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3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朝廷明聖,郡國賢良。刀兵偃息,水火無虞。萬姓興玄,千邦樂道。等與群生,同歸清靜。伏惟聖慈,曲垂濟度。《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當真誠懺悔後,最後便是祝禱,祈願政治清明,舉國賢良輔助,天下和平而沒有戰亂,身在凡塵而無須煩惱。更祝願大道闡揚,百姓皆虔修正道,千邦萬國皆欣逢玄風之流布。我等與眾生,亦希望同修清靜,終歸和諧無爭。弟子俯首上奏,祈願上天垂慈,普度一切有情,讓正道留傳萬代。此段內容如同回向文的「我等與眾生,皆成無上道。」將懺悔功德普及眾生,利樂有情,願眾生同證無上清靜大道。

典故「顏回坐忘」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大宗師》,「坐」是靜止動作,「忘」是拋開念頭,以去除嗔心貪欲,及一切智巧虛偽。「坐忘」猶如今日俗稱的打坐,是通過端坐靜定及調和呼吸以收攝心神的修行方法。現簡述典故如下:

某天顏回告訴孔子:「我進步了!」孔子問:「怎樣進步呢?」顏回答:「我遺忘仁義!」孔子說:「不錯,但還未足夠。」過了幾天,顏回又去見孔子,說:「我已遺忘了禮樂!」孔子說:「不錯,但還未足夠。」又過幾天,顏回再去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現在已坐忘!」孔子神色突變,問道:「甚麼是坐忘呢?」顏回答:「忘卻自身的肢體,不用耳目的聰明。再忘去形體,不要任何巧智,與自然大道融通為一,這就是坐忘了。」孔子說:「與大道融通就避免主觀的好惡,隨自然變化就不會偏執。你果真成為賢人了!我願意追隨在你的後面學習。」

坐忘目的不是養生,而是提昇精神的境界。開始時是「忘禮樂」及「忘仁義」,這不是說我們不需要禮樂及仁義,而是要學懂「忘」,即實踐禮樂及仁義需要在生活中自然展現。再進一步的境界是「墮肢體」,即擺脫物質上的欲望和貪求,而「黜聰明」是要放下內心的執著和傲慢,從而靜心專一的反觀內省,最終要破除身心的束縛,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與自然融為一體。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但願懺悔之後,罪滅福生,修省將來,災消難釋。保佑弟子眾等,早出迷途,速超苦海,愛緣盡斷,冤累全空,劫運普銷,玄風大闡,道德行而人民安樂,太平見而年歲豐登。《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道教修行不在「祈求」,而是求「捨去」,以達「損而後益」,即《道德經》之「既以與人己愈多」。若要求更多福緣,必須自求多福,捨去惡行,先清除宿業,時刻懺悔往昔所造惡業。當罪業減少,福緣才會來臨。道門弟子的修行功課,一方面勤加懺悔,一方面須省察每天所造,將來才不至禍生,這才是真正的消災解難。如果在道壇前懺悔及跪拜,應祈願早出迷途,不再走入輪迴繼續流轉生死,速離苦海,盡斷一切愛欲牽纏的孽緣,清空歷世的冤家債主,消除所有歷世的災劫;並須發願闡揚玄風,推廣道德正理,讓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出現太平盛世,每年都是物阜民豐,百姓生活飽足,這便是修道者樂見之願,而不是只求一己之私欲。

典故「相濡以沫」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大宗師》,或作「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今日多比喻共患難的人能夠相互扶持,或人與人之間相依相偎、不離不棄的感情,但這些比喻都不是《南華經》的原意。現簡述典故如下:

泉水乾涸了,泉內的魚兒都困在地面上,垂死掙扎,牠們互相用哈氣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一點點吐沫互相沾濕,使對方苟延殘喘,盡可能延長生命。在生存出現危機時,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這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裡的唾沫來拯救對方,這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但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正常,對於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回到屬於自己的江湖,大家優游自在,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道德經》曰:「太上,下知有之。」百姓只知曉君王的存在,而不感到任何壓力,上下相忘於渾厚的淳風中,自然和諧。「相濡以沫」的典故,也是追求一種自然的狀態,大家都可以自由自在各行其道,各適其適。當大家都需要用「仁義」來拯救世界時,這個世代其實已出現問題。道家追求的和諧世界,正是一種自然而然,沒有世俗是非,身心都獲得自由的世代。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1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從此盡除諸惡,永為良善之人;自今憤發諸善心,常守初真之戒。倘再犯前科之律,生遭天譴,而死墮陰司;若重違向日之慈,陽受極刑,而陰歸無間。《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懺悔自己的惡業,不只是今日做的事,也不只是今生所做的,而是往昔所種下的惡業。我們知道自己今生犯了甚麼惡行,那只是少數目而已;不記得或忘記了,又或宿世積累的,猶如汪洋大海之量,所以發願斷惡及受戒,就是從此立誓永遠做一個良善的人,不再沉淪。既然有大因緣皈依玄門正道及受戒,便須發憤修行,培養善心,並堅守初真十戒。倘若重犯已犯之戒律,便先問一問自己當日為何發心在神前立誓受戒,犯了又犯豈不是欺騙神明,視誓言為兒戲?這樣必遭上天懲罰,死後必墮陰間受責。如果違背往日承諾的慈愛善良,甚至作惡行凶,在陽間必受重刑懲罰,在陰間也是難有出期。一切諸惡之源頭,都是貪、嗔、痴所致;要斷除一切惡緣,便應今日開始盡皆懺悔。

典故「顏回心齋」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人間世》,記載了孔子和弟子顏回的對話,顏回欲遊說衛國國君,孔子認為他此行肯定凶多吉少。於是,顏回闡述了自己的決心及理由,孔子則分析其必敗之理和可行之法,現簡述師生對話如下:

衛國國君專橫獨斷,顏回準備去遊說,於是辭別孔子。孔子指出衛君驕矜暴戾,必難以感化,勸顏回先進行齋戒。顏回說:「我家貧困,已數月沒有吃葷喝酒。這樣算是齋戒了嗎?」孔子說:「這是祭祀前的齋戒,並非心齋。」顏回問甚麼是「心齋」,孔子說:「你必須摒除雜念,心意專一,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之後不需用心去領悟而用氣去感應!若只是聆聽則容易人云亦云,只按自心去觀察事理則容易有偏見。只有氣這種東西,虛空而能包容萬物。先虛心求道,去除主觀執見,人心才能與大道相通相容。當達到空明的心境便叫做心齋。」

「心齋」使心中沒有彼、此、物、我之分,也就沒有私心和私欲,沒有擔心和畏懼,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妄加干預,孔子認為只有這種修為才可前去勸說衛君;亦即顏回必須放棄自己主觀意願,並要消除成功的欲望。「心齋」是一種心靈修養,滌除自身的私心欲望,使自己在險惡的環境中不陷溺於名利帶來的禍害。當真正做到淡泊名利,與人不爭,才可在濟世行道之中避免自己身陷險境。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或眼前美色而心動淫根,或耳聽聖言而腹中疑謗。或破戒而毀衣毀鉢,早翻身而續叩師慈;或犯戒而誤作誤為,速設齋而哀求天赦。《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王常月祖師繼續指出我們應懺悔的內容,尤其是眼睛接觸外緣產生的貪欲,及沉迷於五光十色的刺激,故《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過分接收官能刺激只會蒙蔽我們的雙眼,擾亂內心。如果不懂控制內心,便很容易對美色動心;若欠缺正念正定,或沒有戒律規範,便會把持不定,惡欲萌生。除了眼睛追看美色,耳朵亦只喜歡美言,《道德經》早已告訴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話是十分難聽的,道門弟子應明白聖人說話平實無華,如果不喜聽聖人說話而且疑心及誹謗,甚至行為與聖人、祖師的教導背道而馳,或破戒而影響教門聲譽,毀壞祖傳「衣鉢」,須立即叩罪懺悔及改過自新,並希望祖師慈悲及體諒。若有犯戒行為或做出惡行,亦須立即齋潔身心,向上天懺悔懇求赦罪。如果種下惡行而完全沒有覺醒或懺悔,便要問自己為何要皈依及受戒?覺醒,就是常人與弟子的分別所在,如果喪失了覺醒能力,那便只會繼續沉淪下去。

典故「秦失三號」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養生主》,表達莊子對生和死的態度。內容講述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及憂傷,便會對親朋的離世、自己如何面對死亡產生煩惱及痛苦,這亦會影響養生及健康,故莊子將這典故歸入「養生主」一章。現簡述內容如下:

老聃羽化後,朋友秦失前去弔唁,哭了幾聲便離開。老聃的弟子說:「你不是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問:「就這樣弔唁他,可以嗎?」秦失說:「可以。老聃本來是我的好友,現在死了就是這樣吧。剛才我進去弔祭,老年人哭得像失去孩子一樣,少年人哭得像失去母親一樣。老少哭得這樣悲傷,情緒上過度溢洩,忘掉了我們所稟賦的生命長短,古人稱此為『遁天之刑』,即逃避自然而帶來煩惱苦果。你的老師是應運而降生於世,是應時而生;又應時而離世,是順理而死。安心適時而順應變化,哀樂之情就不能侵入人心。古人認為,這便自然解脫了生死哀樂及加諸於人心的羈絆。」

老聃之死只是形體之死,不是精神的亡。秦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為之過分悲傷。此外,人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形體變化,也是無可改變的自然規律;既然事實無法改變,不如「安時而處順」,無需過於悲傷,讓心境安寧面對。養生之道,就是不傷害生命,也不畏懼死亡,視死生如一,以自然平靜之心面對!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以賢良為匪惡,顛倒難明;以君子為小人,是非莫辨。或募緣而錯人因果,錢糧盡入私囊;或誦經字名差訛,意念全然不在。《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我們每天懺悔反省的內容很多,其中包括「忠言逆耳」。一些賢良之士真切關心我們,勸告我們行正道,我們卻懷疑對方用心,只留意對方缺失,看人家以為是有意搶劫財物的惡人,顛倒善惡。又有些人能正直地在我們面前指出錯處,我們應該謙虛領教,要防範的是在背後說我們錯處及中傷之人,千萬不要將君子及小人混淆,不辨是非。

或當募捐善款時,需用得其所,如壇務及慈善事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亂用善款,更不要有一分錢財花費在吃喝玩樂,這不只令自己身陷地獄,更壞人因果,將捐獻者之善心化為自己之貪欲。平日誦經,應專心讀誦,避免讀錯,更不應在誦經時心不在焉,連自己在唸甚麼都不知道。在壇前誦經懺悔,就是要一字一字在祖師前誠心上稟。如果我們平日有犯以上惡業,請一一懺悔,並且提醒自己不可再犯。

典故「莊子三劍」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說劍》,旨在勸說領導者要放棄小道小術,而應心繫天下百姓,做該做的事。現簡述內容如下:

趙文王喜好劍術,門下劍士三千多人,日夜比武,死傷無數。如是三年,荒廢政事,鄰國諸侯都在謀算攻趙。太子悝很擔心,請求莊子說服趙文王停止比試劍術。三天後,莊子穿著劍士服裝見趙文王,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又請趙文王給與機會試劍。於是趙文王選出五、六位劍術高手與莊子比試。他問莊子慣用甚麼劍,莊子回答:「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天子之劍是用諸國領土鑄成,諸侯之劍是國家豪傑和賢良鑄成,庶人之劍則是滿頭亂髮、舉止粗魯,一出手就是互相刺殺,跟鬥雞沒有分別,對於國事毫無用處。現在大王卻喜愛庶人之劍,我很鄙薄這種做法。」趙文王沉思良久,三月未出宮門接見劍士,自此一心治理國家。

天子劍是比喻統一天下,諸侯劍喻稱霸四方,庶人劍喻胸無大志、沉溺玩樂。每個人位置不同,職責和使命都不同,在甚麼位置,就該想甚麼格局的事;否則沒有盡職盡責,這便是個人之失。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心無智慧,不能下問於明師;性發無明,不能忍辱於同類。襟懷窄狹不能容,情識偏邪不能正。不明正覺,以幻為真;不察因由,認賊為子。《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王常月祖師訓示大眾,應懺悔自己心無智慧,卻不肯虛心向明師求道;亦需懺悔自性受「無明」影響,嗔火掩蓋理智,未能忍辱調性,終鑄錯失。求道第一件事是需要謙遜退讓和虛心學習,我們都是帶著宿世業力來到今生,加上今生日漸積累的業障,智慧受到蒙蔽,與道愈來愈遠。如果我們求道而又沒一點謙遜,且傲慢自負,一方面很難醒覺自己仍沉溺於塵網,一方面亦難以精進自勵。只有虛心求道,先放下自我執著,想像由一張白紙重新學起,遇有不明白便要請教明師。另一方面,「無明」就是無知,讓我們產生種種分別、計較、不安的煩惱;當自性受「無明」掩蓋,胸襟愈是狹隘難容,心識也走向邪道。為甚麼我們受「無明」愚弄?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堅持正道,也沒有覺醒能力,並將虛幻世情視為真實恆久,未能醒察一切貪嗔愛欲之因由,誤將名利為人生追求目標,所以第一步已錯了。

典故「楊朱學道」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寓言》,借老子向楊朱教誨一事,指出求道需要虛心謙下,不可盛氣凌人,內容如下:

老子西遊到秦國,楊朱知道後便前往求道。楊朱見到老子後大聲地說:「先生!請你和我一同前往旅館,來教我甚麼是道,好麼?」老子聽到嘆氣:「剛開始時以為你可以教誨,現在看來不行了!」楊朱沒有回答,但已立即反省。來到旅館,他恭敬向老子跪下,虛心向老子問道:「未知可否請教我有甚麼過失?」老子說:「你的傲慢囂張,誰願意與你相處?世上最純潔的人也會覺得自己身上仍有污點,品德再高尚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仍有不足,何況是你呢!」楊朱很慚愧說:「敬領教誨!」當楊朱初來旅館時,伙計親迎他,男主人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奉上毛巾、梳子,旅客紛紛讓出座位,正在烤火取暖的人都讓出位置。不過,當楊朱要離開旅館時,態度大為改變,大家都和他親熱起來,甚至和他爭座位坐了。

修道的人首先要去掉的,是傲慢自我的心態。心不謙虛,便不能容道。當我們擺出專橫霸氣的姿態,表面上人人都畏懼避讓,實則無形中孤立自己,從此沒人願意勸諫及講真心話,這是很危險的。另外,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和光隨俗,斂藏平靜,大家都把自己看成是普通人時,便可成為《道德經》的「聖人被褐而懷玉」。雖然內懷美玉,外表卻只是穿著粗布麻衣而已。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懺悔文:弟子眾等,自從受戒,以至如今,徒耽受戒虛名,未進行持之實事。衣冠濫冒,規缽空傳。既不能精進於初真,又復墮愆尤於中極。《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王常月祖師為受「三壇大戒」弟子撰寫了一篇「懺悔文」,希望受戒弟子每天誦讀,誠心懺悔,在家居士亦宜仔細參考文詞,反思懺罪。祖師在懺悔文開始指出一連串罪狀惡行,希望我們好好反思。首先,我們皈依道門後是否徒有虛名,只是「皈依」而沒有修行?如果自身沒有任何修行,卻妄求皈依後得到上天護佑,這是錯誤的認知。「實事」即確實的修行內容,包括每日的善功善行、誦經懺悔、持戒忍辱、靜思煉養等,如果一件事也沒做好,而身穿道服自稱弟子,這就是「衣冠濫冒」!更不用說傳承道學及心法,「規缽空傳」即枉傳衣缽,愧對祖師。受了三壇大戒的弟子更應精進修行,每日反思自己有沒有盡力做好,如果沒有確實依據初真戒條文實踐,又犯了中極戒之戒條,犯下種種過失,那便要認真懺悔,否則將來魂繫陰司,永無出期便後悔莫及。

典故「莊周貸粟」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南華經.外物》,敘述莊子因家貧借糧一事,遭官員玩弄,因而以「引西江水」之比喻諷刺,內容如下:

莊子家境窮困,某天前往監河侯那裡借糧食。監河侯回答說:「沒問題!等我稍後收到封邑的租賦,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一聽,沉著臉說:「昨天來的時候,途中聽見呼救的聲音,我回頭一看,見到車輪輾過的低窪之處,正好有一條鯽魚被困在那裡。我問牠說:『鯽魚啊!你在這裡做甚麼?』鯽魚回答:『我是東海的小臣。你可以給我一點水救命嗎?』我說:『好啊!我將前往南方去遊說吳越的國王,一定設法引入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回歸大海,可以嗎?』那條鯽魚氣得變了臉色,說:『我一旦失去了賴以維生的水,就無法生存了。其實你只要給我一點水,我就能活命。可是現在你竟然說這種話,那還不如早點到魚市場上找我吧!』」

言談要適切,行事要合宜。只會誇誇其談而毫不作為,亦是一無是處。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盡自己能力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出空頭支票。同樣,修行也不能說空話,不要說等將來事業有成、退休有空後才修行,時間是不等待我們的,這些想法猶如典故中的「引西江水」不切實際,不如現在開始一步一步修善積福更好。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今慈念大眾,作一懺悔文,早晚長跪聖前,哀求赦宥,眾等聽受。《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道教的懺悔方法,主要是每天念誦懺文,反思己過。一般經懺的內容很長,只是念誦也要半小時至一小時多,王常月祖師懷著大慈悲心,親自撰寫了一篇簡短的懺悔文,讓受戒弟子於早、晚在祖師聖像前長跪,真誠念誦這篇懺悔文,並乞求祖師赦宥自己的罪過,這已經是很好的懺悔修行。宥,即是寬恕,請求祖師赦免自己的宿世罪業。懺悔時除了真誠,更需長跪;懺文亦多要求叩首,以示謙卑及認真懺罪。王常月祖師撰寫的懺悔文雖然精簡,但意義深遠,希望受戒弟子虛心聆聽,而誦讀懺悔文也需一字一字用心讀出,不可趕急。在家居士亦宜仔細參考文詞,反思懺罪。

典故「蝸角之爭」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南華經.則陽》。白居易《對酒》有云:「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感慨人的生命十分短暫,而爭逐名利猶如爭奪蝸牛角上之土地,毫無意義。這個典故便是來自莊子對人在天地間的思考,典故內容如下:

魏惠王和齊威王結盟立約,後來齊威王違背盟約,使魏惠王十分惱火,決定派人去刺殺齊威王。惠施引薦戴晉人勸諫魏王,戴問魏王:「大王知道蝸牛嗎?觸氏是蝸牛左角上的國家,蠻氏是右角上的國家,這兩個國家經常為爭奪地盤而戰,每次死傷數以萬計。」魏王怒道:「胡說!哪會有這種事!」戴晉人說:「大王知道宇宙之大嗎?在這無窮之中有個魏國,魏國之中有個大梁城,大梁城中有個宮殿,宮殿之中有位大王。站在天地之間來看,大王與蝸牛上的蠻氏其實又有甚麼區別?」戴晉人辭別後,魏王心中悵然若失,他對惠施說:「戴晉人真是個有智慧的人!」

相對無窮宇宙,人只是渺小的生物。人類互相殘殺及爭奪土地,正如爭蝸角之地一樣可笑。只要將心胸擴闊,再大的東西也容納得下。若常耿耿於懷,再微小的東西也無法容忍。在道家思想看來,為榮辱得失而迷失本性是十分愚昧的,在短暫的人生中無謂為了蠅頭小利而去自尋煩惱,不如活得輕鬆自在一點更好。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一切不正的妄心,一切纖微的妄念,俱要懺其前非,悔其後過,方是戒子。不然,罪業如山,安能解脫?若求大道,掩耳偷鈴。《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受戒是全真道最重要的儀式,代表心意清晰堅定,願意持守清靜,獲持「戒體」。要成為真正的戒子,將來名列仙班,便需謹慎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為,並由關注及檢視起心動念開始。凡是不正當的妄心,即使一絲的妄想也要打掃清淨。另外,今生及前生所種下的惡業,也會影響我們有沒有福報修行,所以戒子必須每天懺悔。懺,就是懺罪過往所作的惡業,包括貪婪、憤怨、嫉妒、傲慢等,盡皆懺陳,永不再犯。悔,就是決心悔改,從今以後,所有惡業,盡皆斷絕。若不走出第一步,罪業愈積愈多,那便不用談解脫了?當然,過去世宿業無窮無盡,我們也不能一兩天便可清淨完成,正如《道德經》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只能每天減少一點,減少罪業牽纏,才有福德及智慧去修行。若發心求證大道而罪業牽纏,卻假作不知道,這只是「掩耳盜鈴」之舉,是永遠不能接近大道的,反而愈來愈沉向鬼道。

典故「凡國不曾滅亡」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南華經.田子方》,「凡國」是歷史上真實的諸侯國,於今日河南省輝縣市。凡國滅亡時,凡國君主正身在楚國。以下是典故的內容:

楚王與凡君坐在一起議事,楚王左右的大臣三次急忙地匯報:「凡國滅亡了!」楚王問凡君:「你心裡不著急嗎?」凡君說:「凡國的滅亡,不足以喪失真我的存在。既然凡國滅亡不足以喪失真我的存在,那麼楚國的存在也不足以保障它的存在。這樣看來,可以說凡國不曾滅亡,而楚國也不曾存在。」

在道家思想來看,真我的本性才最重要,外物的存亡變化不用太在意計較。這個典故帶出,一切形名之事都是掛上虛幻的名號,始終會有消失的一天,我們也不能永遠擁有。凡君把權力、富貴榮華都看作是身外之物,正寓意我們要認清生命中最珍貴、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自然的本性,而不是世間的物欲,也不應該受到物欲迷惑本性。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1 月 2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近日受戒之人,屢有犯律違條,棄衣敗道者,但當自己速行懺悔。將暗中心念,打掃乾淨。《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王常月祖師在三壇大戒的儀式期間傳授戒律義理,他再三警告那些知道了因果報應,仍是不控制自己的貪、嗔、痴,又犯下惡業的道侶,於受三壇大戒後便應該深切懺悔自己往昔所做的惡業。凡是皈依道門之下,本應清靜自身,不作惡事;若有明知故犯而再三破戒行惡,或不顧所授道袍之身份,而以為私下可作敗德之事,請立即去懺悔。即使暗中內心起了邪念,也要盡早打掃乾淨。雖然道門弟子也是普通人,但不同之處,是皈依弟子有一顆醒覺心,做錯了事會覺醒,立即懺悔及警戒自己不可再犯;並勤加清靜身心,掃除貪、嗔、痴之毒。若一點醒覺心及懺悔心也沒有,那不要說受戒弟子,皈依弟子也說不上。

典故「螳螂捕蟬」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南華經.山木》,到西漢初年已演變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可見於《韓詩外傳》及《說苑.正諫》。「螳螂捕蟬」的主旨是不可「忘真」,即不可迷失自我,以下是典故的大概內容:

莊子到雕陵的栗園去散心,忽然看到一隻奇異的大鳥飛到栗林裡。莊子不知道這是甚麼怪鳥,隨即拿著彈弓走過去。這時候他看到一隻蟬躲在樹蔭底下,以為自己很安全,那裡知道身後有一隻螳螂舉起了前臂準備要捉牠。當螳螂聚精會神的時候忘記自己也暴露了行蹤,那隻怪鳥便趁機想吃掉螳螂。莊子看到了這觸目驚心的畫面,心想:「萬物一物剋一物,我們只見其利而忘其所害!」於是拋了彈弓、回頭就跑。管理栗園的人看見有人在跑,以為是偷栗子,就在後頭邊追邊罵。莊子回家後心裡很納悶,三天都不出門。學生藺且問:「老師為甚麼這幾天都不出門呢?」莊子說:「前幾天我拿著彈弓走近一隻怪鳥,忘了自己身處瓜田李下,也是很危險的,結果被人家誤會是偷栗子的,實在冤枉啊!」

這個典故諷刺了那些因為「忘真」而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故云「見得而忘其形」、「見利而忘其真」,因名利而忘記生命、本性的可貴。道家重視心性的清靜,警醒大家不要陷溺於世俗錯綜複雜的網絡,使自己蒙受羞辱及失去靈明的真性,更有可能因小失大,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