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30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朝廷明圣,郡国贤良。刀兵偃息,水火无虞。万姓兴玄,千邦乐道。等与群生,同归清静。伏惟圣慈,曲垂济度。《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当真诚忏悔后,最后便是祝祷,祈愿政治清明,举国贤良辅助,天下和平而没有战乱,身在凡尘而无须烦恼。更祝愿大道阐扬,百姓皆虔修正道,千邦万国皆欣逢玄风之流布。我等与众生,亦希望同修清静,终归和谐无争。弟子俯首上奏,祈愿上天垂慈,普度一切有情,让正道留传万代。此段内容如同回向文的「我等与众生,皆成无上道。」将忏悔功德普及众生,利乐有情,愿众生同证无上清静大道。

典故「颜回坐忘」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大宗师》,「坐」是静止动作,「忘」是抛开念头,以去除嗔心贪欲,及一切智巧虚伪。「坐忘」犹如今日俗称的打坐,是通过端坐静定及调和呼吸以收摄心神的修行方法。现简述典故如下:

某天颜回告诉孔子:「我进步了!」孔子问:「怎样进步呢?」颜回答:「我遗忘仁义!」孔子说:「不错,但还未足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去见孔子,说:「我已遗忘了礼乐!」孔子说:「不错,但还未足够。」又过几天,颜回再去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现在已坐忘!」孔子神色突变,问道:「甚么是坐忘呢?」颜回答:「忘却自身的肢体,不用耳目的聪明。再忘去形体,不要任何巧智,与自然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了。」孔子说:「与大道融通就避免主观的好恶,随自然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成为贤人了!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面学习。」

坐忘目的不是养生,而是提升精神的境界。开始时是「忘礼乐」及「忘仁义」,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礼乐及仁义,而是要学懂「忘」,即实践礼乐及仁义需要在生活中自然展现。再进一步的境界是「堕肢体」,即摆脱物质上的欲望和贪求,而「黜聪明」是要放下内心的执着和傲慢,从而静心专一的反观内省,最终要破除身心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自然融为一体。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23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但愿忏悔之后,罪灭福生,修省将来,灾消难释。保佑弟子众等,早出迷途,速超苦海,爱缘尽断,冤累全空,劫运普销,玄风大阐,道德行而人民安乐,太平见而年岁丰登。《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道教修行不在「祈求」,而是求「舍去」,以达「损而后益」,即《道德经》之「既以与人己愈多」。若要求更多福缘,必须自求多福,舍去恶行,先清除宿业,时刻忏悔往昔所造恶业。当罪业减少,福缘才会来临。道门弟子的修行功课,一方面勤加忏悔,一方面须省察每天所造,将来才不至祸生,这才是真正的消灾解难。如果在道坛前忏悔及跪拜,应祈愿早出迷途,不再走入轮回继续流转生死,速离苦海,尽断一切爱欲牵缠的孽缘,清空历世的冤家债主,消除所有历世的灾劫;并须发愿阐扬玄风,推广道德正理,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出现太平盛世,每年都是物阜民丰,百姓生活饱足,这便是修道者乐见之愿,而不是只求一己之私欲。

典故「相濡以沫」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大宗师》,或作「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今日多比喻共患难的人能够相互扶持,或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但这些比喻都不是《南华经》的原意。现简述典故如下:

泉水干涸了,泉内的鱼儿都困在地面上,垂死挣扎,它们互相用哈气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一点点吐沫互相沾湿,使对方苟延残喘,尽可能延长生命。在生存出现危机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拯救对方,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正常,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回到属于自己的江湖,大家优游自在,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道德经》曰:「太上,下知有之。」百姓只知晓君王的存在,而不感到任何压力,上下相忘于浑厚的淳风中,自然和谐。「相濡以沫」的典故,也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状态,大家都可以自由自在各行其道,各适其适。当大家都需要用「仁义」来拯救世界时,这个世代其实已出现问题。道家追求的和谐世界,正是一种自然而然,没有世俗是非,身心都获得自由的世代。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16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从此尽除诸恶,永为良善之人;自今愤发诸善心,常守初真之戒。倘再犯前科之律,生遭天谴,而死堕阴司;若重违向日之慈,阳受极刑,而阴归无间。《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忏悔自己的恶业,不只是今日做的事,也不只是今生所做的,而是往昔所种下的恶业。我们知道自己今生犯了甚么恶行,那只是少数目而已;不记得或忘记了,又或宿世积累的,犹如汪洋大海之量,所以发愿断恶及受戒,就是从此立誓永远做一个良善的人,不再沉沦。既然有大因缘皈依玄门正道及受戒,便须发愤修行,培养善心,并坚守初真十戒。倘若重犯已犯之戒律,便先问一问自己当日为何发心在神前立誓受戒,犯了又犯岂不是欺骗神明,视誓言为儿戏?这样必遭上天惩罚,死后必堕阴间受责。如果违背往日承诺的慈爱善良,甚至作恶行凶,在阳间必受重刑惩罚,在阴间也是难有出期。一切诸恶之源头,都是贪、嗔、痴所致;要断除一切恶缘,便应今日开始尽皆忏悔。

典故「颜回心斋」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人间世》,记载了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对话,颜回欲游说卫国国君,孔子认为他此行肯定凶多吉少。于是,颜回阐述了自己的决心及理由,孔子则分析其必败之理和可行之法,现简述师生对话如下:

卫国国君专横独断,颜回准备去游说,于是辞别孔子。孔子指出卫君骄矜暴戾,必难以感化,劝颜回先进行斋戒。颜回说:「我家贫困,已数月没有吃荤喝酒。这样算是斋戒了吗?」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斋戒,并非心斋。」颜回问甚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心意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之后不需用心去领悟而用气去感应!若只是聆听则容易人云亦云,只按自心去观察事理则容易有偏见。只有气这种东西,虚空而能包容万物。先虚心求道,去除主观执见,人心才能与大道相通相容。当达到空明的心境便叫做心斋。」

「心斋」使心中没有彼、此、物、我之分,也就没有私心和私欲,没有担心和畏惧,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妄加干预,孔子认为只有这种修为才可前去劝说卫君;亦即颜回必须放弃自己主观意愿,并要消除成功的欲望。「心斋」是一种心灵修养,涤除自身的私心欲望,使自己在险恶的环境中不陷溺于名利带来的祸害。当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与人不争,才可在济世行道之中避免自己身陷险境。

更多文章: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9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或眼前美色而心动淫根,或耳听圣言而腹中疑谤。或破戒而毁衣毁钵,早翻身而续叩师慈;或犯戒而误作误为,速设斋而哀求天赦。《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王常月祖师继续指出我们应忏悔的内容,尤其是眼睛接触外缘产生的贪欲,及沉迷于五光十色的刺激,故《道德经》曰:「五色令人目盲。」过分接收官能刺激只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扰乱内心。如果不懂控制内心,便很容易对美色动心;若欠缺正念正定,或没有戒律规范,便会把持不定,恶欲萌生。除了眼睛追看美色,耳朵亦只喜欢美言,《道德经》早已告诉我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话是十分难听的,道门弟子应明白圣人说话平实无华,如果不喜听圣人说话而且疑心及诽谤,甚至行为与圣人、祖师的教导背道而驰,或破戒而影响教门声誉,毁坏祖传「衣钵」,须立即叩罪忏悔及改过自新,并希望祖师慈悲及体谅。若有犯戒行为或做出恶行,亦须立即斋洁身心,向上天忏悔恳求赦罪。如果种下恶行而完全没有觉醒或忏悔,便要问自己为何要皈依及受戒?觉醒,就是常人与弟子的分别所在,如果丧失了觉醒能力,那便只会继续沉沦下去。

典故「秦失三号」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养生主》,表达庄子对生和死的态度。内容讲述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及忧伤,便会对亲朋的离世、自己如何面对死亡产生烦恼及痛苦,这亦会影响养生及健康,故庄子将这典故归入「养生主」一章。现简述内容如下:

老聃羽化后,朋友秦失前去吊唁,哭了几声便离开。老聃的弟子说:「你不是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啊!」弟子问:「就这样吊唁他,可以吗?」秦失说:「可以。老聃本来是我的好友,现在死了就是这样吧。刚才我进去吊祭,老年人哭得像失去孩子一样,少年人哭得像失去母亲一样。老少哭得这样悲伤,情绪上过度溢泄,忘掉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长短,古人称此为‘遁天之刑’,即逃避自然而带来烦恼苦果。你的老师是应运而降生于世,是应时而生;又应时而离世,是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心。古人认为,这便自然解脱了生死哀乐及加诸于人心的羁绊。」

老聃之死只是形体之死,不是精神的亡。秦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为之过分悲伤。此外,人的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形体变化,也是无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既然事实无法改变,不如「安时而处顺」,无需过于悲伤,让心境安宁面对。养生之道,就是不伤害生命,也不畏惧死亡,视死生如一,以自然平静之心面对!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 月 2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以贤良为匪恶,颠倒难明;以君子为小人,是非莫辨。或募缘而错人因果,钱粮尽入私囊;或诵经字名差讹,意念全然不在。《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我们每天忏悔反省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忠言逆耳」。一些贤良之士真切关心我们,劝告我们行正道,我们却怀疑对方用心,只留意对方缺失,看人家以为是有意抢劫财物的恶人,颠倒善恶。又有些人能正直地在我们面前指出错处,我们应该谦虚领教,要防范的是在背后说我们错处及中伤之人,千万不要将君子及小人混淆,不辨是非。

或当募捐善款时,需用得其所,如坛务及慈善事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乱用善款,更不要有一分钱财花费在吃喝玩乐,这不只令自己身陷地狱,更坏人因果,将捐献者之善心化为自己之贪欲。平日诵经,应专心读诵,避免读错,更不应在诵经时心不在焉,连自己在念甚么都不知道。在坛前诵经忏悔,就是要一字一字在祖师前诚心上禀。如果我们平日有犯以上恶业,请一一忏悔,并且提醒自己不可再犯。

典故「庄子三剑」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说剑》,旨在劝说领导者要放弃小道小术,而应心系天下百姓,做该做的事。现简述内容如下:

赵文王喜好剑术,门下剑士三千多人,日夜比武,死伤无数。如是三年,荒废政事,邻国诸侯都在谋算攻赵。太子悝很担心,请求庄子说服赵文王停止比试剑术。三天后,庄子穿着剑士服装见赵文王,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又请赵文王给与机会试剑。于是赵文王选出五、六位剑术高手与庄子比试。他问庄子惯用甚么剑,庄子回答:「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天子之剑是用诸国领土铸成,诸侯之剑是国家豪杰和贤良铸成,庶人之剑则是满头乱发、举止粗鲁,一出手就是互相刺杀,跟斗鸡没有分别,对于国事毫无用处。现在大王却喜爱庶人之剑,我很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沉思良久,三月未出宫门接见剑士,自此一心治理国家。

天子剑是比喻统一天下,诸侯剑喻称霸四方,庶人剑喻胸无大志、沉溺玩乐。每个人位置不同,职责和使命都不同,在甚么位置,就该想甚么格局的事;否则没有尽职尽责,这便是个人之失。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26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心无智慧,不能下问于明师;性发无明,不能忍辱于同类。襟怀窄狭不能容,情识偏邪不能正。不明正觉,以幻为真;不察因由,认贼为子。《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王常月祖师训示大众,应忏悔自己心无智慧,却不肯虚心向明师求道;亦需忏悔自性受「无明」影响,嗔火掩盖理智,未能忍辱调性,终铸错失。求道第一件事是需要谦逊退让和虚心学习,我们都是带着宿世业力来到今生,加上今生日渐积累的业障,智慧受到蒙蔽,与道愈来愈远。如果我们求道而又没一点谦逊,且傲慢自负,一方面很难醒觉自己仍沉溺于尘网,一方面亦难以精进自励。只有虚心求道,先放下自我执着,想像由一张白纸重新学起,遇有不明白便要请教明师。另一方面,「无明」就是无知,让我们产生种种分别、计较、不安的烦恼;当自性受「无明」掩盖,胸襟愈是狭隘难容,心识也走向邪道。为甚么我们受「无明」愚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正道,也没有觉醒能力,并将虚幻世情视为真实恒久,未能醒察一切贪嗔爱欲之因由,误将名利为人生追求目标,所以第一步已错了。

典故「杨朱学道」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寓言》,借老子向杨朱教诲一事,指出求道需要虚心谦下,不可盛气凌人,内容如下:

老子西游到秦国,杨朱知道后便前往求道。杨朱见到老子后大声地说:「先生!请你和我一同前往旅馆,来教我甚么是道,好么?」老子听到叹气:「刚开始时以为你可以教诲,现在看来不行了!」杨朱没有回答,但已立即反省。来到旅馆,他恭敬向老子跪下,虚心向老子问道:「未知可否请教我有甚么过失?」老子说:「你的傲慢嚣张,谁愿意与你相处?世上最纯洁的人也会觉得自己身上仍有污点,品德再高尚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仍有不足,何况是你呢!」杨朱很惭愧说:「敬领教诲!」当杨朱初来旅馆时,伙计亲迎他,男主人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奉上毛巾、梳子,旅客纷纷让出座位,正在烤火取暖的人都让出位置。不过,当杨朱要离开旅馆时,态度大为改变,大家都和他亲热起来,甚至和他争座位坐了。

修道的人首先要去掉的,是傲慢自我的心态。心不谦虚,便不能容道。当我们摆出专横霸气的姿态,表面上人人都畏惧避让,实则无形中孤立自己,从此没人愿意劝谏及讲真心话,这是很危险的。另外,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和光随俗,敛藏平静,大家都把自己看成是普通人时,便可成为《道德经》的「圣人被褐而怀玉」。虽然内怀美玉,外表却只是穿着粗布麻衣而已。

更多文章: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19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忏悔文:弟子众等,自从受戒,以至如今,徒耽受戒虚名,未进行持之实事。衣冠滥冒,规钵空传。既不能精进于初真,又复堕愆尤于中极。《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王常月祖师为受「三坛大戒」弟子撰写了一篇「忏悔文」,希望受戒弟子每天诵读,诚心忏悔,在家居士亦宜仔细参考文词,反思忏罪。祖师在忏悔文开始指出一连串罪状恶行,希望我们好好反思。首先,我们皈依道门后是否徒有虚名,只是「皈依」而没有修行?如果自身没有任何修行,却妄求皈依后得到上天护佑,这是错误的认知。「实事」即确实的修行内容,包括每日的善功善行、诵经忏悔、持戒忍辱、静思炼养等,如果一件事也没做好,而身穿道服自称弟子,这就是「衣冠滥冒」!更不用说传承道学及心法,「规钵空传」即枉传衣钵,愧对祖师。受了三坛大戒的弟子更应精进修行,每日反思自己有没有尽力做好,如果没有确实依据初真戒条文实践,又犯了中极戒之戒条,犯下种种过失,那便要认真忏悔,否则将来魂系阴司,永无出期便后悔莫及。

典故「庄周贷粟」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南华经.外物》,叙述庄子因家贫借粮一事,遭官员玩弄,因而以「引西江水」之比喻讽刺,内容如下:

庄子家境穷困,某天前往监河侯那里借粮食。监河侯回答说:「没问题!等我稍后收到封邑的租赋,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一听,沉着脸说:「昨天来的时候,途中听见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见到车轮辗过的低洼之处,正好有一条鲫鱼被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鲫鱼啊!你在这里做甚么?’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小臣。你可以给我一点水救命吗?’我说:‘好啊!我将前往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一定设法引入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归大海,可以吗?’那条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一旦失去了赖以维生的水,就无法生存了。其实你只要给我一点水,我就能活命。可是现在你竟然说这种话,那还不如早点到鱼市场上找我吧!’」

言谈要适切,行事要合宜。只会夸夸其谈而毫不作为,亦是一无是处。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出空头支票。同样,修行也不能说空话,不要说等将来事业有成、退休有空后才修行,时间是不等待我们的,这些想法犹如典故中的「引西江水」不切实际,不如现在开始一步一步修善积福更好。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12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我今慈念大众,作一忏悔文,早晚长跪圣前,哀求赦宥,众等听受。《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道教的忏悔方法,主要是每天念诵忏文,反思己过。一般经忏的内容很长,只是念诵也要半小时至一小时多,王常月祖师怀着大慈悲心,亲自撰写了一篇简短的忏悔文,让受戒弟子于早、晚在祖师圣像前长跪,真诚念诵这篇忏悔文,并乞求祖师赦宥自己的罪过,这已经是很好的忏悔修行。宥,即是宽恕,请求祖师赦免自己的宿世罪业。忏悔时除了真诚,更需长跪;忏文亦多要求叩首,以示谦卑及认真忏罪。王常月祖师撰写的忏悔文虽然精简,但意义深远,希望受戒弟子虚心聆听,而诵读忏悔文也需一字一字用心读出,不可赶急。在家居士亦宜仔细参考文词,反思忏罪。

典故「蜗角之争」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南华经.则阳》。白居易《对酒》有云:「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感慨人的生命十分短暂,而争逐名利犹如争夺蜗牛角上之土地,毫无意义。这个典故便是来自庄子对人在天地间的思考,典故内容如下:

魏惠王和齐威王结盟立约,后来齐威王违背盟约,使魏惠王十分恼火,决定派人去刺杀齐威王。惠施引荐戴晋人劝谏魏王,戴问魏王:「大王知道蜗牛吗?触氏是蜗牛左角上的国家,蛮氏是右角上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战,每次死伤数以万计。」魏王怒道:「胡说!哪会有这种事!」戴晋人说:「大王知道宇宙之大吗?在这无穷之中有个魏国,魏国之中有个大梁城,大梁城中有个宫殿,宫殿之中有位大王。站在天地之间来看,大王与蜗牛上的蛮氏其实又有甚么区别?」戴晋人辞别后,魏王心中怅然若失,他对惠施说:「戴晋人真是个有智慧的人!」

相对无穷宇宙,人只是渺小的生物。人类互相残杀及争夺土地,正如争蜗角之地一样可笑。只要将心胸扩阔,再大的东西也容纳得下。若常耿耿于怀,再微小的东西也无法容忍。在道家思想看来,为荣辱得失而迷失本性是十分愚昧的,在短暂的人生中无谓为了蝇头小利而去自寻烦恼,不如活得轻松自在一点更好。

更多文章: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2 月 5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一切不正的妄心,一切纤微的妄念,俱要忏其前非,悔其后过,方是戒子。不然,罪业如山,安能解脱?若求大道,掩耳偷铃。《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受戒是全真道最重要的仪式,代表心意清晰坚定,愿意持守清静,获持「戒体」。要成为真正的戒子,将来名列仙班,便需谨慎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为,并由关注及检视起心动念开始。凡是不正当的妄心,即使一丝的妄想也要打扫清净。另外,今生及前生所种下的恶业,也会影响我们有没有福报修行,所以戒子必须每天忏悔。忏,就是忏罪过往所作的恶业,包括贪婪、愤怨、嫉妒、傲慢等,尽皆忏陈,永不再犯。悔,就是决心悔改,从今以后,所有恶业,尽皆断绝。若不走出第一步,罪业愈积愈多,那便不用谈解脱了?当然,过去世宿业无穷无尽,我们也不能一两天便可清净完成,正如《道德经》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能每天减少一点,减少罪业牵缠,才有福德及智慧去修行。若发心求证大道而罪业牵缠,却假作不知道,这只是「掩耳盗铃」之举,是永远不能接近大道的,反而愈来愈沉向鬼道。

典故「凡国不曾灭亡」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南华经.田子方》,「凡国」是历史上真实的诸侯国,于今日河南省辉县市。凡国灭亡时,凡国君主正身在楚国。以下是典故的内容:

楚王与凡君坐在一起议事,楚王左右的大臣三次急忙地汇报:「凡国灭亡了!」楚王问凡君:「你心里不着急吗?」凡君说:「凡国的灭亡,不足以丧失真我的存在。既然凡国灭亡不足以丧失真我的存在,那么楚国的存在也不足以保障它的存在。这样看来,可以说凡国不曾灭亡,而楚国也不曾存在。」

在道家思想来看,真我的本性才最重要,外物的存亡变化不用太在意计较。这个典故带出,一切形名之事都是挂上虚幻的名号,始终会有消失的一天,我们也不能永远拥有。凡君把权力、富贵荣华都看作是身外之物,正寓意我们要认清生命中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然的本性,而不是世间的物欲,也不应该受到物欲迷惑本性。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11 月 28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近日受戒之人,屡有犯律违条,弃衣败道者,但当自己速行忏悔。将暗中心念,打扫干净。《龙门心法.忏悔罪业》

浅释:

王常月祖师在三坛大戒的仪式期间传授戒律义理,他再三警告那些知道了因果报应,仍是不控制自己的贪、嗔、痴,又犯下恶业的道侣,于受三坛大戒后便应该深切忏悔自己往昔所做的恶业。凡是皈依道门之下,本应清静自身,不作恶事;若有明知故犯而再三破戒行恶,或不顾所授道袍之身份,而以为私下可作败德之事,请立即去忏悔。即使暗中内心起了邪念,也要尽早打扫干净。虽然道门弟子也是普通人,但不同之处,是皈依弟子有一颗醒觉心,做错了事会觉醒,立即忏悔及警戒自己不可再犯;并勤加清静身心,扫除贪、嗔、痴之毒。若一点醒觉心及忏悔心也没有,那不要说受戒弟子,皈依弟子也说不上。

典故「螳螂捕蝉」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南华经.山木》,到西汉初年已演变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可见于《韩诗外传》及《说苑.正谏》。「螳螂捕蝉」的主旨是不可「忘真」,即不可迷失自我,以下是典故的大概内容:

庄子到雕陵的栗园去散心,忽然看到一只奇异的大鸟飞到栗林里。庄子不知道这是甚么怪鸟,随即拿着弹弓走过去。这时候他看到一只蝉躲在树荫底下,以为自己很安全,那里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举起了前臂准备要捉它。当螳螂聚精会神的时候忘记自己也暴露了行踪,那只怪鸟便趁机想吃掉螳螂。庄子看到了这触目惊心的画面,心想:「万物一物克一物,我们只见其利而忘其所害!」于是抛了弹弓、回头就跑。管理栗园的人看见有人在跑,以为是偷栗子,就在后头边追边骂。庄子回家后心里很纳闷,三天都不出门。学生蔺且问:「老师为甚么这几天都不出门呢?」庄子说:「前几天我拿着弹弓走近一只怪鸟,忘了自己身处瓜田李下,也是很危险的,结果被人家误会是偷栗子的,实在冤枉啊!」

这个典故讽刺了那些因为「忘真」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故云「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因名利而忘记生命、本性的可贵。道家重视心性的清静,警醒大家不要陷溺于世俗错综复杂的网络,使自己蒙受羞辱及失去灵明的真性,更有可能因小失大,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