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你們這受過戒的,其中連戒的十條,還不記得甚麼十條事呢。有名無實,何必乃爾!《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編訂的《初真戒律》包括: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炁(欲念過多,會敗壞真性,穢氣侵擾先天靈炁)、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不得交游非賢居處雜穢、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龍門心法》指的「有名無實」,便是勸勉守戒弟子要如實做好戒律內容,而不是徒有「戒子」的虛名。在家居士即使不能全守十戒,也必須在俗世中好好管束自己,不要輕易犯禁。不只是受戒,無論是皈依、修行,也要仔細咀嚼當中意義;尤其稱呼自己為「弟子」,更要敦品勵學,不辱祖師和師父之名。「何必乃爾」即是貪圖修行之名而無真功真行者,又何必皈依、受戒呢?

典故「趙襄子聞勝而憂」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趙襄子是春秋末年晉國權臣,他為家臣新穉穆子在一天內攻陷兩座城池而感到憂愁。現簡述典故如下:

趙襄子派新穉穆子攻打翟國,很快傳來捷報,佔領了左人中人二邑。趙襄子知悉後面露愁容。臣僚問:「一天攻陷兩座城池,這應是人所喜悅的事;君反而憂慮,為甚麼呢?」趙襄子說:「江河有大潮,漲起水來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會連續不斷,太陽在天頂也不過片刻。現在趙氏沒有累積德行,卻剎那間攻下兩城,我擔心快有禍患!」孔子知道後說:「趙氏能預見憂患,這是昌盛的徵兆!能夠遠憂的會昌盛,只知喜悅的會滅亡。要打勝仗不難,保持勝利才最難。賢主能以這種態度保持勝利,所以幸福能傳到後世。齊、楚、吳、越都曾打勝仗,最後卻自取滅亡,這是不懂得保持勝利的緣故。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

漢代劉向在《說苑》有句話:「福不重至,禍必重來。」好事不會接連而來,壞事說不定接踵而至。尤其是學道的都知道,福、德是相連,互為因果的;若自己德行不足,卻接二連三有「福」緣出現,這是大禍臨頭的先兆,修行人必先深切反省,嚴加檢討有否做了錯事。列子在典故中提醒大家,在有利的條件下亦必須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保持勝利。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戒行精嚴四字,降心順道喚作戒,忍耐行持喚作行,一絲不離喚作精,一毫不犯喚作嚴,始終不變喚作持戒,窮困不移喚作守戒。《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特別解釋了「戒」、「行」、「精」、「嚴」和「持戒」、「守戒」的意義。「降心順道」是戒,「降」要讀「降伏」的「降」,即《呂祖百字碑》第二句「降心為不為」。要努力降伏我們的心猿、意馬,不起貪嗔,順著大道而回復本性的自然,這是「戒」的作用。「行」即「忍耐行持」,修行要講真行,要有真功夫,即需忍辱、耐性、力行、堅持,以應對種種魔考和誘惑。「精」即「一絲不離」,也就是專精不二,只是好好想著如何將戒行做得更好、更嚴謹,不會有一刻放鬆。「嚴」是「一毫不犯」,絲毫不敢冒犯任何戒條,不敢做任何惡行。一生護持信念,戒惡向善,不變初衷,這叫「持戒」。當遇到考驗、厄難等困境仍然不願降下底線,這種堅守叫「守戒」,真修行就是如此。

典故「郄雍視盜」有何寓意?(郄,粵音隙。)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郄雍」是春秋時代的人;「視盜」即能辨認盜賊的相貌。現簡述典故如下:

晉國苦於盜賊太多。有一個叫郄雍的人,能看出盜賊的相貌,從人的眉目之間辨別實情。晉侯派他在國內查找,結果捉拿了千百個盜賊,沒有遺漏。晉侯很高興,告訴文子說:「我得到一個人,而全國的盜賊都沒有了,我又何必聘用那麼多人呢?」文子說:「只憑觀察來捉盜賊,盜賊不但除不盡,而且郄雍容易招惹殺身之禍。」不久眾盜賊便商量說:「令我們走投無路的,就是這個郄雍!」於是共同把他暗殺了。晉侯聞悉後大驚,立刻召見文子,說:「果然如你所言,郄雍死了,以後如何收拾盜賊呢?」文子說:「周地有諺語『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要杜絕盜賊,宜選拔賢才,讓賢才教化百姓,使百姓有羞恥之心,那還有誰去做盜賊呢?」於是晉侯任用隨會主持政事,結果國內的盜賊都跑到秦國去了。

這個典故有兩個重要訊息,一是揭露別人的陰暗面容易招致禍害;即使行正義之事,也須注重安全,鋒芒太露並非好事。二是問題要從根源解決,單憑一人之力來捉盜賊,儘管再有才能,盜賊也除之不盡。治理一國之政,除了用法律來懲戒,也須依靠教化的力量,培養道德善行,使人人改過向善,遠離罪愆。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莫道陰司冥而不見,生生死死,只在爾心;莫道戒神幽而不顯,出出入入,只在爾念。《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陰司,即陰間的官府,雖在陰間,卻絕不是「冥而不見」。只要世間眾生一個惡行、一句惡言,甚至一個惡念,陰間官府都有能力查考亡魂在生時的所有記錄,如同今日世界的電腦搜索一樣,一覽無遺。我們種下的惡業,都會在自心印記,生死輪迴便據此為證,經地府判定再轉生他方。冥,是陰暗之意。為甚麼陰間幽暗不明?蓋輕清為上,重濁為下,陰間的眾生都是惡業未除,氣多穢濁,性靈暗昧,故所處之空間亦是陰暗不明;這都是業力所化現之境,沒有人逼迫眾生,都是自己招引罪業而來的。如果福德圓滿,或性靈清淨,或已證純陽之體,身後將會直登仙府,不落陰境。如有道門弟子守戒,自有戒神監督,雖然自己看不到,但在我們動念之間,神明是可以在空間出入自如,看得一清二楚的。因此,所有道門信眾,切勿心存僥倖。

典故「道見桑婦」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桑婦」即採桑的婦女,「道見桑婦」借路上遇見採桑婦女的故事,指出不可只著眼當前而忘記背後危險。現簡述典故如下:

春秋時期,晉文公外出會諸侯,轉而要討伐衛國。公子鋤突然仰天大笑,文公問他笑甚麼。公子鋤說:「笑我的鄰居,有一天鄰居送妻子回娘家,路上見到一個採桑婦女,便高興地和她攀談起來。不過,當他回頭一看,就發現一個男人正在和妻子搭訕。我笑的就是這件事。」晉文公明白了他的話,決定停止伐衛,並率領軍隊回國。還未到達國都,已經有人在偷襲晉國北部的邊區了。

在妻子面前隨意跟其他女士搭訕,寓意了晉文公貿然伐衛之事的荒謬。很多人都因為貪嗔,一時衝動,鑄成大錯。公子鋤用婉轉的方法,希望晉文公能反思。正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目光短淺而行事輕率,則後患無窮。事實上,晉文公正準備討伐時,別國亦會乘機侵入晉國的國土。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一放即失,心中之戒,一放即破。世間王法律例,犯則招刑;天上道法,女青之律,犯則受報。《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無論是出家人,抑或在家居士持戒,關鍵在於真心持守,用心守護。王常月祖師以「持物」來比喻,猶如手捧一物,不可丟失;破戒就是將手中之物丟失,丟了就是失去。再舉例來說,當你決定有些事要戒絕,如不喝冷飲,或吃甜食,心裡是有了這個打算,但是否堅持到底又是另一回事。遇上炎熱天氣,身在戶外而又全身汗水時,眼前有冰凍冷飲和雪糕,你能否堅拒不碰?只要有點心動,其實已難以招架,於是便「一放即破」。再舉例說,進行法會前守齋戒,這是壇規;雖然壇規不是法律,犯了不需判刑,但壇規、戒律是對上天的承諾,隨便犯禁便要接受因果的報應。若真的接觸了污穢,便不可入壇誦經。上天是無所不知,絕不能隱瞞的。

典故「得時者昌」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原句「得時者昌,失時者亡」,抓住時機便容易成功,錯過時機則走向失敗。「得時」是辦事成功的關鍵。現簡述典故如下:

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一個好儒學,在齊國得到重用,並擔任公子的老師;一個好兵法,在楚國擔任軍隊的長官。施氏因此富有起來,而且名聲四起。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同樣學儒學和兵法,但一直貧困窘迫。孟氏向施氏請教求官之法,施氏兩子便將自己經驗告知。後來,孟氏學儒的兒子去了秦國,秦王怒道:「如今諸侯以武力爭天下,當務之急是預備兵馬糧草,用仁義道德來治國只會自取滅亡。」於是對他處以宮刑。孟氏學習兵法的兒子則向衛侯獻策,衞侯說:「我們是弱國,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小心事奉大國,安撫小國,才是保全之法。大力發展軍事只會加快滅亡。你是人才,若被他國重用,一定成為我國的禍患。」於是命人砍了他的雙腳。回家後,孟氏父子找施氏算帳。施氏說:「凡是順應時機可得昌盛,違逆時勢就會敗亡。你的學問與我相同,遭遇卻不同,這是錯失時宜之故,而不是學問不對。天下沒有絕對的事,以前行得通的,可能今日已不行。現在拋棄的,可能將來有大用。能把握時機,不拘於舊,才是智慧的表現。」

每一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各不同,面對的環境、時勢、機運也不同,沒有一個絕對成功的固定方式。不論做人做事,不能完全蕭規曹隨,這是盲目跟從不懂變通,很容易便會碰壁。真正的智者能吸收別人的經驗和前人的智慧,因應時代、地點、狀況的變化而調適,而不是依樣畫葫蘆,一味模仿。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有善不以有功,有過實時懺悔。依戒經細細參求,訪明師勤勤學問。敬師如父母,敬友如兄弟,樂法如妻,愛經如寶。《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勸誡弟子,皈依入道後,需要認真修正自己的行為和內心,行持正道。行善時不需刻意求功,因為「有功」才去行善,這並非真心為善。犯了過錯,需立即醒覺過來,當下懺悔認錯。入教弟子更需仔細參詳全真教規、戒律,思考規條背後意思;如能拜訪名師,雲遊參學,並能深入經藏,勤修學問,智慧必有增長。我們敬奉師父、老師,需要真誠善待如自己父母;敬重同門友人,需要如兄弟般和洽相處,不可爭執。弟子重視道門心法,需要珍重如愛惜家中妻子;對於道門經籍,更需視為寶藏,發心探究,不可輕視天尊、祖師的訓誨和開示。

典故「列子不受粟」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粟,本指穀實,亦借指糧食和俸祿。戰國初年鄭國繻公的相國子陽要贈送糧食給列子,但列子不接受。現簡述典故如下:

列子窮困,餓得面有飢色。有食客向鄭相子陽進言:「列子是有道之士,卻在你的國家窮困潦倒,大家會說你不重視人才。」子陽立即命令官吏送上糧食。列子見了使者,再三婉拒。妻子知道後十分生氣,捶著胸口埋怨:「我聽說有道之士的妻兒,都能生活安樂。現在我們一家卻餓得面黃肌瘦,相國派人送來糧食,你竟然不接受,我們是命中注定要挨餓嗎?」列子笑道:「相國並非真的了解我的才德,只是聽信別人的話才送來糧食。日後他也可聽信讒言而加害於我,因此我不能接受。這種人還是少接觸為宜。」後來,鄭國百姓果然發難,殺死子陽。

《淮南子.氾論訓》載:「鄭子陽剛毅而好罰,其於罰也,執而無赦。」子陽在鄭國不得民心,性格凶暴,最後百姓忍受不了嚴酷執政,將他殺死。如果列子貪圖子陽贈送的糧食,便是受了子陽的恩惠,兩人建立了「關係」,禍患來臨時亦可能受到牽累。列子不欲與其結交,是要避免禍患。有智慧的人能夠見微知著,從一件小事可推想事情的結果。我們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如果施贈者之品德不好,那更要小心。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2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受了戒的人,全要把自己心上所行,日裡所說,日夜存思,善即行,惡即止,不許自己曲全,不許自己饒恕,不許自己欺瞞,不許自己遮蔽。《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表示,受了戒的弟子,必須把自己所作所為、日常所說的話、早晚所思所想都清洗乾淨。如果是正道、善德的事,身、心、意都要依循奉行;如果覺醒到是惡因,便應立即停止,謹慎自己的行為、說話、心念。即使在俗世的大染缸中,面對邪惡也絕不可曲意遷就、隨波逐流;面對自己做了的壞事,絕不可輕易饒恕,更不可暗室自欺,或以藉口為自己掩飾。其實,無論皈依弟子,或發願修行的人,都要每天清淨自己的身心。清淨之法,在於覺醒,知道自己所思、所言、所行是否正確。若是惡業的種子,便要遠離,不可視而不見,察而不悔,知而不改。就算在別人面前隱瞞了,也瞞不了天地,將來在孽鏡臺前,自然一清二楚。

典故「知賢而不在自賢」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知賢」是識別人才,「自賢」是自以為賢能。列子提出「知賢而不在自賢」,強調識別和任用人才對治理國家非常重要,絕不能自以為是。現簡述典故如下:

列子說:「氣色盛美的人容易驕傲,力量強大的人容易逞強;凡是剛愎自用的人,難以跟他們談論道的真諦。對著這些人論道,就已經有偏失了,何況要他們去行道呢?因此,好勝自大的人,別人是不會告訴他正道的。沒有人勸告他,也沒有人能指出他的過錯,他便孤立無助了。真正賢明的領袖善用人才,即使年老了,但力量不會衰減;智力衰退了,但做事不會混亂。治國最大的難處,在於識別和任用賢人,而不在於自恃賢能。」

無論是治國還是管理團隊,千萬不可自尊自大、自我膨脹,不要以為一個人可以控制一切;一個人能力再高也是有限的,知人善任,使人人發揮所長,集眾人力量共同輔助,才是成功的關鍵。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2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眾戒子,你們責人之過,偏生明白細微,到了自己有過,全然不知。就做了無邊大罪,自己還要遮蔽,叫做欺心。《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承接上文提及的公案故事,王常月祖師指出:「你們這些受戒弟子,在世時只懂得責備別人的過失,而且小心眼,可以仔細無遺的羅列別人種種罪狀。自己同樣犯了過錯,卻未醒覺自己做錯。當真的做了極大的罪業,自己也知道了,這時候卻遮遮掩掩,豈不是欺騙自己內心嗎?」我們總看到別人的錯處,愈細微的都看到;自己做錯了卻不易反省懺悔,更會刻意隱藏,不欲人知。而對於人家的短處,總是與人「開心分享」,其實同樣都是惡業。《道德經》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善之處,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犯錯,有則及時修正並真誠懺悔。宣揚人家的醜事惡行也是惡,不懂反省也是惡,不肯認錯還多方逃避也是惡,更何況是道門弟子呢?

典故「列子學射」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列子透過與關尹子的對答,由射箭的學問引申到修身治國的關鍵。現簡述典故如下:

列子學習射箭,能夠中靶後,便向關尹子請教下一步。關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嗎?」列子答:「不知道。」關尹子說:「這樣還不行!」於是列子回去繼續苦練。三年後,列子再向關尹子請教。關尹子問:「你現在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了嗎?」列子說:「知道了!」關尹子說:「這就可以了!好好記住這個道理,不要遺忘了。不僅射箭如此,修身和治國也一樣道理。所以聖人不局限於表面上的成敗存亡,而考慮所以會如此的原因。」

學習最重要是了解整個過程,掌握技巧和規律,通達道理。剛開始學習時,一定有得失成敗,但最重要是保持精進,每次總結經驗,了解問題的癥結,不斷改善。修行也一樣,有些人剛開始時看不到得著和明顯改善便立即放棄,不知道從經歷之中體悟大道,從過程中學習才最重要。若只執著眼前得失,其他事卻完全忽略,這是完全沒有進益的。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每月申報各司,都要先從本司過,方到各衙門去。你們受戒者,除德行高明,道心精妙,不到陰司外,如你們這班不守戒的人,畢竟先到本司,考察除名,方纔定限內勾取身死。若不從司中過去,各衙門不簽押拏人。」《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上回提到凡是在世發心修道、真誠皈依或受戒的弟子,其所作善行和惡行都會在「考對司」作記錄,然後在各衙門備案或作出適當行動,大概每月更新一次。如善行具足,或守戒精嚴,或陰德累積,或修行圓滿,死後不會先去地府,而是直上天界。大眾亦如是,凡在世有大功德,或是忠孝之士,或個人修為近乎大道,少私寡欲,不嗔而謙虛,亦不用先到地府報到或受審,而是自有光明大道。若然道門弟子皈依後,繼續放縱情欲,不守戒律,不遵壇訓,不自我反省;「考對司」將考察其人惡業之輕重,而除去其道籍之名,並考慮提前勾魂取命。若然「考對司」不作出命令,各衙門將不會隨便安排使者到凡間押解罪魂。

典故「嚴恢問道」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列子透過與嚴恢的對答,反映當時有人以為求道就是祈求富貴榮華的錯誤觀念。現簡述典故如下:

嚴恢說:「我們學道的目的在於富貴豐足,現在得到珠寶也能富足,又何必學道呢?」列子說:「夏桀和商紂也是只重利益及享受,輕視大道,結果身死國亡。幸好我沒教你甚麼,人如果沒有道義,只求食物,不過是雞狗而已。如果只是爭食好鬥,弱肉強食,那就是禽獸了。若是成為雞狗禽獸,而要別人尊重自己,這是不可能的。當別人都鄙視你,禍患和屈辱便要來臨了。」

求道在於提升自己的精神和靈性修養,減少依賴物欲,並重視道義情操,追求正道,最終證得大智慧。如果求道的初心已有偏差,只為追求名利財富、權勢地位、物欲享受,甚至放棄道義,這種心態完全是背道徇私,最終只會招致敗亡。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某日發心,某日受戒,某日行持有功,某日行持有過,某日某人犯戒,某人背師悖道,某人毀律敗教,某人賣衣,某人賣缽,某人謗誹律師,某人打算施主,某人奸貪,某人淫污,細細注說……。」《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上回提到的公案故事,一名鬼卒向亡魂講解「考對司」的職司。凡人在世發心修道、真誠皈依或受戒,或暗地裡做了善行,土地神及灶神便將其名字記錄在冊。另一方面,如果是暗地裡顯現貪嗔,或破戒,或做了虧心惡行,或違背師尊的教導而做了離經叛道的事,或自毀壇規而做了敗德敗教之事,或賣掉自己的道衣及戒衣,或沒有珍惜法缽器物,或誹謗傳戒的「律師」,或因貪念而打量施主的錢財,或有奸險之心及貪婪無度,或暗行淫邪之事……我們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以為天地間無人知曉,其實種種惡業已自動記錄在名冊之上,儲備我們一生的資料,沒有遺漏。地府的孽鏡臺,屆時就如電腦螢幕一樣,自動投映我們生前大大小小的善行惡行,想隱瞞也隱瞞不了,閻王將逐一審問,無所遁形。

典故「觀往知來」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原文是「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說明聖人能先知先覺的道理。現簡述典故如下:

關尹子對列子說:「聲音美,回音也美。聲音差,回音也差。身體長,影子也長。身體短,影子也短。名聲就如同回音,行動就如同影子。所以說,小心說話,避免有回音反彈;小心行動,否則惡報如影子跟隨。聖人看見你的付出便能預知你的收獲,觀察你的過去便能預知你的未來,這就是聖人能先知先覺的道理。法度在於己身,稽考在於別人。正如別人喜愛我,我必喜愛人;別人厭惡我,我必厭惡人。湯武關愛天下,所以稱王;桀紂厭惡天下,所以滅亡。這就是天下人明察的結果。如果明知這個道理而不做好自己,就猶如外出不經大門,走路不行大道一樣,這種走偏門、走小路的行徑對自己是沒有益處的。」

《道德經》提出「行不言之教」,正指出我們的一言一行,旁人都一清二楚,無論如何掩飾,也逃不過大家雙眼。另外,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只要真心待人,別人也將真誠回應,如同回音和影子一樣,好音必回傳好音,行善必得好報,行惡也將招致惡果。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6 月 2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只見門上有個匾額,寫著「考對司」三個大字,遂問鬼卒道:「如何喚作考對司?」鬼卒說:「這是天曹新立的法司,有兩座,專管僧道戒律之事。凡有一人在陽間發心受戒者,土地灶神,就把名字上了冊……。」《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上回提及的公案故事,一名不尊重戒律的弟子死後被鬼卒押解至地獄。其亡魂隨後被押到一衙門,門前的匾額寫上「考對司」。亡魂仍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猶如世間人積累無數惡業,到死後仍未知自己將會受到審判。鬼卒解釋,這是天上官署(天曹)最近新成立的司法機關,共有兩座建築物,專管僧侶、道士在戒律操守問題的審議。若世間有一人發心守持戒律,或遵守玄壇訓誡,福德正神(土地)、司命真君(灶神)便會將這人的名字寫上記錄冊上。大家不要以為發心行道便會自動登上仙冊,死後一定昇天。能否昇天得道,還要看眾生的修為;凡是有善功的會記錄在「青簿」,作惡的則記在「黑簿」。我們每天起心動念之間,所有善惡的念頭和行為,都會自動記錄。時辰一到,便是總結的時候,一切恩怨業債將難以逃避。

典故「持後而處先」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說符」即是行為與大道相符,柔善謙退。「持」是保持、把握的意思,「持後」就是把握事物背後的因果定律,「處先」是提前做好正確應對的準備。現簡述典故如下:

壺丘子向學生列子說:「你必先懂得持後的道理,才可以談論如何立身處世。」列子請教何謂持後,壺丘子說:「回頭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隨即轉頭看自己的影子,身體彎曲時影子也彎了,身體正直時影子也挺直了。任何事物都有因果,身體活動是因,影子是彎還是直是果,這是客觀的定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若果理解這個道理,在做事時就會考慮到後果而事先作出正確的決定。

「持後而處先」的哲理與《道德經》「後其身而身先」也有關連。做事時預先想到後果,習慣未雨綢繆,每事做好準備,才能穩妥行事,少犯錯誤。懂得謙讓,將自己放在最後,看的是長遠的後果;成功後亦要將成果與大家分享。如果凡事只想著自己,必然失敗。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