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5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可憐這受戒之人,賢愚不等。愚者當初來受戒的念頭還好,及至受了戒,反把初心瞞昧,不能守戒。豈不可惜了這個受戒的初心?《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當我們發願做好修行,減少俗事,專注清靜的功夫時,邪魔便會驚懼,擔心世間多一位真正修行人,於是便試探及阻止發願的修行人。大部分道門弟子的入道初心是堅定及充滿熱誠的,但各人根器不同,賢慧的知道修行是解決生死大事,能抵抗各種難關;愚昧的則難以經歷考驗,抵不住世間的誘惑、情感的糾纏、權力的鬥爭、利欲的薰心、名位的虛榮等。有時邪魔未出動,我們已自行讓步。瞞昧,就是欺瞞,以為自己在暗室做的惡事無人知曉,欺人亦自欺。此外,如果初心不堅固,日子一久便忘記了當初為何立志修行;又或聽到歪理謬論,也不能分辨,甚至質疑修行的意義。王常月祖師告誡弟子不可輕易放棄戒律和道德原則。如犯戒,亦須懺悔思過,收復失地,否則如何對得住初心?遺忘了至真的初心,豈不是很可惜?

典故「理無不死」有何寓意?

「理無不死」指沒有肉體不死的道理,出自《沖虛經.楊朱篇》。這個典故探討了死亡的問題,建議人應珍惜現在所有,放下對生命的憂慮。現簡述典故如下:

孟孫陽問楊朱說:「若人重視生命,愛惜身體,以求不死,可能嗎?」楊朱答:「人皆會死。」問:「那麼求長久活著,可能嗎?」楊朱答:「人不能長久活著,生命不是重視它就能永存;身體不是愛惜它就能健壯。而且活那麼久要做甚麼呢?人情的好惡、身體的安危、世事的苦樂、社會的治亂,古代與現在都一樣。人世間的方方面面,既然都聽過了,見過了,經歷了,一百歲已令人不耐煩了,何必久活而為這些事煩惱呢?」孟說:「這樣豈不是快死更好?踏尖刀,入湯火,就可以滿足快死的願望吧!」楊朱說:「這樣也不對。既然活著,就順其自然,盡力實現自己的追求,等待死亡的到來。將要死亡了,也順其自然,窮盡身體的所為,直到生命結束。不用費心思慮,一切順其自然,人生中又何必要慢死或快死呢?」

死亡是每個形體生命的必然終點站,沒有人可以逃避。即使善於養生,也不保證可以長命百歲。每個人可以做到的,除了愛惜身體外,就是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並且做好修行。不必憂慮生命長短,不害怕死亡來臨,自在生活,把握每一刻的美好時光,才可無悔人生。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5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你們既是仗著前因,受了戒法,就該把這個戒字兒仔細追求。如何喚作戒?《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生原是此家人,今世相逢定有因。」人與人之間的相聚和相識,本來就是多世的因緣關係。如果今生能接觸道緣,接受正法正見,這必定是宿世的前因。不過,有了前因,還要看今生的發願和堅毅。很多人有緣走入了道門,但又受不了俗世的引誘,結果只是有緣走入,無緣修道,這樣來世可能都是有緣「走入」而已。入道不是腳步走入,而是身、心、神全皈信於正道,而修道第一步便要守戒。即使在家弟子,亦要接受道場的規戒,嚴加律己。如《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提及的「五戒」、「十善」,在家居士宜仔細端詳。戒,有界、止的意思,有甚麼可做可不做,必須有明確界線,而且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惡念。不要以為出家人才要守戒,如何防止惡念、惡言、惡行,這是所有道門弟子應有的修為能力。

典故「達人端木叔」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楊朱篇》。「達人」就是通達人生的人,追求精神滿足,不重視財富名位,而且能疏財仗義,濟世利人。端木叔便是一位達人,現簡述典故如下:

衛國的端木叔,是子貢的後世子孫。依靠祖先的產業,累積萬金家財。但他不理世故,放肆所好。凡人想做的、想玩的,他無不去做、無不去玩。衣食住行及享樂,甚至可與齊楚的國君相比擬。他喜好的東西,即使在不同的地方、遙遠的國家,無不羅致。至於他去遊玩,就算山河阻險、路途長遠,無不到達。他又十分好客,每天宴請過百賓客;在供養自己生活之後,多餘的東西則分別施捨給族人鄉里,以及國內有需要的人。到了六十歲時開始氣衰體弱,他就拋棄家事,把所有庫藏、珍寶、車服、妾婦都分散給人。一年之中就分完了,沒有留一點給子孫。到他生病時,沒有藥物可以醫治,死後更沒有錢財可以埋葬。全國受過他施捨的人,相互出錢將他安葬,並把財物退還他的子孫。禽骨釐聽到這件事,說:「端木叔是個狂妄的人,侮辱了他的祖先。」隱士段干生則說:「他是通達的人,德行超過他的祖先。他的行事雖令眾人驚訝,亦合乎道理。那些自稱君子的人只矜持禮教,根本不明白端木叔的大德。」

有時會聽聞,一些名人捐出大部分家財行善;也有人行善之餘,會多留給後人,希望福蔭子孫。誰是正確,本來沒有定論,能行善已是積德。道家追求精神暢達,強調慈愛和善利萬物,不受財富及物欲拘束;能將多餘的東西廣行布施及分享,就是留給子孫最好的福德。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5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今幸道運當興,遭逢盛世。上有皇王之福庇,天下太平;又有官宰之善信,教中護法。又有檀越布施,衣缽巾規,現成制就,這便是千生難遇,稀有之事。《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生逢順治、康熙盛世,又有官方支持教務,如護法保護教團;加上檀越(指施主,也用來尊稱一般俗家居士)樂於布施,而法具備足、規制得以沿襲,這是千載難逢的弘道盛世,十分難得,故全真龍門派在清初得以復興。不過,道門興旺不代表道法可以顯揚,相反愈是鼎盛富泰,人心愈容易渙散。當有了多餘財富,便想到享樂;有了勢力名望,便想到爭權。因此,王常月祖師更要在教門興盛之時大力宣講「龍門心法」,希望大家在「千生難遇」之時堅守戒規,而且要更加努力勸善積德,這樣才不辜負施財之信眾,不辜負國家和社會的期望。若然社會大眾見到教門弟子縱欲腐敗,又怎教人支持?教門又如何繼續興盛?

典故「不窶不殖」有何寓意?

窶,即貧窮;殖,指經商,借指富有。典故出自《沖虛經.楊朱篇》,這一篇主要表現一種「樂生」思想,勸人珍惜有生之年,不需太富有,但也不需窮苦累身,只需平凡安康,知足常樂便很不錯。現簡述典故如下:

楊朱說:「孔子的學生原憲在魯國生活極為貧苦,另一位學生子貢在衛國則生財致富。原憲貧窮損害生命,子貢雖然發財,但亦拖累了自己的身體。」「那麼,生活過於貧苦會令人捱不過來,過於富有亦不代表快樂安逸。要怎樣才好呢?」楊朱說:「在於使生命快樂,在於使身體安逸。所以善於使生命快樂的人不貧窮,善於使身體安逸的人不生財。」

正確的做法是知足常樂、感恩所有,最重要是保持身心安泰。不要讓自己太過貧困,為溫飽而擔憂;也不要汲汲追求名利,讓自己身心勞累。凡事不可太過,宜取中道而行。如果每天都為溫飽煩惱,或疾病纏身,心情又如何快樂?相反,為了富貴而不顧身體,或要搶奪鬥爭,人亦不會安心。因此,若能夠平凡、安康、足夠的過活,便已經是快樂的人生了。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5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怪不得旁門邪教,反通行於天下,清靜解脫,光明正大之道,反寂莫不聞。《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上文提到學道其中一個困難點是得到明師「剔明」,指明修行訣要。因為明師難遇,致使正法難以普及,反而讓旁門邪教通行天下。旁門小道多假扮正道,披上道教外衣,不教人清靜及解脫之道,只教人拜鬼求福,求利求名。玄門正道教人尚「捨」,勸人苦己利人、以戒律身;邪門小道則教人多「求」,欲求多得,不用修身律己。在道運衰微的世代,正道難以聽聞,只能聽到似是而非之歪理。譬如說,道教教義講的「自然」,指「自所以然,亦無所自」的本來面目,忘情去私;不明者則以為是隨意自由、無拘放任,或是郊野自然,或誤以為「隨緣」,又誤解「隨緣」,將教義歪曲。王常月祖師以「清靜解脫」來形容「光明正大之道」,因為只有身、心、神達到「清靜」,無惡無染,靜定清明,才可證道解脫。王重陽祖師亦強調:「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很多人學道多年仍不知何謂清靜,這就是為甚麼「寂莫不聞」了。

典故「東門吳喪子」有何寓意?

典故出自《沖虛經.力命》,也見於《戰國策.秦策三》。道家視生死乃自然之變化,如四季交替之平常。誠然,親人離世必然傷感,但傷心過後總要向前走,回復平常。以下典故,主人公正是看出生死之平常,一切又回復最初。現簡述如下:

魏國人東門吳,兒子死了後,很快便回復正常,不再悲傷。他的管家問:「兒子對你來說,應該是天下間最親最愛的人,為何他死了而你沒有一點憂傷?」東門吳說:「我現在看透了,過去我沒有兒子的時候並不哀愁;現在兒子離去後,不過與過去沒有兒子的時候一樣吧,我又何必憂傷呢?」

至親離世,哀傷是人之常情。看得開的,便知道生死是大道之運化,乃循環不息之機。看不開的,試問又於事何補?要盡孝、盡天倫之樂,應該在生時便好好珍惜及關愛。當緣份已盡,一切又回復本來面目,誰人不是這樣呢?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1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道門中,只因七真闡教之後,教相衰微。戒律威儀,四百年不顯於世。皆因教門中未曾有人擔當其任,所以把這照路的天燈,不曾剔明,使修行人昏暗難行,扶身的拄杖拋開,使向上者失其把柄。《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全真派由重陽王祖師於金世宗大定七年創立,經「七真」等弟子弘教,曾大盛於北方。惟自元代開始,全真派的發展一度沉寂,「教相」就是指教派的發展模樣。由元到清初約四百年間,全真派的戒律威儀一直沒有顯揚於天下,只默默在個別傳承。清代《金蓋心燈》載,長春丘祖師將戒律及心法、衣缽傳給弟子趙道堅:「受初真戒,中極戒,如法行持無漏妙德。祖乃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日後戒律心法只是個別傳承,未能公開傳揚,這亦與教內人才匱乏,未有人能宣講戒律心法有關。因此,數百年間沒有人闡明此全真戒律,如同路上的燈,一直沒有人去點亮。「剔」就是剔撥,有啟發、指導之意;如果沒有人去點明天燈,有心修道者便只能摸黑前行,猶如拋開可依靠的扶杖,失了把柄,實難以向上精進。因此,學道如能遇上明師「剔明」,開啟愚蒙,這是十分難得的。

典故「齊景公怕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力命》,透過齊景公與大夫晏嬰的對話,諷刺那些貪生怕死、曲意逢迎的人,也側面表達了死亡是人生無法逃避的命運,只能坦然面對。現簡述如下:

齊景公到牛山遊玩,向北眺望都城時,忽然想到自己已到暮年,不免有所傷感:「為甚麼要離開這個廣大的國家而死去呢?若人可以不死,我又怎會捨得離開齊國呢?」兩位大夫史孔、梁丘據也跟著哭泣說:「臣子依賴國君的賞賜,有粗飯壞肉可吃,有劣馬粗車可乘;都還不想死,何況是國君呢?」只有晏嬰獨自在旁邊笑。景公問他為何笑,晏嬰回答:「假如賢者永遠在位,那麼太公、桓公將永遠在位;假如勇者永遠在位,那麼莊公、靈公將永遠在位。這幾位君主永遠在位,我們的國君或許只能穿著簑衣戴著斗笠,在田裡幹活,哪有空閒擔憂生死呢!正因為人有生死,君位才能輪替,而國君卻為此流淚。我又看到兩位阿諛奉承的人,便忍不住發笑。」齊景公非常慚愧,舉起酒杯自己罰酒,也罰兩位臣子各飲兩杯。

有生必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數。萬物都有終結,這是人人知曉的道理,而齊景公竟然看不透,而且還有人假意附和,所以晏嬰忍不住發笑。死亡就是人生的真正休息,也讓後來者得以繼承事業,沒有人能永遠獨霸天下,這正是天道生生不息之機。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如何見得?況釋門中比丘,自募三衣,皈依善知識,哀求戒法以作菩提,何等尊重其事。《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清初王常月祖師在北京公開傳戒之前,全真道在國內發展停滯不前,而佛教則非常興盛。令祖師最為難過的,是當時道門內有不少「為沽虛名」之輩,反觀佛教出家比丘(僧侶)則十分重視戒律生活,當求得「三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一缽」後,又跟隨「善知識」及精進學習,並懇求戒律,以求證得禪定、菩薩智慧。在王常月祖師身處的年代,佛教僧侶與弟子普遍誠心向佛、嚴守戒律及精進修行的態度,使祖師深感甚麼叫「尊重其事」。學道者應以此為警惕,切記尋回初心,時刻問自己為何當初要學道及修行。如果入道時已立錯目標,毫不付出,也不懺悔惡業,只關心自己會否受到保佑、得到更多名利、欲求等,這樣第一步已走錯,再談戒律也是對牛彈琴。

典故「獨往獨來」有何寓意?

語出《南華經.在宥》和《沖虛經.力命》。前者提到「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指精神可出入天地四方,超出萬物之外而自由自在,這種「獨有」至為可貴。《沖虛經》中「獨往獨來」典故亦指精神境界,現簡述如下:

楊布問:「為甚麼有些人的年齡、才能、容貌都相近,但壽命、地位、名聲等卻有很大差別?」楊朱說:「古人有言,『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不知道道理的事居然實現,就是命呀。命運的起伏,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不過,相信命運的,不會在乎生命長短。相信萬事都有自然規律,不會有分別心和執念。相信萬物唯心所造,更無所謂順境和逆境。相信天性的,則無所謂安全與危險,不會憂慮前路,勇往直前。這就叫做無所相信,也無所不相信。真正的得道之人,根本不會憂心人將何去何從,沒有甚麼值得哀傷和喜樂。不會因為眾人的關注,而順從潮流去改變性情和形貌;也不會因為眾人的不關注,而不改變自己的缺點。獨來獨往,來去自如,有誰能夠阻礙呢?」

有的修行人,往往忘記自己活著,不執著別人的看法,不憂心人生之順逆,沒有甚麼可以影響心志。《道德經》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修行人不是刻意與別不同,而是比別人更重視大道的精神,遵循和抱持大道。年紀壽夭、才能高低、容貌美醜等都是自然生成,應該淡然面對;而修行人更嚮往的是獨往獨來的精神境界,破除分別心,逍遙無礙。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4 月 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若不日日行持,何必受戒?這個念頭,便不是為戒而來,還是為沽虛名,圖衣缽而來矣。《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戒律自己的身、心、意,不是今天有空才行持,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如果不能每日行持,時刻提醒不要生起貪嗔,那麼受戒又有何意義?馬丹陽祖師曾說:「十二時中,常清常淨,不起纖毫塵念,則方是修行。」若發心修行,須時刻檢束自己身心,不是等到穿起道服才道貌昂然,脫下道服便忘記弟子身份。丹陽祖師又云:「十二時中不曾有一個時辰專心在道,受了十方施主供養,如何還得?」若是受了善信供養,更應專心修道,並將誦經功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時刻感恩。即使在家居士,也應發心修持,不忘師恩,不忘初心。若有弟子對外自稱修行資歷甚深,卻在暗室盡顯貪婪、怨怒咒罵,這是甚麼修行?這種「自稱修行」豈非妄語?王常月祖師言「圖衣缽」,說白了就是指為了謀利求名,沽名釣譽,根本不知何謂修行。

典故「季梁得病」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力命篇》。古代中國醫術視人為宇宙的整體之一,生病涉及到環境、氣機、神思、道德、脈理、個人生理等問題。典故提及的三位醫生正代表了不同的醫術層次,現簡述如下:

季梁病重時眾兒子圍著痛哭,要為父親請位良醫。季梁認為作用不大,請朋友楊朱開導兒子。楊朱以歌寄意:「福佑非從天上來,孽障也非人所預知,即使醫生、巫師又怎知曉真正的病因?」兒子聽不明白,先後請了三位醫生為父親診症,分別是矯氏、俞氏和盧氏。矯氏對季梁說:「你的病起於忽飢忽飽、放縱色欲。精神煩躁散亂,非關神鬼之事。雖然病重,可以治好。」季梁說:「這個醫術平庸,讓他退下。」俞氏說:「你在胎中滋養不足,出生後又遲了戒奶,此病由來已久,現在很難治好。」季梁說:「這個醫術高明,請他吃頓飯吧!」盧氏說:「人的生命與形體稟受於命運,冥冥之中自有主宰。既然由命運操控,你亦是知道命運的人,藥石又有甚麼用呢?」季梁說:「這是神醫,送他一筆厚禮!」不久季梁的病自然好了。

人的疾病也是天地運化萬變的一環,三位醫生中一位只看到後天之病,一位只看到先天之病,只有盧氏能看透天地萬物運化,知道季梁的病雖重卻可不藥而癒,而季梁自己其實也是知命懂命的人。疾病固然可以用藥物和手術來治療,但背後也關乎宿世以來的因果業報,如何以知命的心態去面對疾病,也十分重要。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所以說大眾中,若是已戒者,須要把這戒字,著實去參詳一番。如何喚作戒?戒的是甚麼?你又為何當初就受戒?你若是為戒法來的,便當日日行持。《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弟子受戒不是別人強迫的,而是知道背後的意義及明白有助修行,甘心及樂意守持。即使是在家弟子,入道後不要以為甚麼都不用做,虛度光陰,應仔細參詳何謂「戒」字,防止自己起惡念、行惡事、說惡語。如果本身不信因果,不畏因果,視報應如無物,那為何皈依?為何受戒?難道以為往昔所造諸惡,會因為皈依了、拜了神而一筆勾銷?這樣天理循環豈非兒戲?《道教義樞.十二部義》解釋:「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又能防止諸惡也。」戒的意思,就是解開世俗諸惡的牽纏;讓人清楚界定善惡,知道有些事不可為之;並防止我們萌生貪、嗔、痴而走入邪徑。有了戒行,才會真正清靜無垢;心不靜則不生真氣,福慧亦會遠離。若是受戒弟子明瞭當中大義,自當真心信服受戒,發心行持,時刻檢束身心,以正道為念。

典故「管鮑之交」有何寓意?

《沖虛經.力命篇》引用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和鮑叔牙之事跡,內文提到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可見二人友誼深厚。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管仲和鮑叔牙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及後齊國內亂,公子糾及公子小白爭著回國繼位,路上管仲企圖暗殺小白。小白視管仲為仇敵,當上國君後便要殺掉他,鮑叔牙勸阻:「管仲有才能,可以治國。大王如果想稱霸,非用管仲不可,必須赦免他。」齊王遂把國政委託管仲,鮑叔牙亦自願處於管仲之下。管仲感嘆:「我年輕時窮困,與鮑叔牙合夥經商,我總是多取,他不認為我貪,知我太窮。我為鮑叔牙謀劃而壞事,他不認為我蠢,而是時機不順。我三次當官都遭罷免,他不認為我無能,而是沒有遇到賞識。我三次參戰都敗逃,他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要照顧年老的母親。公子糾失敗,我沒有殉死,鮑叔牙知道我不在乎小節,而恥於不能揚名天下,實在太了解我!」後來管仲病重,齊王問鮑叔牙是否可接替相位,管仲坦言不行,鮑叔牙清廉高潔、善惡分明,不會親近才德不及自己的人,如此將開罪國君和百姓,容易危害性命,乃建議由他人接任。

鮑叔牙和管仲都視對方為知己,他們的友誼經得起時間、名利考驗;無論管仲遇到任何困境,鮑叔牙都能包容、諒解與協助他。管仲亦深知鮑叔牙本性,不願他被權位牽累,甚至傷及性命,這是真正的心意相通。另一方面,典故亦帶出命途多變之理,時不利則性命危在旦夕,機緣一到則拜相封侯、盡展所長,這亦是編入《力命篇》之故。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