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5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眾生迷而不悟,不曾深思遠慮,自家若死自家人,到底還是害自己。大眾,你去辱人,即當回思人辱己;你去欺人,即當回思人欺己。他心即與你心同,你若辱他他辱你。大眾,這個辱字,包得甚廣。《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為甚麼王常月祖師會說眾生「迷」?一般人以為自己平日很理智,但在講是講非時,便不自覺講了人家的不是,這已經是「辱人」。你辱人,人辱你,冤結由此糾纏不清。眾生的「迷」在於得意忘形,或迷糊失智,或情緒爆發時,不能做到清靜安寂,迷迷糊糊做了錯事。講是非不用深思熟慮,多是衝口而出,如果講的是親朋好友,那便更愚笨,自己人害自己人,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便是這樣做成。因此,祖師勸導大家要有清晰頭腦,你去辱人、欺人前應當想一想,如果自己遭受同樣對待又有何感受?眾生的心都是一樣的,別人也會不高興、也會憤怒,所以不要羞辱別人或與人結怨。這個「辱」字所包含的意思甚廣,總之就是不要與人結怨。

典故「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見於《南華經.齊物論》,原句是「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這裡的「指」就是指頭;莊子以「指」和「馬」兩個比喻來說明最高形而上的道理「萬物齊一」,即天地猶如一指,萬物猶如一馬。現簡述典故如下:

莊子說:「如果要以手指來說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來說明手指不是手指;用馬來說明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馬不是馬。天地其實就是一根手指,萬物其實就是一匹馬。」

原文在一句中出現了三次「指」和「馬」,有「以指」、「以馬」,有「喻指」、「喻馬」,有「非指」、「非馬」;莊子在這裡是要大家跳出人為的名號,跳出語言與文字的枷鎖。萬物本來是齊一的,「指」和「馬」不過是人為的概念與名號,很容易窒礙大家認識「道」。天地就在一指之間,但不是指頭,而是這個手指所指向的道理。宇宙萬物也是一匹馬而已,但不是指馬本身,而是馬的機能,這個機能就是大道運行的一部分。總體而言,我們難以透過語言文字或人間各種名物來講明真理所在,不如用一種非語言文字的方法,體會物象本來就在大道的包容下,因為天地萬物本來就與大道同在,無分彼此。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5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好強好勝,人前奪趣逞威風,爭名奪利,世上英雄為俊杰。豪俠熱腸能為眾,不知救得人,必然殺得人;計謀見識慣欺人,不知害得他,則是害得己。《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很多是是非非,或冤家債主,應當知道這是宿世孽緣,前生必定結下仇怨,種下嗔心,故今生多遇窒礙。因此,今生修行必須要謙和忍辱,不要再結下冤家。奈何人總是好勝心強,喜歡吸引別人的注意,這本來無傷大雅,但為了爭名奪利,便不斷逞威風,更希望自己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豪傑,於是用盡手段,趕走對自己不利的人。又有一些所謂有俠氣的人,一方面幫助了很多人,但又因為嗔心影響,同時傷害了不少人。此外,有小聰明的人,經常想盡方法欺壓對手,殊不知我們在行為上、言語上、精神上傷害過的人,都會結成怨氣和惡緣,最終只會害慘自己。

典故「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見於《南華經.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是道家一種「物論」觀,如「可」與「不可」、「生」與「死」的對立,都是基於「彼」,才會有「此」的分別,但這些對立是永無定準的,也不是永恆的真理。現簡述如下:

萬事萬物都是「彼」和「此」的關係。從別人的角度(彼)看,不會看到我(此)那一面,只有從我自身的角度看才會明白。事實上,「彼」和「此」兩者是同時出現的,但也有消失的一天,有消失亦會有再生。世間一切的分別對立觀念,都是變化不定的。你剛以為可以的,瞬間又可能不可以;剛認為不可的,之後又可以了。今天遵循著「是」的一方,可能明天便成為「非」;以為「非」而之後可能成為「是」。所以聖人不會根據人的是非判斷,而直接觀照萬物的本性,這才是依循自然之道。天下間人人都有一套自我標準,「彼」和「此」的標準真的有分別嗎?又或是根本沒分別呢?不如就讓「彼」、「此」都不再有對立面,這就是「道」的關鍵。能明乎此,才可進入大道圓環的中心點,順應世間的變易無常。「是」和「非」是變化不定的,我們必須要用空明的心才可洞觀萬物的本來自然面目。

世間眾多的紛爭,皆因各人依據自己的成見來作是非判斷。萬物一切的分別,皆因有了「彼」、「此」的對立才有所謂的標準。莊子卻提出「莫若以明」,「明」就是不能有私心成見,用空明的心來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自然可以包容和超越世俗的主觀分別。用「道」眼來洞察萬物,「彼」、「此」本是同根生,亦本無分別;一切的對立都是一體,這便是道家「齊一」的境界。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4 月 28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不能忍辱的人,其心不曾降伏,就如毒龍猛虎一般,只知辱他人,不容辱自己。《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道德經》提到「處眾人之所惡」及「曲則全」,就是勸勉修行人要忍辱潛藏,委曲而不硬碰,這才是保全身心的最好方法。忍辱不是懦弱,而是在遇到衝擊時,首先冷靜自己,忍辱不亂,這樣才能妥善找出原因和解決方法。很多人不能冷靜自己,不懂得如何降伏嗔心,或毫無忍辱的概念,只知道要即時發洩情緒,以牙還牙,結果只會將自己的嗔心化成毒龍、猛虎般回擊對方,在傷害對方之餘,也無形造成惡業。一個人是否有道行,只要看他會否辱罵人,但又不許別人羞辱或開罪自己;相反,戒絕辱罵,不因別人羞辱而爆發情緒,而且懂得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的言行,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典故「萬竅怒號」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見於《南華經.齊物論》。竅,即孔竅;萬竅怒號,即是從千萬個孔竅發出的吼聲。典故涉及道家「吾喪我」(忘我)、天籟等觀念,現簡述如下:

南郭子綦某日仰天長呼,悠然進入忘我境界。弟子顏成子游問:「為何老師的心神達到寂靜呢?」子綦回答:「剛才我已忘了自己的存在。你聽說過『人籟』,或許也聽過『地籟』,但絕對未聽過『天籟』吧!」子游不明白,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叫風,一發作則千萬個孔竅都怒號起來。你難道沒有聽過狂風呼嘯的聲音嗎?高低錯綜的山陵,百圍大樹的孔竅,有像鼻子,像杯盂,像深池;當風吹起時,它就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像急流湧動,像羽箭離弦,像怒叱,像吸氣,像吶喊,像號哭,像歡笑,像哀歎。小風就輕輕相和,大風就重重應和。強風停止,所有孔竅都寂靜沒有聲音了,但是你不見草木還在搖搖擺擺嗎?」子游說:「地籟是眾多孔竅所發出的聲音,人籟好比簫管所吹出的聲音。請問天籟是甚麼呢?」子綦說:「風吹千萬孔竅,聲音各自不同,但都是由孔竅自己去發聲,而使它們發聲的還有誰呢?」

這一篇章是「齊物論」,若要齊一萬物,最根本是要做到「吾喪我」(忘我),不可有私心和分別心,這樣才可接近道。莊子在其後特別提及人籟、地籟和天籟,因為天籟與「吾喪我」才可通於自然。人籟透過竹管發聲,地籟透過孔穴發聲,只有天籟完全自然,沒有喜怒哀樂,而風也是出於自然。在大道面前,萬物本無分別,這就是「齊物」。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4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欲絕嗔根,先除惡念。大眾,如何喚作惡念?這不能忍辱的,便是惡念。心中惡念在一日,還是一日惡人。惡人安能入道?《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沒有人天生是壞人,也沒有人天天想著害人,但為何我們在世上仍結下無數冤親債主?王常月祖師指出,就是因為「惡念」。當聽到人家講你的壞話,我們會忍不住還口;人家不自覺損害了你的利益,我們會滿腔怨憤;人家有意或無意碰撞了你,我們會破口大罵,或想立即還手。這個世界不是挑起事端的人才有罪,若我們未能忍辱,不能安靜自己,或心裡咀咒,或還口還手,其實都是「惡念」在驅使,亦讓我們不自覺累積惡業。「惡念」就是嗔恨之根源,惡念一日存在,我們便有惡人的種子,仍會犯惡口和惡行,與清靜大道愈行愈遠,又說甚麼修道呢?

典故「樗樹無用」有何寓意?(樗,粵音舒。)

這個典故見於《南華經.逍遙遊》。樗,是一種木質惡劣的樹木,揉碎樹葉時更有強烈臭味,一向被大眾視為「無用」之木,遭人鄙棄;但有用與否,只是人的判斷而已。現簡述典故如下:

惠施對莊子說:「我有樗樹,它的樹幹盤結、樹枝捲曲,完全無法測量。雖然生長在路邊,木匠也不屑看它。你的言論也是如此,大而無用,眾人還是會捨棄吧。」莊子說:「難道你沒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牠們捕食小動物,屈身埋伏,東蹦西跳,不避高低,最後掉進陷阱之中,死在網羅之內。反觀斄牛,身軀龐大像垂在天邊的雲,卻不會捕鼠。現在你有大樹,擔心它沒有用處,為甚麼不種它在空闊無垠的鄉土、廣大遼闊的原野,你就可以任意徜徉在樹旁,逍遙躺臥在樹下。這樹永遠不會被斧頭砍伐,也沒有外物傷害它。沒有用處,又有甚麼困苦禍患呢?」

機巧如野貓和黃鼠狼,最後都免不了受到獵人的侵害;而體格巨大的斄牛,雖然笨拙得連捕鼠的能力都沒有,但因此避免了陷阱網羅之苦。在莊子眼中,世俗認為的「有用」未必真的一定是好,而且可能是厄運的開始。另一方面,「無用」也有其「有用」之處。看似「無用」,往往都是最質樸簡約的,反而能長久保存。樗樹就因為看似「無用」,所以不受木匠砍伐之害,得享天年。所以說,有用與否,只是人的判斷而已。我們若能保持素樸簡單的生活態度,處身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也不失為一種精神超曠的境界。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4 月 1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生死不明,皆因嗔重;性命不立,皆因火強。六根不能收,五官不能用,皆因嗔心未絕。《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生死有時,凡人難以預料;而折壽損命,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與因果業報有關。尤其我們貪嗔太重,亦加快了報應的來臨。嗔恨不一定要破口大罵,心裡有點氣、對某事不滿、痛恨傷害自己的人,都是嗔心重的表現,終究亦是自己不明白因果所致。為何人家無端來刺激你?也許是自己的問題或宿世因緣所致,奈何大家發怒前總不會好好反思。若是嗔火冒起,甚麼性功修行和命功修煉都是枉然,因為心已亂、氣已敗,更遑論收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一日嗔心未根絕,靈根難以復元,五官亦會受損,這與清靜相去甚遠,與「道」亦因此隔離。

典故「大瓠之種」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見於《南華經.逍遙遊》。大瓠,指大葫蘆,典故關乎「有用」和「無用」的辯論,強調有用與否不在物件本身,而是人的智慧。現簡述典故如下: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種植後,結出的果實非常大。用來盛水,它的皮不夠堅固。剖開做瓢,又虛大,沒有水缸可以容納它。這個葫蘆大而無用,我最後把它砸爛了!」莊子說:「你實在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從前宋國人善於調製一種藥,能保護手部皮膚不在冬天受凍龜裂,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外地人聽說這件事,願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宋人全家聚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外地人得到藥方後,走去遊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與越軍在水上交戰,把越軍打敗了,吳王便把土地封賞給他。同樣一條能令手不龜裂的藥方,有人因此獲得封賞,有人卻終身從事漂絮,這是用法的不同啊﹗如今你有大葫蘆,怎麼不考慮製成腰舟,用它來浮游於江湖之上?反而擔憂葫蘆虛大無處可容,看來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道德經》曰:「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無分介之意,無厭棄之心,沒有一樣東西是無用廢棄的。猶如大葫蘆不能盛水,難道就沒有第二個用途?同樣擁有不龜手之藥,有人境遇平凡,有人卻封官進爵。用法不同,結果也是雲泥之別,這也與物的本身價值無關。所以,無所謂有用或無用,真正閉塞的是人的智慧。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4 月 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你們既已出家,原為生死,嗔根不斬,則毒龍攻入天根。既求出世,原因性命,嗔根不滅,則猛虎咆哮月窟。性則變作毒龍,憤生嗔火,火發燒身。命則變作猛虎,常生毒氣,氣急喪真。《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皈依道教是希望走入玄門,認識接近大道的方法,解決人生問題及看透生死。有緣出家離俗,更須嚴守戒律及精進修行,以證道為目標。不過,修行是要苦己利人的,也要降伏欲念,絕不會輕鬆舒服。如果口裡說修行,卻喜歡享受欲樂,或四處罵人,脾氣又壞,只怕比俗人更世俗吧。王常月祖師指出,入道者如不斷除嗔恨心,猶如「毒龍攻入天根」及「猛虎咆哮月窟」。天根是指心性;月窟是性命修煉的「命」,也就是我們的身體;龍、虎原指神識和氣,但嗔心一起,立即招來妖魔,毒龍就是擾亂我們精神的妖魔,猛虎就是一股邪氣走入身體。修行本來是要有出世之志,解決生死難關,嗔恨之火卻會引致火燒功德林,或引毒氣損耗壽元,那還用談性命雙修及跳出輪迴嗎?

典故「姑射神人」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見於《南華經.逍遙遊》,以姑射神人說明逍遙的境界。丘長春祖師曾作詞《無俗念》詠贊梨花,「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取象姑射神人之潔白靈秀。現簡述典故如下:

肩吾告訴連叔:「我聽了接輿的言論,大而無當,不著邊際。我驚訝他的言論猶如天上銀河而不見首尾,真是怪誕荒謬,不合情理!」連叔問:「甚麼言論呢?」肩吾回答:「接輿說,在遙遠的姑射山上有一位神仙,肌膚若冰雪,安靜柔順似閨女。不吃五穀,吸風飲露;乘著雲氣,駕御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專一,能使萬物不受災害,五穀豐收。因此,我認為接輿是騙人的,根本不可信。」連叔說:「瞎子無法領略五彩的美觀,聾人無法知曉鐘鼓的樂聲。世間不只在形骸上有聾有瞎,在智慧上也有殘障啊!這些話好像指著你說的﹗姑射神人的大德廣被天下,包羅萬物為一體,世人祈求他來治理天下。他又何必忙碌於天下俗事呢﹗這種神人,外物不能傷害他,而他的塵垢秕糠,甚至造就出堯舜等聖賢,他哪裡會以俗物為事務呢。」

世人未有因緣遇到神仙,便認為是謊言,莊子就以「姑射神人」為例子,突破現實枷鎖,帶領大家超越物質形相的局限而將眼界打開,並開放心靈與天地萬物和諧交融。神人不為世俗所拘束,也不為世俗所憂心,更不會因為要讓大家看見,走入世俗現身。神人不依賴外物因緣,不執著於外境,這已是「逍遙」的境界。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3 月 3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世間眾生身,皆是血氣結成。嗔根自從無始劫前,早已種下這無明孽火,所以遇事順心,心生歡喜,不知歡喜變作冤家。觸境逆心,心生嗔怒,不知嗔怒便是劫根。《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世間一切有形眾生,皆是暫假因緣,由血氣而組成,血敗氣絕即緣盡此生。或問,為何大部分眾生仍然流轉於生死輪迴之中?答案就是「無明孽火」。「無明」就是無知,是內心生起的貪嗔癡影響。這團「孽火」來源於數之不盡的「無始劫前」,皆因嗔恨心而犯下無數的殺業、惡口業等,傷害了不少眾生,結下了一大群冤家債主,而且損害了靈根,使我們轉生時受到不同的苦難,也欠缺了智慧。當我們遇事順心時,自然心生歡喜,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惡運,我們便失去智慧,歡喜的人也變成冤家,一切都變得更壞。因為靈根受損,若再加上福德不足,面對逆境便很難降伏怒火,只懂埋怨別人,殊不知這又是惡性循環,愈是嗔怒愈傷害靈根,最終成為萬劫之罪根,輪迴而不見終點。

典故「御風而行」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逍遙遊》,談及「有待」與「無待」的問題。「有待」,即是有所依賴、有所外求,仍然受到某些條件的束縛,這與「逍遙」還是有距離的。現簡述典故如下:

列子能夠乘著風勢而飛行,輕妙而自得,連續飛行十五日才折回。能駕馭風的有福之人,在世上是不多見的。這樣的飛行雖然可以免去步行之累,但至少對風還是有所依賴的。

在世人眼中,飛行已經是自由灑脫的神奇境界。然而列子飛行的前提是要有風,否則便須腳踏實地走路。即是說,這時候的列子仍未完全得道,仍依靠風而飛行,有改進的空間。凡是有所依靠即是有束縛,未能達到「逍遙」。莊子在這裡不是討論有風和沒風的問題,而是要指出不受束縛的逍遙境界。不受世人褒貶所影響,也不需在乎別人的眼光而獲得存在感,從不在世人的影子下生活……破除外在世界對自己的束縛,這才是得道逍遙的第一步。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3 月 2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筆走龍蛇,終是無能之語,人所憎厭,己所羞慚,與禽何異,與獸同群,卻從何來?這病根,悉從不能降嗔心來。不能降嗔心,又從不能忍辱來。《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上文提到,怨恨嗔怒只會令自己靈根受損,來生五官感覺亦受影響,甚至不能說話,只能靠文字傳遞訊息。即使文辭揮灑自如,始終不及開口發聲。如果前生非常憤世嫉俗,憎人怨人,今生報應便是「人所憎厭」,不受人歡迎,甚至常被羞辱,感覺無地自容,如禽獸一樣,不受尊重。為何會有這樣的遭遇呢?一方面可能是今生自己處理人事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從宿世的嗔心而來,自招惡業。因此,今生若是經常發脾氣,便要透過修行降伏嗔心,並要謙卑忍辱。如不懺悔反思,嗔心不但火燒功德林,更會損壞靈根,使自己生生世世受苦。

典故「小年不及大年」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逍遙遊》。年,即壽命,「小年」和「大年」即短命和長壽。上文提到「小知不及大知」,其實都是莊子隨俗說出小與大的區別。道家主張萬物齊一,但世人未能超脫,故有「大小之辯」。現簡述典故如下:

朝生暮死的菌類,永遠看不到月亮的陰晴圓缺。夏蟲在一季之中便已經生來又死去,永遠不會懂得春去秋來四季的交替,這些都是短命的生物。楚國南方有一隻神龜,以五百年為一春,五百年為一秋。上古時期有一棵大樹,甚至以八千年為一春,八千年為一秋。而彭祖這個人只活了八百歲,卻一直以長壽之名流傳後世,眾人都羨慕想倣效他,不是很可悲嗎?

即使面對著茫茫浩瀚、無窮無盡的天地,我們亦很難理解甚麼是天長地久,更難以認知大道的玄妙,猶如朝菌不知日月交替,夏蟬不知四季更迭。無論是朝菌、夏蟬、神龜等,都會在「有限」的生命終結,即使是八千歲的大樹,亦終有敗壞的一天。「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若與「更大之年」相比,則「大年」亦成「小年」。因為無法超越「有限」,所以亦未達到真正的逍遙。如何能夠得道逍遙?下期會細述莊子的「無所待」。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3 月 1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啞人無言,雖有千愁萬苦,不能訴於人前,百慮千謀,不能吐之出口,向人惟有手動內知,甘苦難伸,一遭病厄,艱難苦惱,雖父母不能知,即妻兒不能曉,胸藏韜略,也為廢棄之人。《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王常月祖師指出,有些眾生抱著怨氣、憤恨,或滿口惡業,將來輪迴轉生,很大機會投生到「閉門塞竅」之軀。譬如不能發聲,雖有很多憂愁苦悶想要傾訴,或有計劃謀略想要施展,但都不能直抒胸臆,最多只能透過文字表達。生活的困苦、身體的病厄,或有苦惱和抑鬱,千言萬語,就是說不出來。即使是父母和妻兒也難以明白自己的內心。為何會這樣呢?答案就是靈根受損,與我們的嗔恨心有關。雖然宿世的事難以追悔,但今世又怎能不好好警戒!怨恨嗔怒,會破壞我們的清靜本性,實在不可不慎!

典故「小知不及大知」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逍遙遊》。上文提到大鵬可以飛到九萬里高空,今次則講述地面上的小蟬和小鳥限於自身識見,無法想像大鵬高飛的遠大境界,於是冷嘲熱諷,自以為是。現簡述典故如下:

地面上的小蟬和小鳥譏笑大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枋樹就止息。有時沒有氣力飛不上去,那麼落在地面就是了,何必飛到九萬里高空而南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需帶備三餐糧食,當天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大小境界各有不同,這些小蟲、小鳥又知道甚麼呢!

莊子總結以上內容為「小知不及大知」,猶如有人會說:「為甚麼要去看珠穆朗瑪峰呢?香港也有高山,為何要花時間去這麼遠呢?」當我們局促於狹隘的眼光,習慣了封閉的日子,再看到那些豐富多樣的場面時,便突然不曉得如何自處,這就是境界大小的不同。典故亦提到,遠行需要積糧,志向愈遠大,所需的準備功夫便愈多。如果我們都像自滿的小蟲、小鳥,又怎會知道乘風而至九萬里的意義呢?根本無法想像小天地以外的大世界吧。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3 月 1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瞽人無目,雖有五色光明,金碧生輝,霞雲炫彩,也不受用。縱使千嬌百媚,美貌如花,眾侮群欺,如提傀儡,也只得承受了。從此滅了靈根,與陰司何異?《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王常月祖師說得很坦白,所謂聾人、盲人等,一方面是指嗔恨心會使人「閉門塞竅」,失去理智,看不到別人的善良,聽不到別人的善語,只深深記著別人的不是;另一方面是指嗔恨心會使我們種下孽根,來世投生「閉門塞竅」之軀,不是眼力不好,就是耳力不佳。眼前雖有良辰美景、金銀珠寶、祥雲彩霞,也不能欣賞。另一類情況是,縱使自己有千嬌百媚的樣子,別人卻像盲人一樣看不見你的美,並且百般欺負,有些人甚至一生只能做傀儡。至於有人自認一生種下大善根,或有大修行,但從不壓抑自己的怒火,將來輪迴轉生則有機會成為「阿修羅」(或為天魔、鬼王,這類眾生便是有大福報但未能降伏自己的憤怒心)。種種原因,皆因生前靈根受損,來生便與地府受罪無異。為何靈根受損呢?就是我們的一點嗔心吧!

典故「北冥有魚」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逍遙遊》。冥,形容海水之深黑。「北冥有魚」講述北方的大海有一條巨大的魚,不是人所能想像的。由此還引申了另一典故「小知不及大知」,下期會再細述。現將「北冥有魚」典故概述如下:

北海有一條大魚,名字叫鯤。鯤之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也長達幾千里。當牠奮起而飛時,翅膀猶如遮蓋天邊的雲彩。海波動蕩時牠便乘風飛到南海。《齊諧》這本書記載了怪異的事,書中說:「當大鵬遷往南海的時候,從海面拍擊水花達三千里高,乘著旋風直上九萬里高空,憑藉六月海動的大風飛徙到南海。」像野馬一樣在高空遊動的雲氣,飛揚的塵埃,和所有活動的生物,無不因任自然氣息而相吹動。我們看到深藍的天空,難道就是天上真正的顏色嗎?或是天空高遠而無法看到盡頭而已?大鵬在高空往下望,其實就像我們在地面仰望天空一樣無法辨明正色吧。

莊子於第一篇《逍遙遊》開首便引出此典故,是要將讀者的思想帶進高遠的境界。很多人說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認定莊子創作了假故事,那麼便不能踏入道家逍遙之門。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總是受到身處時空、固有常識、世俗觀念等限制而困在狹窄的世界,無法看到外面的廣闊天地。莊子開首便告訴我們意想不到的事,用意深遠。「北冥有魚」就是首要打破我們的眼界。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