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2 月 1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只因耳聞目見,突然口出嗔言,火從心起,氣由膽生。膽中嗔怒之氣,上不怕天地神明,中不怕善惡國法,恨不得一言之下,罵死他人,半句之中,辱死他人。《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為甚麼這麼容易就爆發嗔怒心呢?因為我們平日太過放縱五官,不懂內視反聽,遇到外界刺激時不能攝心淨意。於是,當眼看別人對自己不友善,聽到別人指責自己,便破口大罵還擊。這股嗔火先從心中燃著,配合一股怒氣從膽中生起,立即觸動情緒大爆發。膽中怒氣充盈,即是中了邪毒,猶如被惡魔控制身體,理智完全拋諸腦後;更有甚者,做出一些激烈的行為報復對方。因為嗔心怒氣掩蓋了理智,此刻不怕有天地神明,也不理會國法規條,更不理會別人感受,總之必須先下毒手,或連珠炮發般破口大罵對方,最好是一兩句話就將人成功咒罵至死,半句之中也可羞辱至死。至於討厭的人怎樣死,罵的人根本不會怕,甚麼神明監視、國法規條等都阻擋不了他的仇恨。

典故「亡鈇意鄰」有何寓意?(鈇,粵音孚,通斧。)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也見於《呂氏春秋.去尤篇》。「亡鈇」指遺失了斧頭,「意鄰」即懷疑鄰居。不少人遺失物件而茫無頭緒時,便開始懷疑有人偷走,甚至妄想整個劇情是如何發生。現簡述典故如下:

有個人丟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每次看到鄰居的兒子,他走路像偷斧的樣子;他的臉色像偷斧的樣子;他的說話也像偷斧的樣子;乃至他的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的樣子。不久,這人挖掘山溝時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以後再次看到鄰居的兒子,突然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怎麼看都是乖孩子,一點偷斧的樣子都沒有了﹗

我們最初認識一個人時,大多抱有主觀成見。如果認定他是壞人,便看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懷好意。尤其當我們遇到挫折,第一時間便想到自己被這個「壞人」陷害,愈想愈是不忿;最後發現是一場誤會,又開始覺得當初怨恨的人其實心地不錯。所以說,鄰居的兒子究竟像不像賊人,一個人像好人還是壞人,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1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目見他人侮我,嗔從心起,火自腎生,烈焰遇狂風,把一個能視能觀的眼根,忽然閉門塞竅,名為瞽人。《龍門心法.忍辱降心》(瞽,粵音古,指盲人。)

淺釋:

聽到別人的責罵,一定心裡不好受,如果是親眼目睹別人不禮貌對待自己,更加感到氣憤,情緒也可能即時爆發。怒火先燃肝,再燃腎,很快便如狂風將火助燃,再次燒毀自身的福德和破壞壽元。「眼根」猶如閉塞失效,即使有人在現場勸解,也按不住怒火,似盲眼般發起狂來,完全不理旁人注目,只顧著要「回敬」對方。如前文所言,「把一座法身,生生燒壞。六腑不能調泰,五臟不能安和。」五臟六腑失調,皆因嗔念怒火,一切仇恨和怨念都會破壞身體機能,引發潛伏疾病,可以折壽、折福、折德。

典故「枯梧不祥」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枯梧」即是枯乾的梧桐樹,古人認為是不祥之兆。不過,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你以為自己好心提醒別人,對方思前想後,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便覺得你不懷好意。現簡述典故如下:

某家的梧桐樹枯萎了,鄰居的老頭說:「枯萎的梧桐樹是不祥之兆!」那家人嚇得連忙把枯樹砍下來,老頭於是請求枯木做柴薪。這人聽了非常生氣,說:「原來老頭想要柴火燒,才騙我把樹砍掉!他作為我的鄰居,卻如此陰險,做人怎麼可以這樣呢?」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鄰人勸告和借柴本來是兩件事,但疑心重的人便會將兩件事串連,又只從負面角度思考。為甚麼不感謝對方的善勸?為甚麼不簡單直接贈送枯木?因為我們都有疑心,只看到人家壞處,只想到人家不是好人,於是便推測別人所做的一切都有陰謀,都是害人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試過這樣猜度別人?又有否因此而心裡無緣無故埋怨對方?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2 月 3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耳聽他人罵我,嗔從心起,火自肝生,烈焰遇狂風,把一個能聽能聞的耳根,忽然閉門塞竅,名為聾人。《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不少人聽到別人責罵自己時,都會很不滿。如果是上司斥責,無論是否合理,也要強忍,但心裡早已詛咒對方。如果罵人的是朋友、同輩或陌生人,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即時「回敬」對方。我們會想,做錯了事的確要道歉和認錯,但為甚麼要用「罵」的方式去指正人呢?當對方氣沖沖來罵我們時,我們很容易會生起嗔念,這種嗔念在心中形成一團火,先從肝裡開始燃燒,這些無明火焰不會燒到對方,反而會迅即焚燒自己,如狂風將火助燃,即時燒毀自身功德並破壞壽元。「耳根」猶如閉塞失效,連其他人勸慰安撫都聽不入耳,似聾人般突然聽不到任何聲音,只想著如何反擊。

典故「齊人不辱馬匹役」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主角是齊國一位窮人。「馬匹役」是指為馬醫當雜役的人。當時的馬醫地位低賤,而跟隨馬醫做雜工及粗活的人則更低微。不辱,就是不為身份低微而感到不光彩。現簡述典故如下:

齊國有一位貧窮的人,經常在城內乞討。眾人討厭他來的次數太多,就再沒有人給他施捨。於是窮人到貴族田氏的馬棚工作,跟隨一位馬醫幹活,以求混口飯吃。城外有人戲弄他說:「跟著馬醫混飯吃,不覺得恥辱嗎?」窮人說:「天下最恥辱的事莫過於向人乞討,討飯我都不感到恥辱,難道跟著馬醫做事會感到恥辱嗎?」

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不容易的,更何況是在局勢動盪的春秋時代?工作無分貴賤,所謂榮辱、貴賤都是人為的判斷。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中提到:「我信得過我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莊子也曾因為貧窮,向監河侯借米不得要領,為求生存而在困苦中乞討,如果有一份工作又怎會不光彩?即使是清理馬糞,只要忠實做好,這已是在修行,亦值得尊敬。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2 月 2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修行人第一大病,是嗔毒。這嗔字,不是著了我相,就是著了人相,把六欲七情,都包在這嗔字裡,千衍萬過,都從嗔起。《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王常月祖師在〈忍辱降心〉篇中第一句便指出修行人第一大病是「嗔毒」。《說文解字》解釋:「嗔,盛氣也。」盛氣,就是一股強大的怒氣,而且有咄咄逼人之勢。為甚麼修行人會憤怒呢?因為他們仍然執著於「我相」、「人相」,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是正理,「你」是歪理;「我」是大師,「你」是愚蠢的。有了這個「相」,甚麼修行都忘記了,而且不自覺注入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欲」。試想想,我們罵人時,眼睛似殺人般惡毒,耳朵只聽到對方的缺點,呼吸聲粗大,說的盡是惡毒語,並擺出一副凶惡之形態,意念充滿害人之心,裡面全是「嗔」字。嗔火一起,一切善行功德都燒盡。萬千惡業,都是由此嗔心起,修行人豈可不慎!

典故「簡子放生」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內容談及假仁假義的行為,以晉國大臣趙簡子放生一事,批評只重視外在形式的虛偽。現簡述典故如下:

邯鄲民眾在正月初一向趙簡子獻上他們捕獲的斑鳩鳥。趙簡子很高興,重賞進獻的人。門客問其緣故,趙簡子說:「在正月初一這天將獵物放生,可以顯示我的恩德。」門客說:「民眾知道你想放生,所以爭相捕捉小鳥,被弄死的反而更多了。如果你想小鳥活命,不如禁止百姓捕獵。要是捉了又放,你的恩德也彌補不了犯下的過失。」趙簡子說:「你說得對!」

放生本是出於善意,留眾生一條生路,但更多時候卻成為了假仁假義的行為。在重視外在形式者的眼中,捕捉了動物再安排一個公開發布會,宣告進行大功德的放生,這樣的宣傳便是偽善。另一方面,解決問題不能單看表面,而應從根本上解決,不要本末倒置。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2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萬法千門,修心為上。無邊無岸,苦海難逃。欲入仙都,早明定慧。戒能堅固,智慧光生。仔細思量,守戒第一。《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道門有句說話:「修道必須先修心。」無論是學習科儀、丹道、符法、醫術等,必以修心為基礎,亦以修心為上。若內心偏歪,思想惡毒,科儀再熟練只不過徒有形相,不能通神;若丹道不修心性,真氣不會萌生,水火燒煉都是假;若施行符法沒修心基礎,感召的力量不會是正神;若學習醫術不修心,又如何真正關心病人?是以王常月祖師強調「萬法千門,修心為上」。學甚麼術科也好,修心才是正途,正如古人修學,必由蒙學讀起,先學做人,立好心;心不好,學問再好,將來只會遺害社會。世間都是苦海,無邊無盡,欲要真正脫離輪迴,證達仙境,必要有清靜的心和智慧圓融。如何清靜?必先戒除惡行、惡語、惡念,才能堅固自己的道德,清靜神思,明通智慧。說到底,萬法千門,戒惡就是修心的第一步。

典故「不死之道」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談及求取長生不死的道術,帶出理論、實踐分立的現象。有些人是知而未行,有些人是行而未知。現簡述典故如下:

從前有個自稱懂得不死之術的奇人,燕國君主派人向他學習,惟未學會,奇人便死了。燕君大怒,發洩要殺死那個被派去學習的人。臣子勸說:「人最憂慮的是死亡,最重視的是生命。那個知不死的奇人,自己都喪失了生命,又怎能教你長生呢?」另一個人叫齊子,聽到奇人死訊撫胸痛恨。富子嘲笑他:「你要學習不死,而知不死的人都死了,你仍在懊悔。我不知道你想學甚麼了。」胡子回應:「富子的話也不對,有些人掌握了道術但沒有實行,有些人能實踐而不知道術。衛國有個善於數術卜筮的人,臨死前將秘訣告訴兒子,兒子記住了但不懂運用,於是他傳授別人,而那人竟可做到與父親不相伯仲。這樣看來,死去的奇人為甚麼不能懂得長生之術呢?」

世間掌握理論和知識的人,很多都沒有確切實行。明知身心清靜是接近道的唯一方法,但真正做到的人寥寥可數,反而走入邪徑的卻不少。又有些人未必有理論指導,例如長壽村的老人,他們不懂得長生理論,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老實踐行簡約、素樸、清淡等道家思想。因此,知「道」的人的確是掌握了道理,我們應該虛心向他們學習,而最重要的還是付諸實行,勤而行之。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2 月 1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鬼神之道,可不悵哉!大眾,時光容易過,心性要光明。莫待無常到,陰司黑暗行。牛頭無好處,馬面不容情。有過急須改,全憑戒行精。《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述戒子的事例,王常月祖師由是指出,鬼神之道,絕不含糊;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身難得,時間稍縱即逝,若不致力修道積福,戒惡遷善,將來一身穢氣,只有地府一途,必受審判。不要等到「無常」鬼差押解,在暗黑地府受審時才醒覺往昔所作惡業。臨終時遇上牛頭馬面絕不是好事,尤其是枷鎖捆綁,必有重孽。牛頭馬面不會跟罪魂講情感,也不會徇私枉法。因此,王常月祖師再三勸勉大家,發現過錯便須急速反思及改過,如有精嚴戒行更可有效防範惡言、惡行及惡心。

典故「楊布打狗」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以楊布之狗認錯人一事,喻作平常人同樣只看表面,不認清真相。「打狗」是苛責於人的表現,而不內求於己。現簡述典故如下: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有一次他穿著白色衣服出門去。後來遇到大雨,便脫下白衣,換上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沒有認出是楊布,衝上前對他亂叫。楊布十分生氣,準備打牠一頓。這時候,楊朱勸阻說:「不要打了,換作是你,也會像牠一樣。假如剛才你的狗離開時白色,回來變成黑色,你難道不會感到奇怪嗎?」

楊布的狗只看衣服,結果認錯了人。狗犯這種低級錯誤並不可笑,如果人只注意表面現象,不認清本質,同樣會犯錯。從另一方面來看,有人誤解自己的時候,也要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凡遇是非,務必先內求諸己,切莫忙於責人。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2 月 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前遊被鬼打罵,後遊跪接問名,本係一心之進退,即有兩樣之看承,若非一悔前非,依然本相。《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述戒子犯禁而懺悔,繼而精進修行一事,王常月祖師由此開示,戒子昔日身上充滿穢氣,來到地府被鬼差打罵,不受尊重。及後再入地府,鬼差跪地迎接,恭問鴻名,態度與前一次大相逕庭。這是由於「一心之進退」,即心念一轉便可扭轉大局,神鬼亦另眼相看。如果不是真心懺悔,發心不再作惡,戒絕貪婪和怨恨,便不會去除身上穢氣,即如本來一樣,穢濁不堪。誠然,「一心」不是心念一轉而命運立即轉變,當中要經過漫長的改變及堅忍的修行。「一心」必須是真心的,只有真心止惡遷善,上天必會默佑。如何可以一心進退?這便需要有覺醒能力。雖然我們未能測試自己的穢氣有多重,但祖師借此例子勸誡我們,堅守戒律、精進修行,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也影響我們將來的去向。

典故「多歧亡羊」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或作歧路亡羊。以道路比喻學道之途,歧即分岔,借指學問理論有不同說法,慨嘆本同末異,求道者未能找到正途而迷惑,最終一事無成。現簡述典故如下:

楊朱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請求鄉里分頭尋找。然而岔路中又有岔路,大家都找不到羊,楊朱知道後十分納悶。學生孟孫陽找了心都子來勸告。心都子問:「從前有三兄弟到齊國魯國遊學,拜同一位老師,盡得仁義之道。回家後父親問:『仁義的道理是甚麼?』老大說:『教我愛惜身體,名聲其次。』老二說:『教我為了名聲可以犧牲生命。』老三說:『教我身名都能兼得。』三人學術不同,而同出於儒學,究竟哪個才正確?」楊朱說:「有一個人熟悉水性,靠撐船掙錢可養活百人。很多人跟他學游泳,結果近半溺死。大家本來是學游泳,不是學溺死,為何有人得利有人受害?」心都子默然離開,孟孫陽怪責他問得不著邊際,老師也答得迂迴僻澀。心都子說:「大路因多分岔而跑掉羊,學者因多方術而浪費生命。學問並非原本不相同,並非原本不一致,而是發展到末尾才有如此不同。只有回歸一致的地方,才不會浪費生命。你是老師的大弟子,竟然不明老師的比喻,實在可悲!」

求道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就像鄰人走失羊一樣,再也找不回來。大道至簡至易,有如平坦大路;後世卻有太多分支、太多方術,離大道愈走愈遠。有人因術以明道,有人卻只走向小術而忘道。只有「歸同反一」,回歸正道才是真修行。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