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0 月 3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大眾,迷則愛緣生,悟則愛緣滅。大眾,須要時時醒悟,刻下承當。心上若有一毫所愛之事物,俱要即刻捨絕,不許復愛。《龍門心法.捨絕愛緣》

淺釋:

王常月祖師說了這麼多「愛緣」的例子,其實是要告誡我們不要「迷」。在俗世中浮沉愈久,當大家都在爭權奪利,貪婪縱欲,便愈覺得是正常及應當如是,所以孽障不斷累積而不自覺。道門修行強調「損」及「捨」,就是要學懂拋下「愛緣」。唐代孫思邈真人在《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人非草木,有自然情感是正常的反應,但情志過度則影響健康。「愛」不用深、不用迷,要以珍惜、尊重為原則,如《常清靜經》所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心裡常靜,接觸任何事情都可自在自如,守住真性。無論在順境或逆境及任何時候都守住真性,才是真正的清靜。為甚麼修行人有這種能力呢?因為修行第一步是要有「覺」,即覺悟。凡事不能沉迷、陷溺,這需要有高度的覺悟能力,提醒自己要抽離及保持清靜。心上有一點迷失了、思邪了、走歪了,都能夠即時提醒自己捨離及禁絕,不許再錯下去,這就是真修行!外人不會知道,修行是自己的功夫,不用向外宣揚。

典故「孔子論弟子」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仲尼篇》。孔子有弟子三千,各有長處及優點,而典故中的孔子十分讚揚學生,甚至謙稱自己亦有不如。現將典故詳述如下:

子夏問孔子:「顏回為人怎樣?」孔子說:「顏回的仁愛超過了我。」子夏又問:「子貢為人怎樣?」答:「子貢的口才勝過我。」子夏接著又問:「子路為人怎樣?」孔子說:「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及的。」子夏再問:「子張為人怎樣?」答:「子張的莊重是我所不如的。」子夏有點納悶,站起來恭敬問道:「既然如此,他們為甚麼還拜你為師呢?」孔子說:「你坐下來,讓我告訴你。顏回重仁愛但不懂變通;子貢有辯才但不懂沉默;子路有勇氣但不懂退讓;子張雖然莊重但與人合不來。即使把他們的長處來交換我的長處,我也不會答應,始終人各有所長,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的原因!」

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故好學者必善於廣泛吸取別人之長處,彌補自己之不足。典故中孔子似是樣樣不如人,實則他已博學融通,寬大能容。如一輩子學習也不能「通」及「明」,這不是真正學有所成。故孔門弟子一生恭敬追隨老師,希望可以融通學問,了悟道理。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