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7 月 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願大眾,把這障礙悉除,則心靈不昧,智慧漸生,久久除淨,則心地空虛,性天朗照。《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在俗世之中很難經常保持清靜的心靈,例如有時會失去理智的買很多東西,有時會無故發脾氣,有時不自覺深深愛上某些東西,不能自拔。總之,很多時候不自覺做了一些失理性及不合理的事,而自己也不知道為何當時會這樣做,這就是一種迷昧。當人不再清靜,智慧受到蒙蔽,便會做出一些不自覺的行為。為甚麼心靈會突然迷昧?其實這不是「突然」的,而是我們日常積累眾多的障礙,遮蔽了靈性,包括種種分別計較、貪嗔無知、煩惱執著、輕慢他人等習性。如之前提及,斷除障礙之方就是要靠「經功戒行,善緣好事」,包括日誦經懺、實踐經義、修心養性、戒行精嚴、廣結善緣、積功累德等。如此堅守正道,日久心靈才會清靜,福慧增長,業障漸清,自然一切眾緣和諧。若然甚麼也不做,或是緣木求魚,心靈只會更加迷昧;當做錯了事知錯了懺悔後又繼續愚昧,終不會有任何進展。只有精進修行,心地才會常清常靜,則道性自明,性光朗照,一切無礙。

典故「一夢華胥」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黃帝篇》。華胥,就是夢想中的一個理想國家,有時也借代為夢境。軒轅黃帝在位時,某天曾夢遊至華胥,醒來後領悟了修身治國之道。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黃帝即位十五年,天下百姓擁戴,這時他開始注重保養生命,滿足耳目的快樂,供養鼻口的欲望,但結果身心不調,頭腦昏亂。又過了十五年,黃帝為國家政局不安而發愁,他竭盡所能治理,結果仍是心緒恍惚。於是他拋開政務,捨棄娛樂及美食,退隱到宮外一間陋舍內清靜神思,三個月都不問政事。有一天他夢見自己去到華胥之國,這個國家沒有君主,一切自然和諧;百姓沒有貪欲,不貪生怕死,也不吝惜自私,內心自然安逸,而且沒有一切災害及傷痛,大家又可在空中漫步及睡覺,十分神奇。黃帝睡醒後身心非常愉快,明白到大道是不能靠個人主觀想法求得。此後他以此道治國,二十八年後天下大治,幾乎達到華胥國的程度。

大道是不可以憑個人的私欲及願望去強求,同樣治國也不可將個人的妄念加諸天下百姓,也不可給與太多政令及掣肘。《道德經》曰:「太上,下知有之。」最好的世代,是百姓只知曉在上者的存在而不感受到他的壓力,上下相忘於渾厚的淳風中。華胥國是無為而治的理想景象,人民樸素安逸,豐衣足食,這是要告訴管治者清靜自然的可貴。在上者少私寡欲,社會亦會崇尚簡樸素淡,和諧不爭。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6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汝等既出世,原該做出世的功夫,方能出世。這些障礙,皆是罪案,豈能出世。《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修行要「出世」,便要做「出世的功夫」。甚麼是「出世的功夫」?肉身離開了家庭,拋下凡塵的事業和雜務就是出世?那只是形體上的出世,更重要是心靈的出離。《重陽立教十五論》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出世」就是離凡世之意,但肉身離與不離都不打緊,最重要是「心地」真正的出離,亦即清、虛、靜、定的功夫。上文提到的積財、愛緣、著想等,如躲在深山仍不能去除種種障礙,那不能說是出離。當「心地」走向清澈、虛凝、寂靜、安定,完全捨下萬緣及一切人我是非分別,那才是走向出世之路。即使身在凡塵「入世」生活,但心走近「出世」,這亦是「出世」。相反,走入宮觀寺廟或名山福地修行而貪嗔未除,攀緣好名,凡此種種皆是「障礙」,罪業牽繫,豈是「出世」?全真道祖王重陽祖師曾言:「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聖凡之別在於心性上的修煉,而不是現實世界中的區分;出世與入世都不是指形體的出離,而是「心地」。

典故「杞人憂天」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天瑞篇》。杞人,就是周朝時諸侯國「杞國」的人。「憂天」即憂慮天地崩墜。此典故常用來諷刺那些為不必要事擔心的人,有時也會用來表達一種憂患意識。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塌地陷,身體無所依託,為此失眠廢食。有人擔心他如此憂慮下去,前去勸他,解釋天是氣體聚積而成,不會塌下來。杞人問:「如果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是要掉下來嗎?」那人回答:「日月星辰只是氣中有光亮的東西,掉下來也不會傷人。」杞人又問:「那地陷了怎麼辦?」那人說:「地是由泥土堆積而成,填滿各處,是不會陷下去的。」杞人聽後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長廬子聽到後笑說:「彩虹、雲霧、風雨、四時都是天的積氣。山嶽、河海、金石、火木都是地的積形。說天地不會毀滅並不正確,如果天地要毀滅時又怎能不發愁?不過,現在便擔心天地毀滅,實在考慮得太長遠了。」列子也笑說:「我不知道天地會否毀滅,正如活著的人不會知道死後的事,過往的人也不會瞭解現在的情況。天地會否毀滅這種無法預知的事,我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呢?」

能夠居安思危固然是好,但沒有必要過度擔心。有些無法預知和改變的事情,例如面對死亡,能調整的只有自己的心境。對待事物,亦應該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盡力而為,另外也要注意心理平衡,無需自尋煩惱。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6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至於積財,臨死不捨一文。一切愛緣,以至好琴、好棋、好書、好畫,種種著想,或以符術為神通妙用,或以符術為有為劣法;彼喜而我惡,我忌則彼好,皆係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影響修行的障礙實在太多,命終時亦會遇到種種障礙,包括有萬般事情放不下,擔憂自己的錢財如何分配等。所謂「萬般帶不去」,錢財也是身外物,在臨終時理應不忘善德,安排一部分錢財廣行善舉,積累更多福德。若然離世前仍慳吝固執,緊緊牢固身上所有,這亦是障礙。王常月祖師續指,在世時雅好琴棋書畫之藝,本是好事,但這些技藝及珍品也是「帶不走」的,若然臨終時仍留戀不捨,亦是「著想」。另一種障礙是分別心,人家說好的我偏要說不好,尤其是道門內關於符術咒語的應驗,有的稱揚「神通妙用」,有的貶低為「有為邪法」。其實,物無好惡,端在人心;你要用符咒救急治人,或行邪術詛咒,這不是符咒本身有問題。若然執想分別是非,又不懂捨下,凡此種種即為障礙。

典故「拾穗行歌」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天瑞篇》,描寫隱士林類一面在田裡拾取稻穗一面唱歌,帶出他如何看透生死;晉代《高士傳》也有記載此事。現簡述內容如下:

林類將要一百歲了,他在田裡撿拾穀穗,一邊唱歌,一邊前進。孔子的學生子貢請求見面,向他歎息說:「先生不懊悔嗎?怎麼還在行歌拾穗呢?」又問:「先生現在沒有妻子兒女伺候,離死期亦不遠,還有甚麼樂趣呢?」林類笑說:「我一向不勞役自己於名利場之中,一生與世無爭,心中從不計較利益,才使我有如此長壽。雖說我年老而沒有妻兒,且死期將至,但我樂知天命而不憂愁,所以能這樣快樂。」子貢不太理解。林類說:「死和生的關係,就像一往一返而已,如果此時死了又怎知不會在另一個世界再誕生呢?你又怎麼知道,現在營營求生不是一件糊塗透頂的大傻事呢?我們怎麼知道死後的世界不會勝過從前的生活呢?」子貢轉告孔子。孔子說:「人只想到活著的快樂,但活著也有比死更痛苦的情況。人只知道死亡的可怕,而不知道死亡其實是人生的自然休息。」

死亡,猶如一個人回到家裡,找到了歸宿之處。如果我們活著只知道「行」而不知道「歸」,就像迷了路不懂回家一樣。對於修行者而言,看透生死是第一大關,死亡只是人生的休息點,之後還會繼續另一段旅程。另外,林類說自己「少不勤行,長不競時」並不是指真的懶惰,而是不在名利圈子中勞役身心,所以能夠與世無爭;也因為內心不計較分別,故能樂天知命,延年益壽。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6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又如同道伴侶,一處從師問道,言彼明我暗,不自責己,反忌彼先,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同門道侶,如能互相鼓勵扶持,這是有助修行進境的。《重陽立教十五論》提到:「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如果大家同住在宮觀,有病時可互相照顧;若非同住,如能在修行及經懺義理上分享看法,啟迪人心,或各言己志,鼓勵修行,也是有益於修行。不過,如果內心未靜,心存嫉妒,又不懂反省,這是重大的障礙。王常月祖師指出,大家拜師學道,師父稱讚一位弟子明通道理,而自己則愚昧未懂,卻不自我反省及責問,反而妒忌別人聰明敏慧,甚或質疑對方討好師父。如是這樣,非但對自己修行沒有進益,反而增添障礙及倒退,破壞道侶之間的和諧,非但障礙,更徒添困擾及罪業。

典故「榮公三樂」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天瑞篇》。榮公是春秋時代的隱士榮啟期,他精通音律,博學多才,但仕途不得志,便隱居郊野之中。榮啟期活到九十六歲,是春秋時代有確切記載的高壽者,他的養生之道是知足、寡欲、常樂。現簡述典故如下:

孔子遊泰山,在郕地的野外遇到了榮啟期。他身穿粗布衣,束草繩腰帶,一邊彈琴唱歌。孔子問:「先生為甚麼這樣快樂?」榮啟期回答:「我快樂的原因太多了。天生萬物,以人最寶貴,而我得生為人,這是一樂。人有男女之分,(古時社會)男尊女卑,以男子為貴,而我能生為男子,這是二樂。人的壽命有長有短,有的人生下來就夭折,而我有幸活到今日九十歲仍然健康,這是三樂。貧窮是平常之事,死亡只不過是人生終點,我能順應平常而自然走向終點,又有甚麼值得擔心憂慮呢!」孔子感嘆道:「講得真好!你是一位寬心自在的智者啊!」

貧窮、年老、死亡都是我們憂慮的事,但榮啟期視之為平常自然。只要知足簡單,人生可以很快樂;即使生活環境不富裕,但能夠健康長壽,這已經是人生的寶藏。榮啟期九十歲仍可在山中彈琴唱歌,縱然粗衣粗食,那又何妨?有些事想通了就很快樂,想不通就只能活在地獄受苦。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6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譬如修行打坐,偶有妙處,便自誇揚,豈非障礙?又如所聞妙理,執著在心中,只知其一,不知變通,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修行打坐,沒有一兩年也難以有進境。尤其是發心抽身靜處煉養內丹者,更要長時間獨處修煉。不過,不少人太急功近利,妄想短時間內便會有成果,剛打坐時感到肚內出現暖氣便驚喜萬分,有些人在「入定」中見到一點光又大喜若狂。試想,打坐了一兩個月是否真的已入定呢?如果偶然感到一點成效便到處宣講自己的厲害處,其實這已是障礙。更多的「大師」會公開告訴大家,自己的功力可見鬼神,在入定中見到一切虛空過往,也可看穿眾生的三世因緣等等。不過,真正證道了悟的大修行者,入定見光及已破障的,即使照見無礙,也不會主動告訴別人,也不會感到驚恐,這是真正的靜定。另一方面,聽到一些經文妙理,最重要是懂得在生活中應用及變通,千萬不要執著一兩句經文而閉塞思想,甚至以自己所瞭解的經義來批判別人及抬高自己,這些障礙都是自我擺設的,不可不慎!

典故「天地為棺」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列禦寇》,描寫莊子面對死亡的來臨,顯得平靜豁達,豪言以「天地」作為自己的棺槨,表現了達觀處世的思想。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莊子臨終之前,眾弟子打算厚葬他。莊子說:「我把天地作為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把星辰當做珠寶,把萬物作為殉葬。我的殯葬物難道還不夠齊備嗎?還有甚麼能超越這一切呢?」眾弟子說:「如果不厚葬入土,我們擔心烏鴉和老鷹會吃掉老師的遺體呀!」莊子說:「露天會被烏鴉老鷹吃掉,埋在地下會被螞蟻吃掉,你們奪走烏鴉和老鷹嘴裡的食物,用來送給螞蟻吃,你們為甚麼這樣偏心呢?」

莊子妻死後,他曾鼓盆而歌,認為妻子已睡在天地構建的「巨室」之中,如果表現哀傷是顯得不通自然運化之理。現在到了自己面對死亡,莊子同樣冷靜,認為無論是厚葬或薄葬,只不過是軀體回歸自然的方式不同而已;厚葬只是昧於天道的表現。若能參透生死,便可減輕對死亡的恐懼,死亡只是完全融入自然罷了。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5 月 2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又如讀經典,忽然明理,執以為是,向人講說,彼又高明,我心不服,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修行上面對的眾多「障礙」之中,有一種叫「自以為是」,將自己「悟」到的東西以為是世間真理。譬如閱讀經卷,卻不參考前人大德的注解,亦不請教明師,自己「忽然」明理,揣度經意,告知別人這就是上天意旨。我們研習經卷,必須自覺這是自己的想法,遇到不明白處可引用祖師及聖賢的注解,或請求善知識,但最後都只能是引導大家走向一個正確方向,而不是「自己的理解」就是真理。真理必須要自己去驗證,我們最多只能引導方向。當遇到高明之士,解釋經義更透徹,更受到信士歡迎,若然因此生了嫉妒心,則又一重障礙了!障礙重重,又如何增長正氣?又如何增長福慧?更不用說護法神明庇佑了。

典故「吮癰舐痔」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列禦寇》,意即為人舔吸身上的痔瘡及膿血,比喻那些阿諛諂媚之徒奉承權貴的無恥行為。為求名利,可以完全違背自己的本性去做鄙賤之事,甚至喪失了人格,這與道家恬淡志遠,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宗旨不同。現簡述典故如下:

宋國人曹商出使秦國,得到秦王寵愛,賞賜車輛數乘,及後增加至百乘。曹商向莊子誇耀說:「一個人處身窮困的陋巷中,做著織鞋的粗活,令自己蓬頭垢面,皮黃骨瘦,我無法做到。若要使國君欣賞,獲得隨從車馬百輛之多的厚賜,這是我的長處。」莊子忍不住諷刺他:「聽說秦王有病召醫,能幫秦王破開身上毒瘡,擠出膿血的,可獲一乘車;用舌頭舐痔瘡的可獲五乘車。所醫治的愈是卑下及噁心,所得的車愈多。你不是治癒了秦王的痔瘡吧?否則為何得到這麼多車輛呢?你還是走開一點吧!」

曹商以諂媚的方法得到賞賜,不但不以為恥,相反更炫耀於人前,這是莊子所不齒的。求取富貴沒有問題,但手法卑下卻是一種恥辱,侮辱人格。如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為了謀利而不擇手段,或多方奉承討好,這樣猶如為權貴吮吸膿瘡般無恥,非但真性喪盡,亦非正道之所為。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5 月 2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又如見人行好,或布施,或功行,他富我貧,則生嫉妒;我富他貧,則生淩壓,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人生遇到種種的「障礙」,有時候不是人家造成的,而是自己製造出來。其中一樣是「嫉妒」,又作「妒火」,可遮蓋本來的德性,擾亂清靜的內心。譬如見到別人行善,但嫉妒發作,便可能只看到負面,猜度人家一定別有用心,或取笑人家出錢出力太少。或看見別人布施,便嫉妒人家的錢財,認為他們是用錢財賄賂人心。又或同門道侶功行精進,得到師父及眾道侶讚賞,心生嫉妒,甚至詆毀對方。有些情況則是見到別人富貴便憎惡,都是嫉妒心所致。相反,如果自己富有,卻厭惡貧困之人,刻意遠離及唾罵他們;甚至恃勢凌人,欺負弱小,這些不但會造成人生的「障礙」,阻礙人生的高度及智慧,更會嚴重影響修行,甚至把福慧也「趕走」了。

典故「顏回不仕」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讓王》,敘寫孔子與學生顏回的對話,旨在說明人的快樂不一定要汲汲於追求名利權位,只要降低欲求,知足感恩,縱使貧窮,也可怡然自得。多餘的物欲,不必過分追求,否則得不償失。現簡述內容如下:

孔子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境這麼貧窮,地位卑微,為何不出來做官呢?」顏回答:「我不願意做官。我在城外有五十畝田,收穫足夠我煮粥維持溫飽;而城內又有十畝田,足夠用來種植桑麻及養蠶抽絲,製造衣服。空閒時我會彈琴自娛;平日學習老師教導的學問亦足以自樂,所以我不願做官了。」孔子聽了有點感觸,面容也改變,說:「你的想法很好。我聽說『知足者不會為了追求利祿而牽累自己;明白自得其樂者,既使偶有損失,也不會畏縮恐懼;注重內心修養者,就算沒有官位也不會感到羞愧。』我提起這幾句話已經很久了,如今在你的身上才真正看到當中含義,這是我的收穫啊!」

道家思想十分重視提昇內在的精神修養,勸人不要太在意於世俗的利益得失,影響自己的心性及情緒。尤其是發心修行者,如要接近「致道」的境界,首先便要摒棄無止境的追逐外物及各種名利權勢,故《道德經》勸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凡事適可而止,知足常樂,心境才會真正常清常靜,這才是真正的養性延年之道。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5 月 1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若同侶伴一處讀經,其彼先熟,我尚未熟,心先煩惱,豈非障礙?又若我熟彼生,便生歡喜,豈非障礙?又如自己有才,他人愚拙,便生欺誑,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修道者在人生所遇到的障礙,不會比一般人少,除了魔考更多外,修行中很多瑣事也會阻礙我們增長福慧,貪嗔一起,便又火燒功德林,功虧一簣。譬如同門道侶一起學習經懺,有些道兄很快可以熟練,又唱得動聽,得到師父讚賞,而自己卻不熟,又唱不好,便心生煩惱,或生妒忌,或生自卑。另外,即使是同門也會有人事複雜問題,有些討好師父,有些又被針對,於是苦惱困擾,更甚又掀起爭權奪利之事,又生障礙。又或自己熟練經懺,其他道兄反而表現較遜,心生歡喜及優越感,即成修行障礙,使本性遠離了清靜。即使自己有時表現較好,或看通一些問題,見到人家愚鈍,或冥頑不靈,因而輕視及嘲笑,進而說人是非及欺侮對方,難道這些不是障礙嗎?所以修行人又怎能不謹慎及時刻反省?

典故「屠羊說」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讓王》。屠羊說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屠夫,清末名臣曾國藩有詩句「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借此典故告誡弟弟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明哲保身。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楚昭王喪失了國土,屠羊說跟隨昭王出走,一路扶持。後來昭王返國,要賞賜跟從的人,於是派大臣去獎賞屠羊說。屠羊說道:「大王失去國土,我也失去屠羊的工作;現在大王復國,我也回來屠羊。我的爵祿已經恢復,又有甚麼好賞賜呢?」昭王強迫他接受,屠羊說道:「大王失去國土不是我的過失,現在返國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我既不該接受懲罰,也不應接受賞賜。」昭王要召見他,屠羊說道:「楚國法令,必有重賞大功之人才可晉見。我的才智不足以保存國家,而勇敢也不足以殲滅敵寇。我只不過是畏懼危難,而不是有意追隨大王。現在大王要廢毀約法而召見我,這不是我所願意傳聞於天下的事。」昭王認為屠羊說雖然出身卑賤但陳義甚高,要賜予「三公」之位,屠羊說道:「我怎能因為貪圖爵祿而使大王背負妄施恩惠之惡名呢?」最終也堅拒封賞。

在屠羊說看來,回復本來簡樸的生活才是他安身立命之道。古來不少賢人在功成之後,都看穿了主事者心思,選擇功成身退,寧願過平靜的生活。世途險惡,不少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如能時刻保持清醒,在適當時候能捨能屈,不貪不迷,這樣才可在世間遊刃有餘,避免禍患。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5 月 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及至問明,又生疑惑,惟恐其人之說不真,再問一人,彼此不同,心生煩躁,千岐萬徑,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人生有數之不盡的細微障礙,有些人遇到煩惱又不肯虛心向善知識請教,自鑽牛角尖;即使願意請教,更多的是疑心重重,或本身已有成見,只想別人附和,所以對不同意見根本聽不入耳。如果障礙較重的,縱有善知識跟他們說出真話,他們也會心生疑惑,猜疑對方說的話是真實還是杜撰,甚至中傷自己。譬如其人諸事不順,師父告知業障重重,需日誦經懺消業,其人或有疑惑,又問多人意見,有些說是運滯,有些說是風水不合,有些說是別人謀害,千種萬種說法,愈聽愈是心煩,結果沒有解決問題,反增障礙。誦經修行,可以消業、靜心、增長福德和智慧;但不少人寧願花錢占測問卜及找人作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更可能跌進陷阱,助長愚昧。既知智慧不足,當我們遇到正道正法,便應老實修行,明知守戒修善、誦經懺悔是正道,卻諸多藉口或疑慮,這些都是障礙。

典故「堯讓天下於許由」有何寓意?

《南華經》中多次提及這個典故,蘊含的哲理不盡相同,《徐無鬼》是揭露玩弄仁義以謀利的虛偽,《讓王》是表達不以治天下而傷害自身生命的思想。今以《逍遙遊》之典故簡述如下:

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都出來了,而燭火還不熄滅。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難嗎?雨水都降下了,還在挑水灌溉,豈不是徒勞?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以安定,而我還佔著這個位置,我十分慚愧。請容我將天下讓給你。」許由說:「你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很太平,現在叫我來接替,我是為了求些虛名嗎?名只是實際成果的附屬品,況且有了功勞才會有名,你現在已經治好了,我還出來幹甚麼?小鳥在森林裡築巢,所需不過一條樹枝;偃鼠到河裡喝水,只喝一點肚子就脹了。你回去吧。有道之士何必幹這個事呢?廚師不下廚,當祭司的人總不能把他的位置佔了,替他去烹調吧。」

「名」只是「實」的影子,道家修行者從不會為「名」所累。莊子借許由的說話,提出「至人無己」的思想。「無己」不是沒有自我,而是要超越自我,即能掙脫功名、利祿、權勢等束縛,打破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使自己可以在浮華的塵俗中提煉出來,追求與天地融合的大我。因此,天下大權對許由來說並不重要,如果堯已將天下治理妥當,他亦無需插手其中了。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5 月 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世間障礙甚多,粗細大小不同,前言皆系大略,還有微細障礙呢。假如看誦經典,其中妙義幽深,自己聰明有限,不能解悟經典旨趣,便是自己心竅未靈,智慧光小了。又不肯低心下氣,參問高明,豈非障礙?《龍門心法.斷除障礙》

淺釋:

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會只有順境而沒有障礙,有了障礙便需想辦法解決,這樣智慧才可增長。如果我們發心修行向善,所遇到的障礙也一樣不會少。王常月祖師提到的「理障」及「事障」只是大略,細微的障礙更是千千萬萬,數之不盡。譬如閱讀道教經書,經文義理不容易理解,一方面每個人的接收能力有差異,未必可以全部解釋明白;另一方面經文滲透的玄機意蘊,非師父指明或親身體悟是難以明白的。尤其我們有宿世業障纏繞,也會影響我們讀經的領悟及記憶,所以不少人讀多少次也會忘記,更不用說在生活中怎樣實踐了。問題是,當我們心竅未通,智慧又不足,如果我們醒覺自己的愚昧,自然會尋求善知識或導師解答。不過,魔考及障礙總會在這時候出現,如果我們沒有覺醒及謙下的修養,這樣遇到解不通的義理便會視而不見,也不會謙虛向人請教;有些則怕事或不想麻煩別人,不明白就是了。更可悲的是,當身負權位及名望時,我們更難以紆尊降貴,向道行高明者學習,這樣便令智慧更閉塞。當名利權勢沖昏頭腦時,便很容易犯錯及由高位跌下,受傷更大。

典故「任公子釣魚」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外物》,通過任國公子釣魚一事,引出莊子經世濟民的胸襟及境界。現簡述內容如下:

任公子做了一個大魚鉤,繫上粗大的黑繩,並用五十頭牛做釣餌,然後蹲在會稽山上,把釣竿投向東海。他每天在那裡釣魚,等了一年還沒釣到大魚。後來,終於有一條巨大的魚吞了魚餌,隨即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震盪,驚動千里。任公子釣上大魚後,將它剖開及製成魚乾,讓浙江以東,到蒼梧以北的人都可以飽吃這條魚。各地的人都十分驚嘆,奔走相告。不過,有些人仍然每天在山溝小渠旁舉著釣竿,守候鯰、鯽這樣的小魚,根本不可能會釣到大魚。

欲成大事者,必取大道而捨小道,如典故中任公子之目標明確是釣大魚而不是小魚,而且願意下大本錢,用上五十頭牛為魚餌。成大事者更不怕磨練,任公子花一年時間也沒有收獲,卻未有輕言放棄。更重要是,成就了大事便與民眾分享成果,使大家飽足。今之求小道者,就如典故中釣小魚的人,眼界只是在山溝小渠旁,又怎能認識到超越知識的大道?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