩,「昏」指韜光養晦的修養,「瞀人」是謙稱為愚人,這個名字隱喻其修行之高。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列子去齊國中途又折返,他告訴伯昏瞀人,自己心中驚懼。伯昏瞀人很疑惑,列子說:「我去了十間飯館,有五間爭先贈送食物給我。這表示我仍未能和光同塵,顯露出來的器度和架勢令人畏懼,甚至比老人家還受尊重。店家所得的利潤很少,所擁的權勢也輕,卻如此敬待我,更何況是那些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君主呢!他們一定會把國事重任委託給我,讓我賣命效力,所以我感到驚懼。」伯昏瞀人讚道:「真是觀察入微啊﹗你就好好安居在家,人們要來依附你了。」過了一段日子,伯昏瞀人到列子家去,見到門外擺滿了訪客的鞋子,於是轉身便走,列子知道後從後追上。伯昏瞀人說:「我當日提示眾人將會依附你,是希望你不要使人來依附。你用才華和名望感召大家注目,表現卓然出眾,這反而會動搖你的本性,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與你交際的人,不會告訴你的錯誤,他們所說的都是小巧不正的話,全是毒害人心。如果你還不覺悟,以後如何把事情看清呢!」

道家認為炫耀才華及名利都不是智者所為。當有了名望及權勢,圍繞在身邊的人便開始奉承巴結,諂媚逢迎,再難聽到勸勉及真實的說話,令自己身心遭到毒害。真正修行者永遠不忘清靜淡泊,只會著重生命的寶貴。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7 月 2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既已得知障礙為害,又必要知愛緣之害更狠。如何見得愛緣更狠?障礙之心,不過遇境而有,境過即空,其害暫來暫去。惟有愛緣二字,是無始劫前,以至今生,種下的孽根。《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上一章談及修行會遇上的種種障礙,都是在特定環境及時間出現,時間及空間轉變了亦會隨即改變或消散。譬如心生疑惑、煩躁、憂惱、歡喜、欺誑、嫉妒等,《常清靜經》云「心無其心」,心是常變的,今日開心,明天可能是憤怒,第三天可能是傷心,自己也難以捉摸,每日都有不同的障礙。不過,王常月祖師指出,「愛緣」的禍害更嚴重,對修行有更大影響,因為「愛緣」二字可以是多生多世之前已種下的孽根,穿越多世仍糾纏難清。人與人之間的愛欲情仇都是多世的情緣積累而來,今生遇上了絕非偶然,可能是孽債,可能是冤親,或者是情根早種;如不小心處理及化解,來生及未來世將會成為更大的劫難,即使發心修行亦難以圓滿。

典故「季咸見壺子」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黃帝篇》,也見於《南華經.應帝王》。季咸是從齊國來到鄭國居住的神巫。壺子是列子的老師壺丘子。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齊國有一個神巫季咸,長於相面,能準確預知人的生死禍福,大家都害怕見到他。列子衷心折服,告訴老師壺子:「原先我以為老師的道術最高了,現在卻有更高的呢﹗」壺子讓列子找來季咸看相。季咸告訴列子,你的老師神色如同水濕過的灰燼般毫無生氣,應該活不到十天。列子大驚,壺子卻說:「我只是給他示現大地沉寂閉塞的神情,明天你再叫他來吧。」次日季咸再來看壺子,驚喜表示有了生機,死灰神色有了變化。壺子告訴列子:「我示現了天地相合的生機,只是一點生氣從腳跟發出而已。」第三天季咸再來,表示壺子的神色不定,待穩定了才再看相。壺子說:「我讓他看到虛靜的狀態,不露任何跡象。」第四天季咸見到壺子後竟然驚慌跑走了,壺子告知列子:「剛才展示的是根本的大道,但我還沒完全展開,只是隨機變化,他不能窺探我便跑了。」列子慚愧自己仍沒學得大道,從此回家過著平淡的生活,每天燒飯餵豬,遠離世事,不再執著於是非爭鬥,返璞歸真,最終證得大道。

季咸道術的失敗,是他只看到表象而不知本質,只見靜態而不知變化;壺子卻是真正修道者,深藏不露,隨機而動。「機」在我而不在人,「機」在內而不在外,這才是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極致。能有此修養境界,必然淡泊無欲,不露鋒芒,和光同塵。若喜賣弄聰明,心無涵養,其道術即已敗。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7 月 1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其中自有妙處,明了生死來去之機,只在障礙之能斷不能斷。身欲出苦海,請先將障礙除盡,則無風濤之險矣!《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前文論述種種修行障礙,能斷與否,只在「為」與「不為」,並不存在「能」與「不能」的問題。「不能」者,只因沒有下定決心。為甚麼沒有下定決心?因為我們信心不足,不知道為何要修行。為甚麼不知道要修行?只因未能參透生死之無常。若要問為何未能參透,那是因為我們仍未感受到死亡的接近。不難看見,經歷過人生波折,或患上大病的人最勤力修行,因為他們最能感受到生死的無常,最有切膚之感。王常月祖師勸勉大家做好「經功戒行,善緣好事」,護持身心之正氣,修心養智,日久自然會清靜神思,漸漸明白生死往來之玄機,不再恐懼。一個人能真正參透無常,自可放下萬緣,明白所謂的障礙,在於自己是否願意一一斷開而已。若發願要誓離苦海,自會精進斷障;障除了,人生之無常便對我們內心已無影響。今生所遇的種種障礙,首先要反問自己有沒有決心去面對及努力修行。

典故「御風而行」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黃帝篇》,也見於《南華經.逍遙遊》。御,本意是駕馭馬匹,這裡指乘風而行。要「御風」,關鍵在於道家常提的清心寡欲,不受是非功名所累。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並與伯高子交友,從兩人身上學會了御風之術。尹生希望學會這本領,便去拜列子為師。然而幾個月了,列子都沒有教他甚麼,他便憤怒賭氣回家,後來他後悔了,又跑回去列子身邊。列子坦誠告訴他,自己求學經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拜師三年後,心中不敢有是非執念,口中不敢講利害得失,這才獲得老師斜眼一瞥。過了五年,又達到另一種境界—心有是非,口說利害,表裡一致,老師才開顏一笑。又過七年,隨心所想不會出現是非觀念,隨口道來不會有利害得失,我才可以與老師並席而坐。再過九年,已不知道自己及別人的是非利害是甚麼,世間萬物的差異均消失不見了,而自己的五官都能互通使用。這時候我的心意專一,忘了形體,自身與大自然融合,可以隨風飄蕩而起,已不知是我乘著風還是風乘著我了。現在你於我門下才幾個月便再三抱怨,你又怎獲得靈氣?身體如何融於天地間?如此想全身踏空駕風,怎麼有可能呢?」

心中沒有人我是非,清靜專一,才可與自然漸融一體。當得到或者失去全無所謂,陰陽和諧統一,身心便可歸於大道。列子早已超凡入聖,對他而言,生和死沒有界限,你和我沒有分別,如同《道德經》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