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2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若今日不除,明日不斷,既捨又不絕,仍舊牽纏,衣缽蒲團,都成羅網;芒鞋竹杖,都成繩索;名山聖境,俱為牢獄;師兄道弟,皆成冤家;以至口訣真言,總變成砒霜毒藥。《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王常月祖師告誡大家,在家的居士要簡緣,出家的道侶則要捨絕愛緣。今日既已出家,前塵往事便從此放下。今日不放下種種愛緣,明日又藕斷絲連,既想捨去又未能去絕,仍記掛舊日種種名望、權位、錢財、風光、享受、情欲等,即使身穿道服、持缽化緣修行,也只是軀殼而已。愛緣不除,每天在蒲團靜坐也是表相功夫,蒲團只會成為捕獸網,愈坐愈是深陷迷網。即使腳踏芒鞋、手持竹杖雲遊,也都是奪命繩索,雲遊也解決不了煩惱。就算去到名山聖境,愛欲湧現出來,身心仿如仍在牢獄。為了名利愛緣,同門師兄弟也很容易成為冤家;口裡說的經教道理,其實也只是砒霜毒藥。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居士,也要努力簡緣,去掉過多的攀緣應酬,生活素淡而不為名利所束縛,這樣修行才有進境。如果一點清靜無為功夫也沒有,祖師傳授的「心法」也是徒然。

《沖虛經》的「湯問夏革」典故有何寓意?

《沖虛經.湯問篇》記載了商朝開國君主湯王與大臣夏革之間的對問,探討對萬物生成、天文地理的認識。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湯王問夏革:「渾沌的太古時代有生物嗎?」夏答:「如無生物,現在我們是從哪裡來?」又問:「上下八方有邊際嗎?」答:「上下八方都是無極無盡,無極之外又有無極,我不曉得邊際在哪裡。」問:「人有大小高矮嗎?」答:「渤海之東有龍伯國,人民個個都高數千丈。東北極地有諍人,身高只有九寸。」問:「時間有長短嗎?」答:「上古有一種大椿樹,八千年才是一個春天;在腐朽土壤生長的野菌,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了。」問:「物有大小長短嗎?」答:「在極北的大海有身長數千里的鯤,但江浦有一種生長在蚊子身上的細蟲叫焦螟,輕巧得連蚊子也不會發覺。古代黃帝和容成子為了看見焦螟,住在崆峒山上齋戒三個月,清淨雜念,終觀照到焦螟體型如山嶺,聲音如雷響。」問:「甚麼是有用和無用?」答:「吳楚有柚樹,果實可治憤厥之疾;但移植到淮水之北,便成為不能進食的枳樹。」

天下萬物無奇不有,各有不同形體和氣質,也各自有其獨特本性,本無高下長短之別。有了人為比較,才有種種分別差異。我們不應妄分大小、高低、長短、賢愚、美醜,這只是讓人迷於紛擾而已。無論我們是甚麼樣子,都應自重自愛,好好珍惜及活在當下。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通告

升降機特別保養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15 日
升降機特別保養

分享至

按機電工程署之規定,本館將於11月16日(星期三)安排承辦商為升降機進行特別保養。當日「正門」、「喜雨樓」及「元辰殿」之升降機會分批圍封及暫停服務。不便之處,敬希見諒!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60與本館職員聯絡。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1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悟者則心生光明,不為境轉,不為物動,不為事亂。久之則無端妙處,玄竅開通矣。《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修行人與大眾不同之處,是有一顆醒覺的心,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與念頭。正如前文提及「喜睡者即當坐,喜坐者即當行。」當中需要很強的覺醒及自主能力,能堅持以此法修行,方能悟出玄妙,不受妄欲及愛緣牽絆。久之,則能心生光明,能洞觀清澈,邪魔難擾。做到自心光明、戒行具足,定功堅固時,即使外境如何轉變,也難以打擾內心的清靜。如果因為環境的一點變動而心生波瀾,情緒失控,即定力仍有不足,仍受愛緣困身,未能完全清靜。我們辦事常陷入混亂,是因為平日沒有定功修行,也沒有一個清靜的空間,讓自己沉澱及反思。能夠給予自己空間,懂得清靜之法,即掌握了生活之道。修行需要不斷磨煉,在逆境中仍能清靜面對,保持身心之安穩,不受愛緣引錯了方向。若戒定具足,自然可以境隨心轉,環境如何變化也能不亂不錯,如此自有一番進境,玄竅開通就在此關鍵。

《沖虛經》的「堯禪讓天下」典故有何寓意?

堯禪讓天下於舜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一個比較流通的說法是:堯帝晚年時,因兒子沒有才德,決定將帝位傳給天下之大德者。當時四方族主一致推舉舜,他是著名的孝子,友愛兄弟,堯便找舜治理政事,發現他是賢明能幹之人,最終把帝位傳給舜。《沖虛經.仲尼篇》記載了其中一段小插曲。現將典故詳述如下:

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但不知道社會是否真的太平安定。他向身邊的近臣、官員、賢人查問,可是大家都不太清楚。於是他改換服裝到民間探視,走在大路上聽到一群小孩在唱童謠:「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靠的是統治者高尚的品德。我們都欠缺了知識及智慧,只知道順應天然自然的法則。)堯問他們:「是誰教你們唱的?」孩童說:「從一位大夫那裡聽來的。」再問大夫,大夫說:「這是一首古詩而已。」堯回到宮中,把舜召來,將天下禪讓給他,舜沒有推辭就接受了。

堯不放心天下是否大治,於是微服私訪民間。及後知道小孩子也能引用古詩盛讚太平盛世,於是便肯定自己已「功成」,隨即便計劃「身退」,讓有德者居之。這個典故一方面讚揚堯帝不戀棧權力,能捨位讓賢;一方面亦歌頌了道法自然的管治哲學,讓百姓自然生活,衣食豐足;而管治者亦需有良好德行,不言而教,大家生活和諧。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通告

正門鋼閘維修工程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10 日
正門鋼閘維修工程

分享至

本館將於2022年11月10日(四)至11月23日(三)安排維修正門鋼閘。施工期間,本館將會圍封部份位置,並會產生灰塵及噪音。不便之處,敬希見諒!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60與本館職員聯絡。

分類
昔日消息 通告

展覽廳「觀妙軒」暫停開放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9 日
展覽廳「觀妙軒」暫停開放

分享至

展覽廳「觀妙軒」正在籌備下一期展覽「前傳後教:歷代宗派祖師及當代道教學人」,從即日起暫停開放,直至另行通知為止。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37。

分類
昔日消息 活動

12月道教文化講座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8 日
12月道教文化講座

分享至

【中醫藥研究於保健養生的最新應用及發展】

日期:2022年12月10日(週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開始

地點:蓬瀛仙館喜雨樓3樓講道堂

講者:陳錦良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醫學院講師)

名額有限,敬請預先留座。

查詢:2676 8607(丁小姐)

報名方法:請填妥下方表格並提交。

2022年12月道教文化講座

This form is currently closed for submissions.

分類
昔日消息 活動

11月禮斗祈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6 日
11月禮斗祈福

分享至

本館每月均恭設瑤壇,仗本館經師修奉《清微禮斗科》,普為館員及善信消災解厄,集福迎祥。2022年11月禮斗祈福詳情如下:

日期:2022年11月20日(星期日)

           壬寅年十月廿七日

時間:上午10時正

地點:大殿

上表祈福部分需時30分鐘,歡迎各位館員攜眷偕友參加,祈求添福添壽,諸事吉祥。如欲參加是次活動,請於11月20日當日上午9時30分前到本館東齋辦事處登記,填寫表文,準10時正齊集大殿祈福誦經。

儀式圓滿後另備有齋筵,用膳形式及每席人數將因應疫情及限聚令而作調整。如欲享用者,亦請於當日上午9時30分前到本館東齋辦事處登記及捐獻香油,館員每位30元,非館員每位50元。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76 8603(鄭先生)。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喜睡者即當坐,喜坐者即當行。喜者捨之,則心神自然活潑;愛者絕去,則靈性自然空虛。寸絲不掛,萬緣不生。《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愛緣深陷而不能自拔,導致煩惱憂苦,主要原因是沒有覺醒,不懂抽離,心神都跟著愛緣走進泥沼,愈走入愈難抽身。王常月祖師開示一種方法,確保我們意志清醒,主導心神,不受愛緣拖走。譬如我們睡了足夠時間,但仍想貪睡,便要告訴自己立即坐起來,不可再賴床。又例如我們坐著懶動,便應立即叫醒自己站起來走動,不可讓這種貪愛令自己墜落、深陷。這種鍛煉需要有很強的覺醒能力及自主能力,以克服心魔。又譬如無聊時想看多一會手機,便要告訴自己不可再看;當吃飽了又想繼續吃下午茶及宵夜時,便要告訴自己忍口不可貪吃。總之,當有貪愛的念頭便要立即打消。如此愛緣難以深陷,靈性得以自主光明,不受魔考破壞。當心性修煉有了一定功夫,愛緣便不會植根我們心識,本性如一輪明月光明,沒有愛緣牽繫,這才是真正的逍遙無礙。

典故「列子好游」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仲尼篇》。道家所言的「游」不是注重外遊,而是更強調內觀修行的「心遊」。通過自身修養,即使面對外在景物的變遷及好壞也不影響內心,內心仍然自得自足。現將典故詳述如下:

列子十分喜歡外遊,老師壺丘子問他:「遊覽有甚麼樂趣呢?」列子答:「因為能夠玩賞新鮮的事物吧!別人遊覽時只注意欣賞眼前的美景,而我卻著重觀察事物的變化。」壺丘子說:「你的遊覽方式和別人其實是一樣的吧。別人也可以看到景物的變化,和你看的有甚麼差別呢?你只知道玩賞那些外物,但沒意識到自身也在變化無常之中。遊覽外物,是向外物求取完備;觀賞自我,只要求取自身便可滿足。若只一心期望外在景物的美好及留意景物變化,這種遊覽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想領略遊覽的最高境界,便要先注重自省自覺的功夫,先通過修養提昇自己的精神境界。」列子聽後,反思自己過往的外遊沒有所得,於是便不再強調外遊,而先做好內觀功夫。

道家重視內心體悟的功夫,心靈充實了,那麼看一枝葉芽、一粒幼砂,與看宏偉的山川都一樣滿足。外遊可以擴闊知識及眼界,而心遊則不限地點及景物,更重視心靈的滿足及快樂。《道德經》曰:「不行而知,不見而名。」除了要用眼睛去瞭解外在景物,更重要是以清靜平和的心境觀賞及感悟,那麼無論遠近,萬物皆可遊,皆可感到滿足快樂,這才是心遊的境界。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0 月 3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迷則愛緣生,悟則愛緣滅。大眾,須要時時醒悟,刻下承當。心上若有一毫所愛之事物,俱要即刻捨絕,不許復愛。《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王常月祖師說了這麼多「愛緣」的例子,其實是要告誡我們不要「迷」。在俗世中浮沉愈久,當大家都在爭權奪利,貪婪縱欲,便愈覺得是正常及應當如是,所以孽障不斷累積而不自覺。道門修行強調「損」及「捨」,就是要學懂拋下「愛緣」。唐代孫思邈真人在《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人非草木,有自然情感是正常的反應,但情志過度則影響健康。「愛」不用深、不用迷,要以珍惜、尊重為原則,如《常清靜經》所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心裡常靜,接觸任何事情都可自在自如,守住真性。無論在順境或逆境及任何時候都守住真性,才是真正的清靜。為甚麼修行人有這種能力呢?因為修行第一步是要有「覺」,即覺悟。凡事不能沉迷、陷溺,這需要有高度的覺悟能力,提醒自己要抽離及保持清靜。心上有一點迷失了、思邪了、走歪了,都能夠即時提醒自己捨離及禁絕,不許再錯下去,這就是真修行!外人不會知道,修行是自己的功夫,不用向外宣揚。

典故「孔子論弟子」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仲尼篇》。孔子有弟子三千,各有長處及優點,而典故中的孔子十分讚揚學生,甚至謙稱自己亦有不如。現將典故詳述如下:

子夏問孔子:「顏回為人怎樣?」孔子說:「顏回的仁愛超過了我。」子夏又問:「子貢為人怎樣?」答:「子貢的口才勝過我。」子夏接著又問:「子路為人怎樣?」孔子說:「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及的。」子夏再問:「子張為人怎樣?」答:「子張的莊重是我所不如的。」子夏有點納悶,站起來恭敬問道:「既然如此,他們為甚麼還拜你為師呢?」孔子說:「你坐下來,讓我告訴你。顏回重仁愛但不懂變通;子貢有辯才但不懂沉默;子路有勇氣但不懂退讓;子張雖然莊重但與人合不來。即使把他們的長處來交換我的長處,我也不會答應,始終人各有所長,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的原因!」

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故好學者必善於廣泛吸取別人之長處,彌補自己之不足。典故中孔子似是樣樣不如人,實則他已博學融通,寬大能容。如一輩子學習也不能「通」及「明」,這不是真正學有所成。故孔門弟子一生恭敬追隨老師,希望可以融通學問,了悟道理。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0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若念之所貪,意之所在,心之所想,神之所往,情之所戀,性之所喜,口之所欲,身之所樂,夢之所遊,悉係愛緣。若一存息,便遭牽惹,不能得清靜解脫之道,終為沉迷憂苦之徒。《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凡是一念貪求,希望擁有他、獨有他,然後念念不忘,心上經常泛起影像,神魂也跟隨著走,總是千方百計想得到他,這就是「愛緣」。當愛緣深重,便會不期然戀上,猶如一種食物,口欲萌生時,如吃不到便不自在。又或是一種身體享受,總是希望得到這種快感。又或夢境內遇見的,總希望再次夢見,凡此種種皆是「愛緣」的牽繫,只要我們一息尚存,這種妄念便種下心識,總是放不下、捨不開、忘不了。當一個人彌留之時,仍有很多事情放不開,又記掛著,這都是因為在世時有太多「愛緣」所致。到了這個時候才清靜自己,尋求解脫之路便十分困難。即使有人教導彌留者專心念經或聖號,如愛緣太深太重,也難完全擺脫種種枷鎖,最終只會將愛緣孽障等帶入地府或煉獄之中,或成鬼道,輪迴流轉之後又帶入下一世的心識,繼續經歷憂悲苦惱。

典故「西方之人有聖者」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仲尼篇》,內容是關於「商太宰見孔子」一事。商太宰是指宋國的太宰,宋人是商朝後代,古代商宋經常通用。現將典故詳述如下:

宋國太宰接見孔子,問:「你是聖人嗎?」孔子說:「我哪敢當聖人,我只是好學,而且專心去學會而已。」太宰問:「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聖人。」又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是聖人嗎?」孔子說:「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道德的人,我也不知道他們是否聖人。」又問:「三皇(伏羲、神農、女媧)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皇是善於順應時勢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聖人。」太宰大為驚駭:「那麼誰是聖人呢?」孔子臉色一變,說:「西方有一位聖人,他不用治理而國家不亂,不說話而使人信服,不施教化而政令自然實行,太偉大了!百姓不知怎樣稱讚他才好。我揣測他就是聖人!」太宰卻心想:「孔子在欺騙我啊!」

無論是聖人、真人等名字都是別人所尊稱,真正有道的人不會用這種名字來稱呼自己,始終認為自己仍有不足,所以能不斷改進。故事中孔子對於聖人的分類非常嚴格,歷史上的偉人總會有些不足,是否就是得道聖人,他也不敢下定論。能夠成為聖人必須真正為國為民,不為私心,無為而治。孔子寄望將來有一天會出現一位完美的聖人,這不是欺騙,而是鼓勵大家朝著目標努力修行。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