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通告

升降機特別保養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5 月 10 日
升降機特別保養

分享至

按機電工程署之規定,本館將於5月17日(星期三)安排承辦商為升降機進行特別保養。當日「正門」、「喜雨樓」及「元辰殿」之升降機會分批圍封及暫停服務。不便之處,敬希見諒!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60與本館職員聯絡。

特此通告!

分類
昔日消息 通告

觀音殿暫停開放(5月8日至10日)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5 月 1 日
觀音殿暫停開放(5月8日至10日)

分享至

2023年5月8日至10日(農曆癸卯年三月十九至廿一日),觀音殿將進行內部維修,期間需暫停對外開放。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60。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1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道門中,只因七真闡教之後,教相衰微。戒律威儀,四百年不顯於世。皆因教門中未曾有人擔當其任,所以把這照路的天燈,不曾剔明,使修行人昏暗難行,扶身的拄杖拋開,使向上者失其把柄。《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全真派由重陽王祖師於金世宗大定七年創立,經「七真」等弟子弘教,曾大盛於北方。惟自元代開始,全真派的發展一度沉寂,「教相」就是指教派的發展模樣。由元到清初約四百年間,全真派的戒律威儀一直沒有顯揚於天下,只默默在個別傳承。清代《金蓋心燈》載,長春丘祖師將戒律及心法、衣缽傳給弟子趙道堅:「受初真戒,中極戒,如法行持無漏妙德。祖乃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日後戒律心法只是個別傳承,未能公開傳揚,這亦與教內人才匱乏,未有人能宣講戒律心法有關。因此,數百年間沒有人闡明此全真戒律,如同路上的燈,一直沒有人去點亮。「剔」就是剔撥,有啟發、指導之意;如果沒有人去點明天燈,有心修道者便只能摸黑前行,猶如拋開可依靠的扶杖,失了把柄,實難以向上精進。因此,學道如能遇上明師「剔明」,開啟愚蒙,這是十分難得的。

典故「齊景公怕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力命》,透過齊景公與大夫晏嬰的對話,諷刺那些貪生怕死、曲意逢迎的人,也側面表達了死亡是人生無法逃避的命運,只能坦然面對。現簡述如下:

齊景公到牛山遊玩,向北眺望都城時,忽然想到自己已到暮年,不免有所傷感:「為甚麼要離開這個廣大的國家而死去呢?若人可以不死,我又怎會捨得離開齊國呢?」兩位大夫史孔、梁丘據也跟著哭泣說:「臣子依賴國君的賞賜,有粗飯壞肉可吃,有劣馬粗車可乘;都還不想死,何況是國君呢?」只有晏嬰獨自在旁邊笑。景公問他為何笑,晏嬰回答:「假如賢者永遠在位,那麼太公、桓公將永遠在位;假如勇者永遠在位,那麼莊公、靈公將永遠在位。這幾位君主永遠在位,我們的國君或許只能穿著簑衣戴著斗笠,在田裡幹活,哪有空閒擔憂生死呢!正因為人有生死,君位才能輪替,而國君卻為此流淚。我又看到兩位阿諛奉承的人,便忍不住發笑。」齊景公非常慚愧,舉起酒杯自己罰酒,也罰兩位臣子各飲兩杯。

有生必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數。萬物都有終結,這是人人知曉的道理,而齊景公竟然看不透,而且還有人假意附和,所以晏嬰忍不住發笑。死亡就是人生的真正休息,也讓後來者得以繼承事業,沒有人能永遠獨霸天下,這正是天道生生不息之機。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活動

4月禮斗祈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9 日
4月禮斗祈福

分享至

本館每月均恭設瑤壇,仗本館經師修奉《清微禮斗科》,普為館員及善信消災解厄,集福迎祥。2023年4月禮斗祈福詳情如下:

日期:2023年4月16日(星期日)

癸卯年潤二月廿六

時間:上午10時正

地點:大殿

上表祈福部分需時30分鐘,歡迎各位館員攜眷偕友參加,祈求添福添壽,諸事吉祥。如欲參加是次活動,請於4月16日當日上午9時30分前到本館東齋辦事處登記,填寫表文,準10時正齊集大殿祈福誦經。

儀式圓滿後另備有齋筵,如欲享用者,亦請於當日上午9時30分前到本館東齋辦事處登記及捐獻香油,館員每位30元,非館員每位50元。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03(鄭先生)。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如何見得?況釋門中比丘,自募三衣,皈依善知識,哀求戒法以作菩提,何等尊重其事。《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清初王常月祖師在北京公開傳戒之前,全真道在國內發展停滯不前,而佛教則非常興盛。令祖師最為難過的,是當時道門內有不少「為沽虛名」之輩,反觀佛教出家比丘(僧侶)則十分重視戒律生活,當求得「三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一缽」後,又跟隨「善知識」及精進學習,並懇求戒律,以求證得禪定、菩薩智慧。在王常月祖師身處的年代,佛教僧侶與弟子普遍誠心向佛、嚴守戒律及精進修行的態度,使祖師深感甚麼叫「尊重其事」。學道者應以此為警惕,切記尋回初心,時刻問自己為何當初要學道及修行。如果入道時已立錯目標,毫不付出,也不懺悔惡業,只關心自己會否受到保佑、得到更多名利、欲求等,這樣第一步已走錯,再談戒律也是對牛彈琴。

典故「獨往獨來」有何寓意?

語出《南華經.在宥》和《沖虛經.力命》。前者提到「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指精神可出入天地四方,超出萬物之外而自由自在,這種「獨有」至為可貴。《沖虛經》中「獨往獨來」典故亦指精神境界,現簡述如下:

楊布問:「為甚麼有些人的年齡、才能、容貌都相近,但壽命、地位、名聲等卻有很大差別?」楊朱說:「古人有言,『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不知道道理的事居然實現,就是命呀。命運的起伏,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不過,相信命運的,不會在乎生命長短。相信萬事都有自然規律,不會有分別心和執念。相信萬物唯心所造,更無所謂順境和逆境。相信天性的,則無所謂安全與危險,不會憂慮前路,勇往直前。這就叫做無所相信,也無所不相信。真正的得道之人,根本不會憂心人將何去何從,沒有甚麼值得哀傷和喜樂。不會因為眾人的關注,而順從潮流去改變性情和形貌;也不會因為眾人的不關注,而不改變自己的缺點。獨來獨往,來去自如,有誰能夠阻礙呢?」

有的修行人,往往忘記自己活著,不執著別人的看法,不憂心人生之順逆,沒有甚麼可以影響心志。《道德經》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修行人不是刻意與別不同,而是比別人更重視大道的精神,遵循和抱持大道。年紀壽夭、才能高低、容貌美醜等都是自然生成,應該淡然面對;而修行人更嚮往的是獨往獨來的精神境界,破除分別心,逍遙無礙。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若不日日行持,何必受戒?這個念頭,便不是為戒而來,還是為沽虛名,圖衣缽而來矣。《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戒律自己的身、心、意,不是今天有空才行持,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如果不能每日行持,時刻提醒不要生起貪嗔,那麼受戒又有何意義?馬丹陽祖師曾說:「十二時中,常清常淨,不起纖毫塵念,則方是修行。」若發心修行,須時刻檢束自己身心,不是等到穿起道服才道貌昂然,脫下道服便忘記弟子身份。丹陽祖師又云:「十二時中不曾有一個時辰專心在道,受了十方施主供養,如何還得?」若是受了善信供養,更應專心修道,並將誦經功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時刻感恩。即使在家居士,也應發心修持,不忘師恩,不忘初心。若有弟子對外自稱修行資歷甚深,卻在暗室盡顯貪婪、怨怒咒罵,這是甚麼修行?這種「自稱修行」豈非妄語?王常月祖師言「圖衣缽」,說白了就是指為了謀利求名,沽名釣譽,根本不知何謂修行。

典故「季梁得病」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力命篇》。古代中國醫術視人為宇宙的整體之一,生病涉及到環境、氣機、神思、道德、脈理、個人生理等問題。典故提及的三位醫生正代表了不同的醫術層次,現簡述如下:

季梁病重時眾兒子圍著痛哭,要為父親請位良醫。季梁認為作用不大,請朋友楊朱開導兒子。楊朱以歌寄意:「福佑非從天上來,孽障也非人所預知,即使醫生、巫師又怎知曉真正的病因?」兒子聽不明白,先後請了三位醫生為父親診症,分別是矯氏、俞氏和盧氏。矯氏對季梁說:「你的病起於忽飢忽飽、放縱色欲。精神煩躁散亂,非關神鬼之事。雖然病重,可以治好。」季梁說:「這個醫術平庸,讓他退下。」俞氏說:「你在胎中滋養不足,出生後又遲了戒奶,此病由來已久,現在很難治好。」季梁說:「這個醫術高明,請他吃頓飯吧!」盧氏說:「人的生命與形體稟受於命運,冥冥之中自有主宰。既然由命運操控,你亦是知道命運的人,藥石又有甚麼用呢?」季梁說:「這是神醫,送他一筆厚禮!」不久季梁的病自然好了。

人的疾病也是天地運化萬變的一環,三位醫生中一位只看到後天之病,一位只看到先天之病,只有盧氏能看透天地萬物運化,知道季梁的病雖重卻可不藥而癒,而季梁自己其實也是知命懂命的人。疾病固然可以用藥物和手術來治療,但背後也關乎宿世以來的因果業報,如何以知命的心態去面對疾病,也十分重要。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所以說大眾中,若是已戒者,須要把這戒字,著實去參詳一番。如何喚作戒?戒的是甚麼?你又為何當初就受戒?你若是為戒法來的,便當日日行持。《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弟子受戒不是別人強迫的,而是知道背後的意義及明白有助修行,甘心及樂意守持。即使是在家弟子,入道後不要以為甚麼都不用做,虛度光陰,應仔細參詳何謂「戒」字,防止自己起惡念、行惡事、說惡語。如果本身不信因果,不畏因果,視報應如無物,那為何皈依?為何受戒?難道以為往昔所造諸惡,會因為皈依了、拜了神而一筆勾銷?這樣天理循環豈非兒戲?《道教義樞.十二部義》解釋:「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又能防止諸惡也。」戒的意思,就是解開世俗諸惡的牽纏;讓人清楚界定善惡,知道有些事不可為之;並防止我們萌生貪、嗔、痴而走入邪徑。有了戒行,才會真正清靜無垢;心不靜則不生真氣,福慧亦會遠離。若是受戒弟子明瞭當中大義,自當真心信服受戒,發心行持,時刻檢束身心,以正道為念。

典故「管鮑之交」有何寓意?

《沖虛經.力命篇》引用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和鮑叔牙之事跡,內文提到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可見二人友誼深厚。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管仲和鮑叔牙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及後齊國內亂,公子糾及公子小白爭著回國繼位,路上管仲企圖暗殺小白。小白視管仲為仇敵,當上國君後便要殺掉他,鮑叔牙勸阻:「管仲有才能,可以治國。大王如果想稱霸,非用管仲不可,必須赦免他。」齊王遂把國政委託管仲,鮑叔牙亦自願處於管仲之下。管仲感嘆:「我年輕時窮困,與鮑叔牙合夥經商,我總是多取,他不認為我貪,知我太窮。我為鮑叔牙謀劃而壞事,他不認為我蠢,而是時機不順。我三次當官都遭罷免,他不認為我無能,而是沒有遇到賞識。我三次參戰都敗逃,他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要照顧年老的母親。公子糾失敗,我沒有殉死,鮑叔牙知道我不在乎小節,而恥於不能揚名天下,實在太了解我!」後來管仲病重,齊王問鮑叔牙是否可接替相位,管仲坦言不行,鮑叔牙清廉高潔、善惡分明,不會親近才德不及自己的人,如此將開罪國君和百姓,容易危害性命,乃建議由他人接任。

鮑叔牙和管仲都視對方為知己,他們的友誼經得起時間、名利考驗;無論管仲遇到任何困境,鮑叔牙都能包容、諒解與協助他。管仲亦深知鮑叔牙本性,不願他被權位牽累,甚至傷及性命,這是真正的心意相通。另一方面,典故亦帶出命途多變之理,時不利則性命危在旦夕,機緣一到則拜相封侯、盡展所長,這亦是編入《力命篇》之故。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活動

音樂會免費門票接受登記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24 日
音樂會免費門票接受登記

分享至

本館香港道樂團將於2023年4月9日(星期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樂在虛無飄渺中」2023音樂會。演出中樂及道樂包括《鳳陽花鼓》、《歡樂歌》、《樂誦〈道德經〉第一章》、《憶》、《懺悔文》、《韻腔讚》、《三皈依》、《三寶詞》、《長城隨想》、《茉莉花》。

憑票免費入場。

票務查詢:2676 8638(梁小姐)、2676 8610(莫小姐)

備註:應場地要求,主辦單位需要記錄每張門票持票人全名及聯絡方法。

分類
昔日消息 活動

3月禮斗祈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19 日
3月禮斗祈福

分享至

本館每月均恭設瑤壇,仗本館經師修奉《清微禮斗科》,普為館員及善信消災解厄,集福迎祥。2023年3月禮斗祈福詳情如下:

日期:2023年3月26日(星期日)

           癸卯年潤二月初五

時間:上午10時正

地點:大殿

上表祈福部分需時30分鐘,歡迎各位館員攜眷偕友參加,祈求添福添壽,諸事吉祥。如欲參加是次活動,請於3月26日當日上午9時30分前到本館東齋辦事處登記,填寫表文,準10時正齊集大殿祈福誦經。

儀式圓滿後另備有齋筵,如欲享用者,亦請於當日上午9時30分前到本館東齋辦事處登記及捐獻香油,館員每位30元,非館員每位50元。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03(鄭先生)。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如今受戒之人,總是無知之輩。如何喚作無知?若是知得此理,便當精嚴不犯。若是違犯,還是無知了。《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戒律是防止惡行之戒法規律,也是維持道風之關鍵。既然這麼重要,為何仍有受戒弟子不好好遵守,受不了世俗的考驗和利誘?又或沉不住氣,大起嗔怒和怨恨?王常月祖師稱他們作「無知之輩」。為何稱為「無知」?真知者,當知我們一言一行,上天瞭如指掌,戒律就是第一道防護網,防範我們走入邪徑,保障自己身心,維持法身純正,並得諸天護法衛護。因此必然謹慎守戒,精進嚴防,不敢犯禁。相反,以為行惡犯戒無人知道;或視戒律如表面功夫,不需認真,不信因果報應,這就是無知。即使是在家修持居士,亦應知「十善十惡」,不敢行惡,時刻慎防貪嗔之念起。若身在道緣而自行走遠,自入邪徑,自甘墮落,又豈非愚昧?

典故「一言而寤」有何寓意?(寤,通悟,有睡醒之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力命篇》,「力命」是關乎人力與命運的關係,後天人事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當面對不能改變的現實環境時,又應如何自處?以下典故或可啟發:

北宮子與西門子生於同一時代和家族,大家又一同共事,北宮子以為二人輩分家族、年齡容貌、說話德行,表現都一樣,而自己總是碰釘子,生活窘困;相反西門子飛黃騰達,而且看不起北宮子。西門子說:「你做事而窮困,我做事而通達,這是我們才德厚薄的證明吧!你竟然說與我相同,你面皮太厚了!」北宮子很慚愧,向隱士東郭先生請教。東郭先生跟北宮子去見西門子,說:「你為何要羞辱北宮子?你以為厚薄是才能品德的差異,而我的看法不同。北宮子品德厚,天命薄;而你天命厚,品德薄。你的顯達,不是靠智慧而得;北宮子的窮困,不是冒昧的過失。這是天命,並非完全是人力。你以德薄命厚而高興,北宮子以德厚命薄而自愧,二人都不能明白天命的道理。」西門子遂不敢多言。北宮子從此粗衣淡飯也感溫飽,住在茅棚也感到幸福美滿,忘記了人我之間的榮辱。東郭先生知道後,表示北宮子已迷途甚久,聽了一句話就能醒過來,是個容易覺悟的人。

北宮子與西門子做事都盡心盡力,差別只在於命途的順逆,這又關乎複雜的因緣際會,並非由人力可以控制。因此,在反躬自省及努力過後,假如客觀環境未能逆轉,我們就要學懂知命不憂,把握當下的幸福,堅持精進,等待機會來臨。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