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1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悟者則心生光明,不為境轉,不為物動,不為事亂。久之則無端妙處,玄竅開通矣。《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修行人與大眾不同之處,是有一顆醒覺的心,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與念頭。正如前文提及「喜睡者即當坐,喜坐者即當行。」當中需要很強的覺醒及自主能力,能堅持以此法修行,方能悟出玄妙,不受妄欲及愛緣牽絆。久之,則能心生光明,能洞觀清澈,邪魔難擾。做到自心光明、戒行具足,定功堅固時,即使外境如何轉變,也難以打擾內心的清靜。如果因為環境的一點變動而心生波瀾,情緒失控,即定力仍有不足,仍受愛緣困身,未能完全清靜。我們辦事常陷入混亂,是因為平日沒有定功修行,也沒有一個清靜的空間,讓自己沉澱及反思。能夠給予自己空間,懂得清靜之法,即掌握了生活之道。修行需要不斷磨煉,在逆境中仍能清靜面對,保持身心之安穩,不受愛緣引錯了方向。若戒定具足,自然可以境隨心轉,環境如何變化也能不亂不錯,如此自有一番進境,玄竅開通就在此關鍵。

《沖虛經》的「堯禪讓天下」典故有何寓意?

堯禪讓天下於舜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一個比較流通的說法是:堯帝晚年時,因兒子沒有才德,決定將帝位傳給天下之大德者。當時四方族主一致推舉舜,他是著名的孝子,友愛兄弟,堯便找舜治理政事,發現他是賢明能幹之人,最終把帝位傳給舜。《沖虛經.仲尼篇》記載了其中一段小插曲。現將典故詳述如下:

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但不知道社會是否真的太平安定。他向身邊的近臣、官員、賢人查問,可是大家都不太清楚。於是他改換服裝到民間探視,走在大路上聽到一群小孩在唱童謠:「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靠的是統治者高尚的品德。我們都欠缺了知識及智慧,只知道順應天然自然的法則。)堯問他們:「是誰教你們唱的?」孩童說:「從一位大夫那裡聽來的。」再問大夫,大夫說:「這是一首古詩而已。」堯回到宮中,把舜召來,將天下禪讓給他,舜沒有推辭就接受了。

堯不放心天下是否大治,於是微服私訪民間。及後知道小孩子也能引用古詩盛讚太平盛世,於是便肯定自己已「功成」,隨即便計劃「身退」,讓有德者居之。這個典故一方面讚揚堯帝不戀棧權力,能捨位讓賢;一方面亦歌頌了道法自然的管治哲學,讓百姓自然生活,衣食豐足;而管治者亦需有良好德行,不言而教,大家生活和諧。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