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通告

蓬瀛齋廚實行例休日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6 月 14 日
蓬瀛齋廚實行例休日

分享至

蓬瀛齋廚逢星期三例休。倘若星期三為農曆初一、十五或節日誕期,例休日則順延一天至星期四。2025年6月至12月例休日如下:

  • 6月18日(農曆五月廿三日)星期三

  • 7月2日(農曆六月初八日)星期三

  • 7月10日(農曆六月十六日)星期四

  • 7月16日(農曆六月廿二日)星期三

  • 7月23日(農曆六月廿九日)星期三

  • 7月30日(農曆閏六月初六日)星期三

  • 8月6日(農曆閏六月十三日)星期三

  • 8月13日(農曆閏六月二十日)星期三

  • 8月20日(農曆閏六月廿七日)星期三

  • 8月27日(農曆七月初五日)星期三

  • 9月10日(農曆七月十九日)星期三

  • 9月17日(農曆七月廿六日)星期三

  • 9月24日(農曆八月初三日)星期三

  • 10月2日(農曆八月十一日)星期四

  • 10月8日(農曆八月十七日)星期三

  • 10月15日(農曆八月廿四日)星期三

  • 10月22日(農曆九月初二日)星期三

  • 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十日)星期四

  • 11月5日(農曆九月十六日)星期三

  • 11月12日(農曆九月廿三日)星期三

  • 11月19日(農曆九月三十日)星期三

  • 11月26日(農曆十月初七日)星期三

  • 12月3日(農曆十月十四日)星期三

  • 12月10日(農曆十月廿一日)星期三

  • 12月17日(農曆十月廿八日)星期三

  • 12月24日(農曆十一月初五日)星期三

  • 12月31日(農曆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三

如有查詢請致電2669 3033。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6 月 1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能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能化人情,而不為人情所化。能用世法,而不為世法所用。《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上一段提及證道後的境界,此段則談及證道者在世間的道行。一般人每天面對繁瑣的人和事,常是心隨境轉:他人對自己不好,便生煩惱;外面紛紛擾擾,內心也隨之起伏;看到美好之事,心中充滿喜悅。然而,有道者卻能做到境隨心轉,即內心不為外物所動,以一顆平靜清明的心應對萬事萬物,讓身邊一切都轉化為吉祥。譬如,當他人對自己存有成見,有道者不會先起嗔心,而是先反省和懺悔自己的不足,以謙卑和善的心待人,使對方也起善念,這便是「能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即使外在環境不能立刻改變,但當內心已轉,對萬物的觀感也不同了,看一切事一切物都變得自然和順。此修為更可使人在面對人情冷暖時不會為之悲喜,卻能以慈愛的心善待眾生;對俗世種種規條限制亦不生厭煩困擾,反而能善用世間法普度世間人,這就是有道者的德行道風。

「無欲而天下足」有何寓意?

「無欲而天下足」出自《南華經.天地》。本篇談的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君王之道。若能行無為之道,清靜自然,這是行「天德」。在上者寡欲無私,便能體現天道。現簡述內容如下:

莊子說,古代治理天下的人,以清靜為宗旨,生活素淡簡樸。由於上行下效,天下百姓無不感到富足。此外,所行之事不為自己,不操縱或干預別人的生活,讓萬物得以自然成長。愈是平靜淡泊,那便不會胡為、亂政,百姓生活自在安定。因此,古代記載:「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當通達於天道,萬事必能順利完成;保持清靜無欲的心,鬼神亦必順服。

《道德經》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不任意妄為,人民自然生化;不貪多務得,人民生活也趨向自然簡樸。這正是道家主張的「不言之教」。莊子並非勸人斷絕所有欲念,而是鼓勵一種順應自然、知止有度的生活態度。懂得在自然之中取得平衡,減少貪嗔、簡樸清勤,與今天我們常說的簡約生活、不浪費、不耗竭資源等理念是相通的。大眾的欲求減少了,世間的衝突、爭奪與貪婪也隨之減輕,這正是「天德」在人間的顯現。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通告

工程通告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6 月 6 日
工程通告

分享至

本館範圍正進行/將進行以下工程:

  1. 永樂堂前地磚爐維修工程:2025年6月9日(一)至 2025年8月31日(日)

施工期間相關位置將會進行圍封,並可能會產生灰塵及噪音。不便之處,敬希見諒!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60與本館職員聯絡。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6 月 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通天徹地,出幽入冥。不生不滅,無毀無壞,無去無來。能運陰陽,而不為陰陽所運。能制鬼神,而不為鬼神所制。《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這一段談及證道後的境界。當真靈與道相合,即能感知宇宙萬物成住壞空的實相。很多人會問,究竟修行人如何得知自己已證道?若有人自稱已證大道,或在天已有果位,或是仙真化身,當知其人是行邪道。王常月祖師說得很清楚,得道者心地澄明,其真靈可感通天界和地界,也能在冥界出入自如,不會有終結和不會再有輪迴,不會有毀滅和壞死,不需步行而可遊走三界,能運轉陰陽造化而不為陰陽變化所驅役,更能降伏鬼怪,天神欽敬。這是得道者的內修內證所得,不會向外宣揚,而是一切了然於心。證道者與一般人無異,穿著的是普通服飾,絕不標奇立異,旁人根本不會察覺。

「天道與人道」有何分別?

「天道與人道」出自《南華經.在宥》,為該篇最後一節。道家思想認為,天道是無為,人道是有為的,天道雖然較人道更重要,但道家並不是完全反對人道。現簡述內容如下:

聖人善觀天道而不加干預,順應自然的德性而不操勞身心,任萬物自由生長而不去謀奪,與人相處友愛而不依賴他人,行事合乎道義而不為名利,應對禮節而不刻意迴避,接受應做的事務而不推卸責任,合乎法度而不肆意妄為,依靠百姓而不會輕視他們,依循萬物本身特性而加以善用。凡是對「天」不理解,「德」便有虧欠;對「道」不通曉,人生必有窒礙。不明白「道」,是不會知道有「天道」與「人道」。行「無為」而受天地敬重的是「天道」,行「有為」而讓自己身心勞累的是「人道」,兩者相距是很大的。

「無為」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以無私無欲的心去行事。道家思想重視「天道」,「天」是自然、清靜的,尤其在精神修煉上,不主張有人為因素、或用世間的智巧來蒙蔽自然本性,更不需要有人為意志干擾。有了控制欲,有了執念,清靜之性便有了分別心,也會生起煩惱。如果心懷貪嗔、利欲,或想加以干預、操控,便落入了「人道」。以無為修行,不干擾、不操心、不謀奪、不依賴、不求名、不畏避、不推卸、不妄為、不輕慢,這是行清靜大道;莊子並不是勸人脫離現實,排斥「人道」,而是要接近大道,精神修為必行「天道」。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5 月 2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天地萬物,人情世法,皆有劫運往來,這一點真靈,亙古至今,常存不昧。《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人情世法中的名利權位、情感愛欲、恩怨糾纏等,皆由宿世積下的因緣而帶來今生。今生我們所接觸的人和事,與誰產生情感,與誰結下憎怨,必定有宿世業力的關連。至於如何以智慧化解各種情仇和災劫,這便需要自身的修行,否則只會繼續以貪嗔面對各種人情世法,使恩怨情仇帶至多生多世。只有大道才是真正不生不滅的,眾生要超升成道,必須立志行道修真,養護和清淨自己的真靈,每天懺悔業障,謙遜待人,真靈才不致迷失。只要真靈不昧,常清常淨,自然可感通天地,接近大道。反之,真靈愈是沉昧,便愈是沉淪,不能自拔。

典故「天地之友」有何寓意?

此句出自《南華經.在宥》。「天地之友」是指得道者的精神逍遙自在,天地都在心中,一切無礙,如同是天地的朋友。現簡述內容如下:

得道者的教化,就像形和影、聲和響那麼密切。只要有人發問,必定傾盡自己心中所知的,真誠地與天下間的有緣者交往。但是,得道者居住在寂靜之處,出行沒有固定方向。當精神遨遊於天地之時,沒有所謂的盡頭,也沒有所謂時間,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最重要是回復自己的道性,沒有迷失。符合大道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獨特的,更不會把擁有的看作是自己永恆的財富。著眼於「有」的人,充其量只能說是世間的君子;著眼於「無」的人,才是天地永恆的友伴。

這個典故說明了一個真正得道者的行誼。他們從來沒有佔有的欲望,也絕不會自以為超凡脫俗,從不彰顯自己。即使已證大道,智慧清靜無礙,仍然混同於塵俗之中,與萬物和諧平等相處,精神可以出有入無,成為「天地之友」。若然心中尚存執念,渴望凸顯自己,無論如何修行,也僅只是一位人間的君子而已。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5 月 1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這能知天地萬物,人情世法的,便在明明德的,明了一切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之中,有個無成無住,無為之法,不壞不空,不息之機,能出生老病死之苦。《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每個人都有自身「真靈」,本來無染無著,可感知天地萬物,明通「人情世法」,亦知道「明明德」以及如何通達於道。「明明德」,即發揚高尚善性,圓滿道德。道家反對的是偽道德、假仁義的行徑,但真正的道德禮教、真誠的踐行仁義,必可使心靈達到天人合德之境。我們身處在成住壞空(生成、發展、破壞、毀壞)和生老病死的無常世界,難免要面對很多痛苦和煩惱,而我們的真靈亦早已受到蒙蔽。不過,真靈本來沒有所謂生成、發展;既無成住的開始,也無壞空的結局。此外,真靈應該是無私無為、常存不滅的。若能在有生之年精進修煉,做好心性修為,減損貪嗔,真靈便會愈走近清靜,亦必終能超出輪迴,擺脫生老病死之苦。

典故「雲將東游」有何寓意?(游,通遊。)

此句出自《南華經.在宥》。「雲將」是主角之一,「東游」是指他向東面遊走。典故的另一主角是「鴻蒙」,或指主宰元氣之神,他提及的「而物自化」,是道家有關自然進化觀的重要思想。現簡述內容如下:

雲將往東方遊走,巧遇鴻蒙雀躍地遊玩,便問他在幹甚麼,鴻蒙只答:「游!」欲再請教,鴻蒙只是嘆息。雲將說明天地之氣不和,希望調和「六氣」以育群生(六氣:陰、陽、風、雨、晦、明),鴻蒙只答不知道。三年後,雲將再遇鴻蒙,立即上前請教,並表示自己已擺脫控制人民的意欲。鴻蒙說,他的精神自由而無束縛,不知所求,不知所往;遊於紛紜眾多事物之中,而能觀照萬物本來面目。他又指出,世道充滿「治人之過」,治理失誤擾亂了天地秩序,以致禍及眾生,甚至草木昆蟲。雲將追問怎辦,鴻蒙慨嘆他中毒太深,遂開示:「心養,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先靜養心靈,無為處事,萬物自然成長。進一步,要忘記自己的形相,去除智巧,沒有分別心,方可混同大道。此外,不需耗盡心思,不需刻意用神,不需執著萬物來由、名字、情狀,萬物本來便會自然成長。雲將十分感恩鴻蒙的傳道,稽首而辭行。

雲將初遇鴻蒙,因心有所求,而不獲鴻蒙回應。再遇之時,鴻蒙指出了養心之道,先要放棄控制欲,不要有治人之心;因為有控制欲,才會有「治人之過」,令天地失衡。要讓心靈重獲自由,便需忘記一切形相和分別心,減少耗損心神,更要給予空間讓心靈回歸渾沌,靜觀萬物本來面目,方是真正的養心。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活動

道博士創意無限2.0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5 月 10 日
道博士創意無限2.0

分享至

以《小故事大智慧道博士津津樂道》漫畫為靈感,發揮無限創意,用漫畫或短片方式再創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與傳統美德,展現你對價值觀與人生態度的深刻思考!

【比賽詳情】

對象:2025/26學年本港小學生、中學生、大專學生

形式:個人或小組(不多於6人)參賽

組別:

  1. 漫畫組(不分組別)
  2. 短片組(分「中小學組」與「大專組」)

【作品要求】

根據《道博士》第一、二冊中的故事進行二次創作,形式包括仿作、改編、引用等。詳細作品要求請參閱比賽章程。

【重要日程】

報名截止:2025年10月31日

結果公布:2025年12月內在蓬瀛仙館網站公布

頒獎典禮:敬請留意後續公布

【豐富獎品】

各組設有獎金:冠軍($10,000)、亞軍($5,000)、季軍($3,000)、優異獎($1,000),及精美獎盃與獎狀!

【比賽章程】

按此下載比賽章程

按此下載《道博士》漫畫第一冊

報名表格及《道博士》漫畫索取方法容後公布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4 月 27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大眾,這點真靈,非同小可。在釋謂之妙明真性,在儒謂之明德,在道謂之元神,又謂之祖氣。那許多別名,說不可盡。《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前文提到,看破天地無常,「真靈」自現。何謂「真靈」?佛教稱之為「分明真心」,即是真如本性。「妙明」是本性光明,充滿智慧之光,沒有煩惱,能破除無明黑暗。眾生受煩惱障礙,早已把本性蒙蔽,因此需要透過修行和內省的功夫來破除煩惱,重現「妙明真性」。在儒家來說,「真靈」即「明德」,就是高尚的品德,透過踐仁行義,推己及人,完善內在的德性。自我們出生以來,受到後天物欲所蔽,逐漸沾染習氣,使天性泯沒,故理學家主張「遏人欲,而存天理」,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念、情緒,以正念、天理為立心。道教稱「真靈」為「元神」或「祖氣」,王重陽祖師在《五篇靈文注》提到:「元神者,乃不生不滅,無朽無壞之真靈,非思慮妄想之心。」真靈以道為體,若清靜無染,即可證道合一,永恆不滅,故曰「非同小可」。即使是這麼一點真靈,卻正是成道的關鍵所在。

典故「在宥天下」有何寓意?(宥,粵音右。)

此句出自《南華經.在宥》。「在」指存在,引申為安定閒適;「宥」是指寬容自在。「在宥天下」意思是減少人為的束縛和破壞,使天下回復自然純樸的狀態,亦即「無為而治」。現簡述內容如下:

莊子說,他只聽說過「在宥天下」(安定自在的天下),從未聽過「治天下」(人為的天下)。有了安定的環境,人民便不會迷失本性;生活寬容自在了,人民的德性便不會變質。若天下人的本性不迷失,德性不變,治理上還需要過多的人為干預嗎?過去堯帝治理國家,放縱人民追尋快活和享受,使人的本性遠離了清靜;到夏桀在位時,勞役天下,使人民受苦,哪來安定呢?當生活不再清靜自在,人便會失去最純樸的德性。當人民不再自然純樸,而君主卻想長治久安,這是不會有的。

人心愈複雜,脾性愈頑強,治理便愈加困難,天下也難以安寧。道家主張「在宥」的無為治理,重視給予安定自在的生活環境,使人民保持自然的德性,保持純樸簡單的心,自然可減少肆欲爭奪的貪嗔之心,這樣大家便不會迷失本性,天下也會減少紛爭。「在宥」是一個理想的治理模式,一方面不放任人民縱欲放肆、擾亂人心;另一方面也不會嚴密操控,以免適得其反,引發更大的對立與爭端。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4 月 2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須要看破天地萬物,皆是無常,世法人情,皆成假幻,則此一點能看破的真靈,便是能出世的法王了。《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前文提及,世間的「人情世法」,就是各種名利權位、情感愛欲、恩怨糾纏、物質享受等,為眾生帶來了種種煩惱和執著,到臨終一刻仍然不能釋懷。對於出家修行人來說,「出」了塵俗便是捨離,放下萬緣;但對於在家修行人來說,要捨離是很難的,並非說了「捨」便真的做到。為何在世俗之中難捨?這是因為未看透,對信仰不夠堅定,或半信半疑。王常月祖師指出,如果看破了天地萬物的法則,便知道一切有形終會壞,沒有永恆不變的事,這就是「無常」。名利會有散盡的一天,權勢無法獨攬在手中,情愛不能永遠相守,恩怨也有終結的一日,物質不會永恆存在,所以「世法」終是假幻,唯有大道才是永恆。對治「世法」的方法,便是透過布施、簡緣、捨離的修行,這樣真靈才會顯現,真正做到「出世的法王」。

典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有何寓意?

此句出自《南華經.胠篋》,表面意思是:沒有了聖人和智巧,大盜也不會存在了。「絕聖棄智(知)」出自《道德經》,但在現存最古老的郭店楚簡《老子》中作「絕智棄辯」,即不需要智巧和巧辯,並沒有反對聖人。這個改動或許是道家學派發展所需。無論如何,莊子不是反對聖人,而是藉此表達道家的理想世界——無所謂聖人,也無所謂大盜,人們回歸最自然的狀態。現簡述內容如下:

莊子說,「聖人」的出現,乃是治理天下的利器,但不可以在天下人面前炫耀。沒有了「聖人」和「智慧」的分別心,那麼「大盜」的概念亦不會出現。此外,不要隨便顯現貴重的美玉和珍珠,這樣小偷就不會出現;當世間沒有了代表權力的符契和璽玉,人民才會平等並走向樸實。假若人心都樸實,便不需要任何精準的量度工具,因為大家都不會貪婪和騙財,也不會爭奪。這時候,沒有了世間種種固有法執,便可與大眾談論天道了。

我們講的道德、智慧,乃至社會的文明制度,都是當今人類文化的重要體現。不過,這僅僅是世間文明的表象。當有人被視為「好人」,意味著另一些人不夠好;有人被稱讚「有智慧」,意味著有人欠智慧……這些概念往往讓人走入二元對立的困局。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超脫陰陽,沒有聖人也沒有大盜,沒有聰明也沒有愚昧,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終極是回復自然的真性。道家思想不是反對世間的文明,或叫人做回原始人,這正是很多人誤解之處。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4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既知道天地萬物,人情世法,總非出世之法。便知這天地萬物,人情世法,悉在圈套之中,世界之內了也。《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前文提及,在俗世修行,就是在鬧市中養靜,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看透一切人情恩怨,並以「少私寡欲」、「為道日損」的修行方式,做好「斷緣」和「簡事」的功夫,如此才可接近大道,終極是證道登真。如果既想修行,又想著籠絡攀緣,或痴情纏綿,或貪婪縱欲,或喜歡吃喝玩樂,這是行「人情世法」,絕非養靜的修行。《坐忘論》說,斷緣就是「恬簡日就,塵累日薄」,生活愈是恬淡簡樸,塵世的拖累才愈減少。簡事就是「斷簡事物,知其閑要」,懂得判斷輕重,知道哪些事是不必要的,如酒肉應酬便盡量減少和遠離。若不選「出世之法」,而固守「人情世法」,那便如同王常月祖師所言「悉在圈套之中,世界之內了也」。貪嗔不減,心性迷失,就只會在愛欲情仇的輪迴中流轉,如在圈套內,永無出離,生生世世在凡塵俗世中打滾。

典故「探囊胠篋」有何寓意?

此句出自《南華經.胠篋》。探囊,指伸手入袋;胠篋,粵音軀狹,指撬開箱子。探囊胠篋指偷竊。現簡述內容如下:

為了防範盜賊打開箱子、袋子和櫃子,必定要把它們用繩索捆好,用鎖鎖好,而世人以為這是聰明的做法。不過,大膽的盜賊來了,他會直接背著櫃、提起箱、挑著行囊而跑,唯恐你的繩索捆得不緊,鎖得不牢。那些所謂的聰明人,不就是替盜賊做好了預備工作嗎?世間上的聰明人,哪個不是替盜賊做鋪路的工作呢?從前齊國是一個雞犬相聞、和平安穩的國家,後來大夫田成子殺了國君齊簡公,另立簡公之弟平王為傀儡,自己則自封土地,佔據的地方和人口還超過國君的勢力範圍。田成子不僅是竊取了國家,更將傳統禮制法度竊為己用,以道德仁義包裝自己,而他的名聲竟然猶如古聖賢堯舜般崇高。

典故以箱子、袋子和櫃子比喻國家,繩索和鎖則比喻道義。天下間有不少像田成子的偽君子,表面上正氣凜然,卻在做見不得光的事。道義,本來是君子修身的原則,有時候反而成為偽君子的工具,來包裝和掩飾自己的惡行。我們必須具備分辨正邪的智慧,識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虛假外表,以免遭受欺騙,誤墜邪道之中。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