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4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你们这受过戒的,其中连戒的十条,还不记得什么十条事呢。有名无实,何必乃尔!《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编订的《初真戒律》包括: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炁(欲念过多,会败坏真性,秽气侵扰先天灵炁)、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龙门心法》指的「有名无实」,便是劝勉守戒弟子要如实做好戒律内容,而不是徒有「戒子」的虚名。在家居士即使不能全守十戒,也必须在俗世中好好管束自己,不要轻易犯禁。不只是受戒,无论是皈依、修行,也要仔细咀嚼当中意义;尤其称呼自己为「弟子」,更要敦品励学,不辱祖师和师父之名。「何必乃尔」即是贪图修行之名而无真功真行者,又何必皈依、受戒呢?

典故「赵襄子闻胜而忧」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赵襄子是春秋末年晋国权臣,他为家臣新穉穆子在一天内攻陷两座城池而感到忧愁。现简述典故如下:

赵襄子派新穉穆子攻打翟国,很快传来捷报,占领了左人中人二邑。赵襄子知悉后面露愁容。臣僚问:「一天攻陷两座城池,这应是人所喜悦的事;君反而忧虑,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江河有大潮,涨起水来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会连续不断,太阳在天顶也不过片刻。现在赵氏没有累积德行,却剎那间攻下两城,我担心快有祸患!」孔子知道后说:「赵氏能预见忧患,这是昌盛的征兆!能够远忧的会昌盛,只知喜悦的会灭亡。要打胜仗不难,保持胜利才最难。贤主能以这种态度保持胜利,所以幸福能传到后世。齐、楚、吴、越都曾打胜仗,最后却自取灭亡,这是不懂得保持胜利的缘故。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汉代刘向在《说苑》有句话:「福不重至,祸必重来。」好事不会接连而来,坏事说不定接踵而至。尤其是学道的都知道,福、德是相连,互为因果的;若自己德行不足,却接二连三有「福」缘出现,这是大祸临头的先兆,修行人必先深切反省,严加检讨有否做了错事。列子在典故中提醒大家,在有利的条件下亦必须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保持胜利。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26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戒行精严四字,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离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特别解释了「戒」、「行」、「精」、「严」和「持戒」、「守戒」的意义。「降心顺道」是戒,「降」要读「降伏」的「降」,即《吕祖百字碑》第二句「降心为不为」。要努力降伏我们的心猿、意马,不起贪嗔,顺着大道而回复本性的自然,这是「戒」的作用。「行」即「忍耐行持」,修行要讲真行,要有真功夫,即需忍辱、耐性、力行、坚持,以应对种种魔考和诱惑。「精」即「一丝不离」,也就是专精不二,只是好好想着如何将戒行做得更好、更严谨,不会有一刻放松。「严」是「一毫不犯」,丝毫不敢冒犯任何戒条,不敢做任何恶行。一生护持信念,戒恶向善,不变初衷,这叫「持戒」。当遇到考验、厄难等困境仍然不愿降下底线,这种坚守叫「守戒」,真修行就是如此。

典故「郄雍视盗」有何寓意?(郄,粤音隙。)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郄雍」是春秋时代的人;「视盗」即能辨认盗贼的相貌。现简述典故如下:

晋国苦于盗贼太多。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看出盗贼的相貌,从人的眉目之间辨别实情。晋侯派他在国内查找,结果捉拿了千百个盗贼,没有遗漏。晋侯很高兴,告诉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而全国的盗贼都没有了,我又何必聘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只凭观察来捉盗贼,盗贼不但除不尽,而且郄雍容易招惹杀身之祸。」不久众盗贼便商量说:「令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这个郄雍!」于是共同把他暗杀了。晋侯闻悉后大惊,立刻召见文子,说:「果然如你所言,郄雍死了,以后如何收拾盗贼呢?」文子说:「周地有谚语『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要杜绝盗贼,宜选拔贤才,让贤才教化百姓,使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盗贼呢?」于是晋侯任用随会主持政事,结果国内的盗贼都跑到秦国去了。

这个典故有两个重要讯息,一是揭露别人的阴暗面容易招致祸害;即使行正义之事,也须注重安全,锋芒太露并非好事。二是问题要从根源解决,单凭一人之力来捉盗贼,尽管再有才能,盗贼也除之不尽。治理一国之政,除了用法律来惩戒,也须依靠教化的力量,培养道德善行,使人人改过向善,远离罪愆。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19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莫道阴司冥而不见,生生死死,只在尔心;莫道戒神幽而不显,出出入入,只在尔念。《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阴司,即阴间的官府,虽在阴间,却绝不是「冥而不见」。只要世间众生一个恶行、一句恶言,甚至一个恶念,阴间官府都有能力查考亡魂在生时的所有记录,如同今日世界的计算机搜索一样,一览无遗。我们种下的恶业,都会在自心印记,生死轮回便据此为证,经地府判定再转生他方。冥,是阴暗之意。为甚么阴间幽暗不明?盖轻清为上,重浊为下,阴间的众生都是恶业未除,气多秽浊,性灵暗昧,故所处之空间亦是阴暗不明;这都是业力所化现之境,没有人逼迫众生,都是自己招引罪业而来的。如果福德圆满,或性灵清净,或已证纯阳之体,身后将会直登仙府,不落阴境。如有道门弟子守戒,自有戒神监督,虽然自己看不到,但在我们动念之间,神明是可以在空间出入自如,看得一清二楚的。因此,所有道门信众,切勿心存侥幸。

典故「道见桑妇」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桑妇」即采桑的妇女,「道见桑妇」借路上遇见采桑妇女的故事,指出不可只着眼当前而忘记背后危险。现简述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晋文公外出会诸侯,转而要讨伐卫国。公子锄突然仰天大笑,文公问他笑甚么。公子锄说:「笑我的邻居,有一天邻居送妻子回娘家,路上见到一个采桑妇女,便高兴地和她攀谈起来。不过,当他回头一看,就发现一个男人正在和妻子搭讪。我笑的就是这件事。」晋文公明白了他的话,决定停止伐卫,并率领军队回国。还未到达国都,已经有人在偷袭晋国北部的边区了。

在妻子面前随意跟其他女士搭讪,寓意了晋文公贸然伐卫之事的荒谬。很多人都因为贪嗔,一时冲动,铸成大错。公子锄用婉转的方法,希望晋文公能反思。正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目光短浅而行事轻率,则后患无穷。事实上,晋文公正准备讨伐时,别国亦会乘机侵入晋国的国土。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12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一放即失,心中之戒,一放即破。世间王法律例,犯则招刑;天上道法,女青之律,犯则受报。《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无论是出家人,抑或在家居士持戒,关键在于真心持守,用心守护。王常月祖师以「持物」来比喻,犹如手捧一物,不可丢失;破戒就是将手中之物丢失,丢了就是失去。再举例来说,当你决定有些事要戒绝,如不喝冷饮,或吃甜食,心里是有了这个打算,但是否坚持到底又是另一回事。遇上炎热天气,身在户外而又全身汗水时,眼前有冰冻冷饮和雪糕,你能否坚拒不碰?只要有点心动,其实已难以招架,于是便「一放即破」。再举例说,进行法会前守斋戒,这是坛规;虽然坛规不是法律,犯了不需判刑,但坛规、戒律是对上天的承诺,随便犯禁便要接受因果的报应。若真的接触了污秽,便不可入坛诵经。上天是无所不知,绝不能隐瞒的。

典故「得时者昌」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原句「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抓住时机便容易成功,错过时机则走向失败。「得时」是办事成功的关键。现简述典故如下:

鲁国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儒学,在齐国得到重用,并担任公子的老师;一个好兵法,在楚国担任军队的长官。施氏因此富有起来,而且名声四起。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同样学儒学和兵法,但一直贫困窘迫。孟氏向施氏请教求官之法,施氏两子便将自己经验告知。后来,孟氏学儒的儿子去了秦国,秦王怒道:「如今诸侯以武力争天下,当务之急是预备兵马粮草,用仁义道德来治国只会自取灭亡。」于是对他处以宫刑。孟氏学习兵法的儿子则向卫侯献策,卫侯说:「我们是弱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小心事奉大国,安抚小国,才是保全之法。大力发展军事只会加快灭亡。你是人才,若被他国重用,一定成为我国的祸患。」于是命人砍了他的双脚。回家后,孟氏父子找施氏算账。施氏说:「凡是顺应时机可得昌盛,违逆时势就会败亡。你的学问与我相同,遭遇却不同,这是错失时宜之故,而不是学问不对。天下没有绝对的事,以前行得通的,可能今日已不行。现在抛弃的,可能将来有大用。能把握时机,不拘于旧,才是智慧的表现。」

每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各不同,面对的环境、时势、机运也不同,没有一个绝对成功的固定方式。不论做人做事,不能完全萧规曹随,这是盲目跟从不懂变通,很容易便会碰壁。真正的智者能吸收别人的经验和前人的智慧,因应时代、地点、状况的变化而调适,而不是依样画葫芦,一味模仿。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5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有善不以有功,有过实时忏悔。依戒经细细参求,访明师勤勤学问。敬师如父母,敬友如兄弟,乐法如妻,爱经如宝。《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劝诫弟子,皈依入道后,需要认真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内心,行持正道。行善时不需刻意求功,因为「有功」才去行善,这并非真心为善。犯了过错,需立即醒觉过来,当下忏悔认错。入教弟子更需仔细参详全真教规、戒律,思考规条背后意思;如能拜访名师,云游参学,并能深入经藏,勤修学问,智能必有增长。我们敬奉师父、老师,需要真诚善待如自己父母;敬重同门友人,需要如兄弟般和洽相处,不可争执。弟子重视道门心法,需要珍重如爱惜家中妻子;对于道门经籍,更需视为宝藏,发心探究,不可轻视天尊、祖师的训诲和开示。

典故「列子不受粟」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粟,本指谷实,亦借指粮食和俸禄。战国初年郑国繻公的相国子阳要赠送粮食给列子,但列子不接受。现简述典故如下:

列子穷困,饿得面有饥色。有食客向郑相子阳进言:「列子是有道之士,却在你的国家穷困潦倒,大家会说你不重视人才。」子阳立即命令官吏送上粮食。列子见了使者,再三婉拒。妻子知道后十分生气,捶着胸口埋怨:「我听说有道之士的妻儿,都能生活安乐。现在我们一家却饿得面黄肌瘦,相国派人送来粮食,你竟然不接受,我们是命中注定要挨饿吗?」列子笑道:「相国并非真的了解我的才德,只是听信别人的话才送来粮食。日后他也可听信谗言而加害于我,因此我不能接受。这种人还是少接触为宜。」后来,郑国百姓果然发难,杀死子阳。

《淮南子.泛论训》载:「郑子阳刚毅而好罚,其于罚也,执而无赦。」子阳在郑国不得民心,性格凶暴,最后百姓忍受不了严酷执政,将他杀死。如果列子贪图子阳赠送的粮食,便是受了子阳的恩惠,两人建立了「关系」,祸患来临时亦可能受到牵累。列子不欲与其结交,是要避免祸患。有智慧的人能够见微知着,从一件小事可推想事情的结果。我们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如果施赠者之品德不好,那更要小心。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29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受了戒的人,全要把自己心上所行,日里所说,日夜存思,善即行,恶即止,不许自己曲全,不许自己饶恕,不许自己欺瞒,不许自己遮蔽。《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表示,受了戒的弟子,必须把自己所作所为、日常所说的话、早晚所思所想都清洗干净。如果是正道、善德的事,身、心、意都要依循奉行;如果觉醒到是恶因,便应立即停止,谨慎自己的行为、说话、心念。即使在俗世的大染缸中,面对邪恶也绝不可曲意迁就、随波逐流;面对自己做了的坏事,绝不可轻易饶恕,更不可暗室自欺,或以借口为自己掩饰。其实,无论皈依弟子,或发愿修行的人,都要每天清净自己的身心。清净之法,在于觉醒,知道自己所思、所言、所行是否正确。若是恶业的种子,便要远离,不可视而不见,察而不悔,知而不改。就算在别人面前隐瞒了,也瞒不了天地,将来在孽镜台前,自然一清二楚。

典故「知贤而不在自贤」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知贤」是识别人才,「自贤」是自以为贤能。列子提出「知贤而不在自贤」,强调识别和任用人才对治理国家非常重要,绝不能自以为是。现简述典故如下:

列子说:「气色盛美的人容易骄傲,力量强大的人容易逞强;凡是刚愎自用的人,难以跟他们谈论道的真谛。对着这些人论道,就已经有偏失了,何况要他们去行道呢?因此,好胜自大的人,别人是不会告诉他正道的。没有人劝告他,也没有人能指出他的过错,他便孤立无助了。真正贤明的领袖善用人才,即使年老了,但力量不会衰减;智力衰退了,但做事不会混乱。治国最大的难处,在于识别和任用贤人,而不在于自恃贤能。」

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团队,千万不可自尊自大、自我膨胀,不要以为一个人可以控制一切;一个人能力再高也是有限的,知人善任,使人人发挥所长,集众人力量共同辅助,才是成功的关键。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22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众戒子,你们责人之过,偏生明白细微,到了自己有过,全然不知。就做了无边大罪,自己还要遮蔽,叫做欺心。《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承接上文提及的公案故事,王常月祖师指出:「你们这些受戒弟子,在世时只懂得责备别人的过失,而且小心眼,可以仔细无遗的罗列别人种种罪状。自己同样犯了过错,却未醒觉自己做错。当真的做了极大的罪业,自己也知道了,这时候却遮遮掩掩,岂不是欺骗自己内心吗?」我们总看到别人的错处,愈细微的都看到;自己做错了却不易反省忏悔,更会刻意隐藏,不欲人知。而对于人家的短处,总是与人「开心分享」,其实同样都是恶业。《道德经》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善之处,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犯错,有则及时修正并真诚忏悔。宣扬人家的丑事恶行也是恶,不懂反省也是恶,不肯认错还多方逃避也是恶,更何况是道门弟子呢?

典故「列子学射」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列子透过与关尹子的对答,由射箭的学问引申到修身治国的关键。现简述典故如下:

列子学习射箭,能够中靶后,便向关尹子请教下一步。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列子答:「不知道。」关尹子说:「这样还不行!」于是列子回去继续苦练。三年后,列子再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现在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这就可以了!好好记住这个道理,不要遗忘了。不仅射箭如此,修身和治国也一样道理。所以圣人不局限于表面上的成败存亡,而考虑所以会如此的原因。」

学习最重要是了解整个过程,掌握技巧和规律,通达道理。刚开始学习时,一定有得失成败,但最重要是保持精进,每次总结经验,了解问题的症结,不断改善。修行也一样,有些人刚开始时看不到得着和明显改善便立即放弃,不知道从经历之中体悟大道,从过程中学习才最重要。若只执着眼前得失,其他事却完全忽略,这是完全没有进益的。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8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每月申报各司,都要先从本司过,方到各衙门去。你们受戒者,除德行高明,道心精妙,不到阴司外,如你们这班不守戒的人,毕竟先到本司,考察除名,方才定限内勾取身死。若不从司中过去,各衙门不签押拏人。」《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上回提到凡是在世发心修道、真诚皈依或受戒的弟子,其所作善行和恶行都会在「考对司」作记录,然后在各衙门备案或作出适当行动,大概每月更新一次。如善行具足,或守戒精严,或阴德累积,或修行圆满,死后不会先去地府,而是直上天界。大众亦如是,凡在世有大功德,或是忠孝之士,或个人修为近乎大道,少私寡欲,不嗔而谦虚,亦不用先到地府报到或受审,而是自有光明大道。若然道门弟子皈依后,继续放纵情欲,不守戒律,不遵坛训,不自我反省;「考对司」将考察其人恶业之轻重,而除去其道籍之名,并考虑提前勾魂取命。若然「考对司」不作出命令,各衙门将不会随便安排使者到凡间押解罪魂。

典故「严恢问道」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列子透过与严恢的对答,反映当时有人以为求道就是祈求富贵荣华的错误观念。现简述典故如下:

严恢说:「我们学道的目的在于富贵丰足,现在得到珠宝也能富足,又何必学道呢?」列子说:「夏桀和商纣也是只重利益及享受,轻视大道,结果身死国亡。幸好我没教你甚么,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求食物,不过是鸡狗而已。如果只是争食好斗,弱肉强食,那就是禽兽了。若是成为鸡狗禽兽,而要别人尊重自己,这是不可能的。当别人都鄙视你,祸患和屈辱便要来临了。」

求道在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和灵性修养,减少依赖物欲,并重视道义情操,追求正道,最终证得大智慧。如果求道的初心已有偏差,只为追求名利财富、权势地位、物欲享受,甚至放弃道义,这种心态完全是背道徇私,最终只会招致败亡。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3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某日发心,某日受戒,某日行持有功,某日行持有过,某日某人犯戒,某人背师悖道,某人毁律败教,某人卖衣,某人卖钵,某人谤诽律师,某人打算施主,某人奸贪,某人淫污,细细注说……。」《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上回提到的公案故事,一名鬼卒向亡魂讲解「考对司」的职司。凡人在世发心修道、真诚皈依或受戒,或暗地里做了善行,土地神及灶神便将其名字记录在册。另一方面,如果是暗地里显现贪嗔,或破戒,或做了亏心恶行,或违背师尊的教导而做了离经叛道的事,或自毁坛规而做了败德败教之事,或卖掉自己的道衣及戒衣,或没有珍惜法钵器物,或诽谤传戒的「律师」,或因贪念而打量施主的钱财,或有奸险之心及贪婪无度,或暗行淫邪之事……我们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以为天地间无人知晓,其实种种恶业已自动记录在名册之上,储备我们一生的数据,没有遗漏。地府的孽镜台,届时就如计算机屏幕一样,自动投映我们生前大大小小的善行恶行,想隐瞒也隐瞒不了,阎王将逐一审问,无所遁形。

典故「观往知来」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原文是「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说明圣人能先知先觉的道理。现简述典故如下:

关尹子对列子说:「声音美,回音也美。声音差,回音也差。身体长,影子也长。身体短,影子也短。名声就如同回音,行动就如同影子。所以说,小心说话,避免有回音反弹;小心行动,否则恶报如影子跟随。圣人看见你的付出便能预知你的收获,观察你的过去便能预知你的未来,这就是圣人能先知先觉的道理。法度在于己身,稽考在于别人。正如别人喜爱我,我必喜爱人;别人厌恶我,我必厌恶人。汤武关爱天下,所以称王;桀纣厌恶天下,所以灭亡。这就是天下人明察的结果。如果明知这个道理而不做好自己,就犹如外出不经大门,走路不行大道一样,这种走偏门、走小路的行径对自己是没有益处的。」

《道德经》提出「行不言之教」,正指出我们的一言一行,旁人都一清二楚,无论如何掩饰,也逃不过大家双眼。另外,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只要真心待人,别人也将真诚回应,如同回音和影子一样,好音必回传好音,行善必得好报,行恶也将招致恶果。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6 月 24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只见门上有个匾额,写着「考对司」三个大字,遂问鬼卒道:「如何唤作考对司?」鬼卒说:「这是天曹新立的法司,有两座,专管僧道戒律之事。凡有一人在阳间发心受戒者,土地灶神,就把名字上了册……。」《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上回提及的公案故事,一名不尊重戒律的弟子死后被鬼卒押解至地狱。其亡魂随后被押到一衙门,门前的匾额写上「考对司」。亡魂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犹如世间人积累无数恶业,到死后仍未知自己将会受到审判。鬼卒解释,这是天上官署(天曹)最近新成立的司法机关,共有两座建筑物,专管僧侣、道士在戒律操守问题的审议。若世间有一人发心守持戒律,或遵守玄坛训诫,福德正神(土地)、司命真君(灶神)便会将这人的名字写上记录册上。大家不要以为发心行道便会自动登上仙册,死后一定升天。能否升天得道,还要看众生的修为;凡是有善功的会记录在「青簿」,作恶的则记在「黑簿」。我们每天起心动念之间,所有善恶的念头和行为,都会自动记录。时辰一到,便是总结的时候,一切恩怨业债将难以逃避。

典故「持后而处先」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说符」即是行为与大道相符,柔善谦退。「持」是保持、把握的意思,「持后」就是把握事物背后的因果定律,「处先」是提前做好正确应对的准备。现简述典故如下:

壶丘子向学生列子说:「你必先懂得持后的道理,才可以谈论如何立身处世。」列子请教何谓持后,壶丘子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随即转头看自己的影子,身体弯曲时影子也弯了,身体正直时影子也挺直了。任何事物都有因果,身体活动是因,影子是弯还是直是果,这是客观的定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若果理解这个道理,在做事时就会考虑到后果而事先作出正确的决定。

「持后而处先」的哲理与《道德经》「后其身而身先」也有关连。做事时预先想到后果,习惯未雨绸缪,每事做好准备,才能稳妥行事,少犯错误。懂得谦让,将自己放在最后,看的是长远的后果;成功后亦要将成果与大家分享。如果凡事只想着自己,必然失败。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