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3 月 1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啞人無言,雖有千愁萬苦,不能訴於人前,百慮千謀,不能吐之出口,向人惟有手動內知,甘苦難伸,一遭病厄,艱難苦惱,雖父母不能知,即妻兒不能曉,胸藏韜略,也為廢棄之人。《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王常月祖師指出,有些眾生抱著怨氣、憤恨,或滿口惡業,將來輪迴轉生,很大機會投生到「閉門塞竅」之軀。譬如不能發聲,雖有很多憂愁苦悶想要傾訴,或有計劃謀略想要施展,但都不能直抒胸臆,最多只能透過文字表達。生活的困苦、身體的病厄,或有苦惱和抑鬱,千言萬語,就是說不出來。即使是父母和妻兒也難以明白自己的內心。為何會這樣呢?答案就是靈根受損,與我們的嗔恨心有關。雖然宿世的事難以追悔,但今世又怎能不好好警戒!怨恨嗔怒,會破壞我們的清靜本性,實在不可不慎!

典故「小知不及大知」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逍遙遊》。上文提到大鵬可以飛到九萬里高空,今次則講述地面上的小蟬和小鳥限於自身識見,無法想像大鵬高飛的遠大境界,於是冷嘲熱諷,自以為是。現簡述典故如下:

地面上的小蟬和小鳥譏笑大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枋樹就止息。有時沒有氣力飛不上去,那麼落在地面就是了,何必飛到九萬里高空而南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需帶備三餐糧食,當天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大小境界各有不同,這些小蟲、小鳥又知道甚麼呢!

莊子總結以上內容為「小知不及大知」,猶如有人會說:「為甚麼要去看珠穆朗瑪峰呢?香港也有高山,為何要花時間去這麼遠呢?」當我們局促於狹隘的眼光,習慣了封閉的日子,再看到那些豐富多樣的場面時,便突然不曉得如何自處,這就是境界大小的不同。典故亦提到,遠行需要積糧,志向愈遠大,所需的準備功夫便愈多。如果我們都像自滿的小蟲、小鳥,又怎會知道乘風而至九萬里的意義呢?根本無法想像小天地以外的大世界吧。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