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2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那鬼卒言:「大王有例,凡有戒行光明仙長到此,需到茶廳,先請坐下,問下名號登簿,以便稽查。」戒子回言:「並無公事,不坐罷了。」隨即回身,忽然出境,因向大眾告知。《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戒子再次夢入地府,鬼差對他的態度前後完全不同。其時戒子修行已大為精進,而且戒行精嚴,身上散發大光明。鬼差以為戒子執行公務,便說:「閻王有明確引例,凡在世持戒及有善德的修行人到此,需好好接待至茶廳,並請坐下,先問明姓名及道號,以作查察。」戒子回答:「沒有公事處理,不用坐了。」隨即轉身走開,突然又出離了夢境,因而立即告知大眾這段經歷。凡人在世,不少根據金錢、地位、權勢而分尊卑;面對權位愈高的人,便愈裝作尊重。不過地府不講這套,對待凡夫一視同仁,只有修行圓滿才有不同待遇,天人欽敬。今次戒子已洗心革面,身上再無黑氣,而且更有光明散發,所以鬼差離遠便看到了。

典故「利出者實及」有何寓意?

這是《沖虛經.說符篇》中楊朱的說話,表示願意把利益分享出去,就會有實惠返歸自己,類近因果報應之說。現簡述典故如下:

楊朱說:「將利益與別人分享,自己終會得到實惠。把怨恨發洩給別人,自己終會招來禍害。任何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只要一發動,內外就有感應,當中『情』是關鍵。因此有道德的人,十分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謹慎自己發出的情感。」

我們的言行,乃至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別人,並招來相應的回報,所以古來賢人十分謹慎自己的道德操守,不惡語,不作惡行,因為他們都知道報應「近在己身,遠在兒孫」,必定會體現出來。這種善惡之報的理念在古代早已存在,正如《左傳.隱公元年》提到「多行不義必自斃」,《易經.文言》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善積福一直存在中國人的思想之中。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忽一日夢遊地府,仍係向日所遊之地。見執鐵鎖鐵棍的鬼卒跪道:「請問仙長,要到何所?」戒子回言:「我因雲遊到此,不敢驚動大王,就此回去。」《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一名破戒弟子,某日夢至地府,被鬼差發現身上一團黑氣,正要棒打他時,便從夢中醒來。自此痛改前非,嚴守戒律,管束自己的貪嗔痴三毒。精進修行一段日子後,忽然一日再次夢遊地府,回到森羅大殿,又遇上了那位手執鐵鎖和鐵棍的鬼差。這次鬼差沒有追打他,而是跪下來恭敬地說:「請問仙長要去哪裡呢?」由於是在沒準備下走入夢中,戒子回答:「我因雲遊到此,不敢驚動閻羅大王,就此回去。」為何鬼差前後反應如斯不同?因為戒子早已洗心革面,堅守戒律,止惡而常行善,修行大有進境;而且身心清淨無染,污濁之氣全消,是名副其實的有道之士,所以鬼差才尊稱「仙長」。若然空有名利、權勢而無清靜之修行,鬼神一眼就能看穿;只有真功真行,才能感通三界,天人欽敬。

典故「為不知己而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大家都知道「士為知己者死」,古人為了賞識和栽培自己的人,甘願獻身賣命。不少人覺得敬佩,甚至推崇。但如果那個人從不賞識你,「為不知己而死」又如何說起?現簡述典故如下:

柱厲叔事奉莒敖公,自以為從未受過賞識,於是離開,隱居海上。夏天只吃菱角,冬天只吃橡栗,生活艱苦。後來莒敖公遇難,柱厲叔告別朋友,打算前去赴死。朋友勸告他:「你以為莒敖公不了解你,所以離去。現在竟然冒死效力,不是很矛盾嗎?」柱厲叔說:「不是這樣的。當日我不受賞識而離開他,現在我為他而死,就證明了他的確是不了解我。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殉死,便可以羞辱後世那些不了解自己臣下的君主了!」

列子說「凡知則死之,不知則弗死。」為了知己和愛惜自己的人赴湯蹈火,不少人都心甘情願;然而不是知己,又何必賣命。這是直截了當的道理。柱厲叔卻一反常態,為了羞辱莒敖公以及後世君主不重視人才,主動送死。這種犧牲只是一時的怨憤,完全沒有意義。同樣,現實生活中遇上了不懂珍惜自己的人,不要愚蠢至為他犧牲,應該及早離場,遠他而去。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戒子驚醒,明明記得。隨即翻身下床,淨了面手,取火焚香,大生恐懼,悲哀懺悔,痛改前非,精嚴不怠。《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鬼差發現戒子身上一團黑氣,明顯早已破戒,而且沒有半點修行。正當鬼差拿起鐵棍打向戒子時,戒子從夢中驚醒,醒後記憶猶新。他隨即下床,匆忙洗臉及洗手,然後點火燃香,一臉驚恐的跪在祖師聖像前,自述這些年來的惡行,深刻表現懺悔。「悲哀懺悔」,想來是不斷叩頭認罪,哀哭悲鳴。經歷了夢中奇遇,深知陰律無情,一旦在世間犯惡,業力即已形成,黑氣隨身。地府對待一眾亡魂都一視同仁,無論是否道門弟子,若是黑氣纏身,不但受刑之期難料,更遑論刑滿之後轉生哪一道。由於鬼卒已看出戒子一身黑氣,這位戒子焉能不懼?所謂「人身難得」,他立即痛改前非,嚴守戒律,而且精進修行,管束自己身、口、意,不再墜貪、嗔、痴之業,希望可以在「人身難得」之期回向正道。

典故「天降腐鼠」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腐鼠,即死老鼠。天降腐鼠看似是無妄之災,但背後是受害者生前太過囂張高傲,早已種下殺身之禍。現簡述典故如下:

虞氏是大梁的富人,家境充盈殷實,錢幣絲帛和財貨多得無法估量。他與朋友登上高樓,俯視大街,安排了樂隊演奏,陳列美酒,然後在樓上賭博。一群俠客也相隨在後。樓上賭博的人擲骰子,高聲大笑。恰巧有隻飛翔的老鷹,不小心把抓住的死老鼠從空中掉落,打中了路過的俠客。俠客聽見笑聲,以為是樓上扔下來的,他們互相討論說:「虞氏過著富樂的日子也太久了,常常有輕蔑他人的意思。我們從不侵犯他,他卻丟死老鼠來侮辱我們。此仇不報,便沒法在天下樹立威名了!希望大家同心協力,率領部屬,消滅虞氏全家!」到了約定的晚上,俠客帶齊兵器,一舉滅絕虞氏。

俠客說虞氏「常有輕易人之志」,天降腐鼠本來與虞氏無關,虞氏卻因為壞名聲而招來殺身之禍,最終家破人亡。這個典故警誡我們,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便看不起別人。愈是富貴、權高,愈容易招人妒忌,遭到罪責,所以更應該謙虛謹慎,否則動輒得咎,麻煩和不幸接踵而來。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你這道人,又沒有光明,一團黑氣,與我一般,混充道人,快走快走!」一手執鐵棍打來。《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一位鬼差告知,修道持戒之人,命終之日將有光明包圍,可從正門進入森羅大殿;若是無光的,將遭到除名押解及送審。鬼差續說:「你這個身穿道服的遊魂,身上沒有一點光明,卻有一團黑氣纏繞,如同我們陰間之鬼,竟然膽敢冒充道門弟子!快些離開這裡!」更毫不客氣的執起鐵棍打向戒子。凡人在陽間,要假裝自己的修為不難,也不知道這是惡業,以為一生沒犯下大惡便是善人,殊不知自己的貪、嗔、痴在無意間結下眾多冤家債主,一生積下無數惡業而不自知。結果到了陰間,是光明是黑氣,未照孽鏡臺已原形畢露。鬼差只要見到一團黑氣,便不會講情面。因此,甚麼身份並不重要,道德涵養、心性修為、清靜智慧、行善積功才是證道的關鍵,金光散發的便是得道之身。

典故「牛缺遇盜」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也見於《呂氏春秋.必己篇》。牛缺,是秦國的大儒,學識淵博。另一位主角則是燕國人,做事不懂變通。兩人都遇上了強盜,表現各有不同,但都招致殺身之禍。現簡述典故如下:

牛缺到趙國邯鄲去,途中遇到一群強盜。他的衣服、行李、車馬全被搶走,只好步行走開,但還是很開朗,沒有半點愁容。強盜追上前問原因。牛缺說:「身外之物有甚麼關係!還有生命就很好了!」強盜說:「嘻﹗是個賢人!」隨後互相討論:「憑他的賢德,必受趙王重用,那我們便遭殃了。」於是把牛缺殺了。燕國有人聽說這件事,就警戒家族的人:「碰見強盜,千萬別學那個牛缺啊!」不久,這人的弟弟要到秦國去,在函谷關下遇到了強盜,他想起哥哥的教訓,便和強盜大打出手。爭奪不來,又趕上去央求強盜歸還東西。強盜大怒:「留你活口已經夠寬容了,你竟然窮追不捨,這樣我們的行蹤必然敗露!」於是把他殺了,連累同鄉四五人也被殺。

典故中反映了兩類人,一是明白道理但鋒芒太露的人,讓人知道自己充滿才德;二是墨守成規的人,陷入絕境仍不知變通。究竟怎樣的應對才能恰到好處?這是為人處世的困難,是人生的大學問。超群出眾、彰顯才學的人會招惹妒忌,傻氣的與人糾纏不清又會引人討厭,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處世之方。懂得審時度勢,取中和之道,方是安穩保身之法。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0 月 2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那鬼道:「前日詔書吩咐,凡修道持戒之人,命終之日,許具衣冠進去。有光明者,從正門進;光小者,東角門進;無光者,革除戒名,鎖械西角門外,按牌赴審……」《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鬼差在鬼眾中發現了一位身穿道服的鬼魂,於是便說:「前天收到詔書吩咐,凡是修持戒律的道人,在命終離開世間時,特許他們身穿道衣道冠進來。身上散發光明的,可從正門進入森羅大殿。光明較少的,可從東角小門進入。完全沒光的,須革除戒子之名,並套上鎖械,押至西角門外,按囚牌再入殿內,如鬼眾般受審!」修行圓滿的眾生可直登仙境;未至圓滿而戒律具足的,或須先經地府第一關,但有光明顯現,鬼神亦欽敬。這種光不是肉眼可見的光,而是內德之光。光足者,不必如其他鬼眾般受審。光弱的,代表雖有戒律,但清靜未足,只能從側門進入,亦不用受刑審。若是徒有其名,沒甚麼修行,甚或隨意破戒者,須押入殿內受審,因其善惡而判定輪轉去向。

典故「孫叔敖戒子」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又見於《呂氏春秋.異寶篇》、《淮南子.人間訓》等典籍。孫叔敖規誡兒子不要貪婪,免招禍害。現簡述典故如下:

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兒子:「楚王屢次封土地給我,我都拒絕。如果我死了,楚王就會封賞你。你不可以接受肥沃的封地。在楚國和越國交界有個地方叫寢丘,這塊土地貧瘠,名字又難聽。楚國人敬畏鬼神,越國人喜歡祈福,他們都有所禁忌。可以世代擁有的封地,大概只有這裡了。」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要以肥沃的土地封給他的兒子,兒子推辭不要,而要寢丘,楚王也順應要求。多年後仍在這片封地繁衍,沒有失去。

即使在名利之前,聖賢也不受貪念蒙蔽,不攀緣也不戀棧權位,故能全身而退。寢丘為人唾棄,在時人眼中是最愚蠢的選擇;孫叔敖反而勸告後人只取此地而保長久,足見其大智慧。《道德經》曰:「夫唯不爭,故無尤。」不與大眾爭奪最美、最貴的,便不會與人結怨,也不會招致禍害,但世間又有多少位像孫叔敖的智者?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0 月 1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眾鬼不得進去,這道人便要進去。鬼卒罵道:「你們是甚麼遊魂,敢到森羅大殿?」一個鬼卒道:「是個道人的打扮。」《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一位戒子夢中去到陰間,遇上了仙官和閻王。當時陰間有很多鬼眾,都想走近去看清楚,這位戒子也上前看個究竟。不過,鬼差立即阻止他們靠近,並喝道:「你們是甚麼遊魂,竟敢隨意走入森羅大殿?」森羅大殿是閻王辦公的殿堂。鬼差驅趕眾鬼時,發現當中有一位是道人打扮。本來真修行人應該有大德神光,鬼差不敢貿然喝罵,而鬼差把這位戒子視作一般鬼眾,待仔細看清楚時,才發現鬼眾之中有一位是穿道服的。不過,只是「穿著」而已。是否真修行人,冥府豈會不知道?

典故「人有三怨」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孫叔敖是春秋時代楚國名相,一生廉潔。狐丘丈人是狐丘之地的一位老人,也是一位智者。「三怨」即三種怨恨,人最常遇到別人對自己的三種怨恨,孫叔敖則有一套人生智慧化解。現簡述典故如下:

狐丘丈人對孫叔敖說:「人最容易招來三種怨恨。爵位高了,別人會妒忌他;官職大了,上司會討厭他;俸祿多了,怨言會集中於他。」孫叔敖說:「如果我的爵位愈高,我的態度愈謙恭;官位愈大,我的心裡愈謹慎;俸祿愈豐,我的布施就愈廣。用這些辦法來消除別人的三種怨恨,可行嗎?」

財、勢、名愈大,便愈需謙虛謹慎。可惜大部分人都不懂這個道理。財多了便愈貪,權勢大了便愈凶,名位大了愈是目中無人,結果招致更多是非鬥爭,積累更多仇人債主。在《周易》中有一個謙卦,又叫「地山謙」,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的六條爻全吉。山本來是高出地面的,現在卻伏藏在地下,這就是謙虛的表現。謙,不是啞忍受屈、妄自菲薄,而是待人謙恭、不自滿、謹慎始終,這樣必定平安順利;與「謙」相違的,必招怨懟。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3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只聽得判官報,天使已到了,快擺香案接詔,就如世間官府接詔一般。只見一位仙官,戴金蓮冠,披雲鶴氅,手捧黃筒,迎進去了。《龍門心法.戒行精嚴》(鶴氅,鶴羽製成的外衣,這裡指道服。)

淺釋:

前文引用一個戒子「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一位戒子去到陰間遇上了閻王。忽然聽得判官通報:「天使已到了,快擺香案接詔!」判官即陰間輔助閻王判案的神明,又稱「冥判」。天使,即上天委派而來的使者。接詔,這裡是指閻王出門恭迎天帝頒布的詔書。當時只見一位仙官從天而降,頭戴金蓮冠,身披繡上祥雲的道服,手捧金黃色的聖旨筒,走了進來。凡是正神大天尊,必定威儀具足,福相圓滿,即使是通報仙官,也都端正莊嚴。這名道門戒子能否親近仙官?正如很多道門弟子也認為,皈依後一定能與祖師拉近關係,事實又是否如此簡單?且聽下回分解。

典故「身治而國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身治」是自身修養,「國治」是國家安定;「身治而國治」即國家安定之本,統治者必須注重自身的修養。典故中的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擊敗晉國,問鼎中原,成語「止戈為武」便是出自楚莊王之口。現簡述典故如下:

楚莊王問詹何:「如何能治理好國家?」詹何回答:「我只明白修身的道理,不知道治國的方法。」楚王說:「寡人得以供奉宗廟、掌管國家,希望學習治國來保守它。」詹何回答:「我不曾聽說君主自身修養很好而國家紊亂的,也不曾聽說修養不好而國家大治的。所以根本在於修身,至於治國這個末節我就不敢答覆了。」楚王說:「講得有理。」

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根本在於管理好自己。當自己能有效運用時間,安排好每日的工作;在道德上約束自己,控制情緒和行為,每件細微事都沒有偏差,這樣方有能力管理一個大的團體,以至國家。如果本身做事一塌糊塗,行事衝動,又按捺不住脾氣,如何能讓眾人接受管治?又如何能以德服人?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一日夜間,夢到陰司,看審官司。只見陰司中,許多鬼判,都點掛紗燈,安排香案。少刻,只見閻王出大門,威儀如世間天子一般。《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引用一個戒子「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某天夜裡,一名戒子在夢中去到陰間,到了審判案件的衙門。只見陰間之中,許多鬼差正在懸掛點亮的紗燈,並安排香案。不久又親眼見到閻王走出大門,威儀萬千,衣服莊嚴,猶如世間的君主一樣,氣派不凡。閻王,於十殿之中又各有名號,掌管不同地獄。如第一殿秦廣王,專司人間壽夭生死;除了修行圓滿或有大功德者外,大部分眾生都先到第一殿內,接受初步審判,才發往投生或押解至各殿再審。這個故事沒有註明「閻王」是哪一位,疑是第一殿閻王。

典故「九方皋相馬」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古代流行相人、相馬、相牛之術,而九方皋是春秋一位相馬者,相術與伯樂不相伯仲,他重視內相,而非外相。現簡述典故如下:

伯樂善於相馬,但他年紀已大,秦穆公問他有否傳人。伯樂表示,自己的子孫只能辨識良馬,未有能力找到天下最好的馬;但有一位幫忙挑捆柴薪的朋友,叫九方皋,本領不在他之下。穆公召見九方皋,派他去找馬,三個月後找到了。穆公問:「甚麼樣的馬?」回答:「黃色母馬。」派人去取那匹馬,卻是黑色公馬。穆公很納悶,叫伯樂來說:「錯了﹗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如何鑒別馬的好壞呢?」伯樂歎息說:「想不到他相馬能用心專一到如此境界!勝過我不止千萬倍呢!九方皋相馬,看的是天機,抓住了馬的精髓,關注內在本質而忽略外在形體,所以才看不到毛色和雌雄。他的相術如此高妙,實在超越相馬的範圍了!」馬來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孔子曾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曾因澹臺子羽貌醜而認為他資質低下,才能不高,後來子羽學有所成,孔子承認看錯了人。不論相馬或相人,不應只集中在表象,更需注重觀察本質。相術有分內相和外相,外相固然重要,但只能看出容貌、形態、筋骨,或是其優劣大概;真正的才質要由內相定論,故孔子曾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1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今有一段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說與大眾。近日一戒子,自云受戒後,忽遭魔難,開齋破戒,無所不為。《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不少道門弟子最初皈依時,懷著虔誠、恭敬的心信奉祖師的教誨,並寄望自己能修正言行,增長福慧。不過,身處紅塵修道,魔考也是最多的。最初寄望的精進修行,很快便因為俗務纏身而拋諸腦後;最初希望可以降伏自己的貪嗔痴,隨著面對的不同魔考又故態復萌。受戒弟子一樣,最初是懷著熱誠接受戒律,遵守行儀,惟魔考一至,又是否可以堅守戒律?為甚麼魔王專門騷擾修行人?因為魔王最害怕真修行人的光明,擔心他們修成正果,更擔心修行人教化他人向善,所以在發心修行時便來試探。若沒有堅定的信念,便會「開齋破戒」。「開齋」就是打破齋戒,忘記清靜律己。戒一破,便無所顧忌,無所不為了。王常月祖師便由此引出一個「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

典故「蘭子獻技」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蘭子,是指走江湖賣藝的流浪人。兩位蘭子向宋國君主獻技,但遭遇各有不同。現簡述典故如下:

宋國有一個流浪人,身懷絕技求見宋元君。宋元君接見了他,並讓他當眾表演。流浪人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手裡七把劍輪流飛躍,而有五把常在半空。宋元君非常驚喜,馬上賜他金銀玉帛。又有一個身輕如燕能耍雜技的流浪人聽說這事,也來求見宋元君。宋元君不但毫無興趣,更大怒說:「先前那個懷有異技的人求見我,技藝本來無用,正好碰上我開心,所以賞他財帛。這個人必定是聽說了,想向我討賞吧!」就拘捕他,準備處死,過了一個多月才釋放。

每個人的命運和機遇都有不同,即使是同日出生,或履歷、技能一樣,但大家的因果承負都會影響各自走向,我們不需羨慕他人。再者,典故中第二位蘭子因為貪念,希望自己能同樣獲取賞賜,結果犯險走入宮廷,差點賠上性命。要向位高權重而喜怒無常的人求取賞賜,猶如與虎謀皮;能得到賞賜的只是一時幸運而已。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但有一句方便法言,須教大眾放心行持。這個天上主宰,原以好生為心,慈悲廣大,救度眾生。若是犯了的戒子,從此改悔,真心發現,復守科條,精嚴不犯二次者,自然天心慈憫,赦宥還元。《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會隨便懲罰及降罪人間。若有弟子犯戒,只要有覺醒的心,知道自己真的犯錯,繼而警醒自己遵守戒律和「十善」之德行,並嚴加律己,防範再犯第二次,上天是會體恤的。負責掌管人間善惡的神明,也會酌情處理,記錄在案,或「赦宥還元」。宥,粵音右,即寬恕;元,即開始;「赦宥還元」即赦罪寬恕,把原本懲罰的記錄還原最初狀態。當然,神明能監督我們是否真的改過遷善。不過要明白,如不只犯戒更作惡害了人,則不是祈求上天赦免罪業便可一筆勾銷。因此,出家修行者要嚴守戒律,在家弟子亦不要作惡傷人,否則陰律無情,自作自受。

典故「黑牛生白犢」有何寓意?(犢,粵音讀。)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犢」是小牛;黑牛生了白色小牛,古人認為是異象,而孔子憑其學養及見識,直指吉祥,當中蘊含了因果善報的道理。現簡述典故如下:

宋國有個好行仁義的人,三代都不懈怠地行善。某天家中黑牛突然生下白色小牛,便去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好預兆,可以用牠來祭祀上天。」過了一年,他父親的眼睛無故瞎了,而黑牛又生了小白牛,父親再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問過而你卻失明了,為何再問他?」父親說:「聖人的話自有深意,或先不應驗而最終圓滿,這事還未完結,姑且再問問。」兒子又去詢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吉祥!」又叫他祭祀上天。兒子回家告訴父親,父親表示要遵循。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也無故瞎了。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包圍都城,青壯年都上城作戰,死了一半。父子二人因眼瞎而避免了作戰。等到戰事完後,他們的眼睛又突然康復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當遇到劫難卻很容易氣餒和灰心,並懷疑自己的善功善行。天道玄妙難測,如善德具足,所遇災劫自會消減,但未必可完全消散,報應始終出現。猶如典故之戰爭是必然的,但父子終能捱過,眼睛亦能康復。另一方面,善報未必立即顯現,我們只需堅定努力行善,福報自厚,亦能恩及父母、子孫。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