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2 月 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前遊被鬼打罵,後遊跪接問名,本係一心之進退,即有兩樣之看承,若非一悔前非,依然本相。《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述戒子犯禁而懺悔,繼而精進修行一事,王常月祖師由此開示,戒子昔日身上充滿穢氣,來到地府被鬼差打罵,不受尊重。及後再入地府,鬼差跪地迎接,恭問鴻名,態度與前一次大相逕庭。這是由於「一心之進退」,即心念一轉便可扭轉大局,神鬼亦另眼相看。如果不是真心懺悔,發心不再作惡,戒絕貪婪和怨恨,便不會去除身上穢氣,即如本來一樣,穢濁不堪。誠然,「一心」不是心念一轉而命運立即轉變,當中要經過漫長的改變及堅忍的修行。「一心」必須是真心的,只有真心止惡遷善,上天必會默佑。如何可以一心進退?這便需要有覺醒能力。雖然我們未能測試自己的穢氣有多重,但祖師借此例子勸誡我們,堅守戒律、精進修行,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也影響我們將來的去向。

典故「多歧亡羊」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或作歧路亡羊。以道路比喻學道之途,歧即分岔,借指學問理論有不同說法,慨嘆本同末異,求道者未能找到正途而迷惑,最終一事無成。現簡述典故如下:

楊朱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請求鄉里分頭尋找。然而岔路中又有岔路,大家都找不到羊,楊朱知道後十分納悶。學生孟孫陽找了心都子來勸告。心都子問:「從前有三兄弟到齊國魯國遊學,拜同一位老師,盡得仁義之道。回家後父親問:『仁義的道理是甚麼?』老大說:『教我愛惜身體,名聲其次。』老二說:『教我為了名聲可以犧牲生命。』老三說:『教我身名都能兼得。』三人學術不同,而同出於儒學,究竟哪個才正確?」楊朱說:「有一個人熟悉水性,靠撐船掙錢可養活百人。很多人跟他學游泳,結果近半溺死。大家本來是學游泳,不是學溺死,為何有人得利有人受害?」心都子默然離開,孟孫陽怪責他問得不著邊際,老師也答得迂迴僻澀。心都子說:「大路因多分岔而跑掉羊,學者因多方術而浪費生命。學問並非原本不相同,並非原本不一致,而是發展到末尾才有如此不同。只有回歸一致的地方,才不會浪費生命。你是老師的大弟子,竟然不明老師的比喻,實在可悲!」

求道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就像鄰人走失羊一樣,再也找不回來。大道至簡至易,有如平坦大路;後世卻有太多分支、太多方術,離大道愈走愈遠。有人因術以明道,有人卻只走向小術而忘道。只有「歸同反一」,回歸正道才是真修行。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2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那鬼卒言:「大王有例,凡有戒行光明仙長到此,需到茶廳,先請坐下,問下名號登簿,以便稽查。」戒子回言:「並無公事,不坐罷了。」隨即回身,忽然出境,因向大眾告知。《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戒子再次夢入地府,鬼差對他的態度前後完全不同。其時戒子修行已大為精進,而且戒行精嚴,身上散發大光明。鬼差以為戒子執行公務,便說:「閻王有明確引例,凡在世持戒及有善德的修行人到此,需好好接待至茶廳,並請坐下,先問明姓名及道號,以作查察。」戒子回答:「沒有公事處理,不用坐了。」隨即轉身走開,突然又出離了夢境,因而立即告知大眾這段經歷。凡人在世,不少根據金錢、地位、權勢而分尊卑;面對權位愈高的人,便愈裝作尊重。不過地府不講這套,對待凡夫一視同仁,只有修行圓滿才有不同待遇,天人欽敬。今次戒子已洗心革面,身上再無黑氣,而且更有光明散發,所以鬼差離遠便看到了。

典故「利出者實及」有何寓意?

這是《沖虛經.說符篇》中楊朱的說話,表示願意把利益分享出去,就會有實惠返歸自己,類近因果報應之說。現簡述典故如下:

楊朱說:「將利益與別人分享,自己終會得到實惠。把怨恨發洩給別人,自己終會招來禍害。任何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只要一發動,內外就有感應,當中『情』是關鍵。因此有道德的人,十分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謹慎自己發出的情感。」

我們的言行,乃至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別人,並招來相應的回報,所以古來賢人十分謹慎自己的道德操守,不惡語,不作惡行,因為他們都知道報應「近在己身,遠在兒孫」,必定會體現出來。這種善惡之報的理念在古代早已存在,正如《左傳.隱公元年》提到「多行不義必自斃」,《易經.文言》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善積福一直存在中國人的思想之中。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忽一日夢遊地府,仍係向日所遊之地。見執鐵鎖鐵棍的鬼卒跪道:「請問仙長,要到何所?」戒子回言:「我因雲遊到此,不敢驚動大王,就此回去。」《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一名破戒弟子,某日夢至地府,被鬼差發現身上一團黑氣,正要棒打他時,便從夢中醒來。自此痛改前非,嚴守戒律,管束自己的貪嗔痴三毒。精進修行一段日子後,忽然一日再次夢遊地府,回到森羅大殿,又遇上了那位手執鐵鎖和鐵棍的鬼差。這次鬼差沒有追打他,而是跪下來恭敬地說:「請問仙長要去哪裡呢?」由於是在沒準備下走入夢中,戒子回答:「我因雲遊到此,不敢驚動閻羅大王,就此回去。」為何鬼差前後反應如斯不同?因為戒子早已洗心革面,堅守戒律,止惡而常行善,修行大有進境;而且身心清淨無染,污濁之氣全消,是名副其實的有道之士,所以鬼差才尊稱「仙長」。若然空有名利、權勢而無清靜之修行,鬼神一眼就能看穿;只有真功真行,才能感通三界,天人欽敬。

典故「為不知己而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大家都知道「士為知己者死」,古人為了賞識和栽培自己的人,甘願獻身賣命。不少人覺得敬佩,甚至推崇。但如果那個人從不賞識你,「為不知己而死」又如何說起?現簡述典故如下:

柱厲叔事奉莒敖公,自以為從未受過賞識,於是離開,隱居海上。夏天只吃菱角,冬天只吃橡栗,生活艱苦。後來莒敖公遇難,柱厲叔告別朋友,打算前去赴死。朋友勸告他:「你以為莒敖公不了解你,所以離去。現在竟然冒死效力,不是很矛盾嗎?」柱厲叔說:「不是這樣的。當日我不受賞識而離開他,現在我為他而死,就證明了他的確是不了解我。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殉死,便可以羞辱後世那些不了解自己臣下的君主了!」

列子說「凡知則死之,不知則弗死。」為了知己和愛惜自己的人赴湯蹈火,不少人都心甘情願;然而不是知己,又何必賣命。這是直截了當的道理。柱厲叔卻一反常態,為了羞辱莒敖公以及後世君主不重視人才,主動送死。這種犧牲只是一時的怨憤,完全沒有意義。同樣,現實生活中遇上了不懂珍惜自己的人,不要愚蠢至為他犧牲,應該及早離場,遠他而去。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戒子驚醒,明明記得。隨即翻身下床,淨了面手,取火焚香,大生恐懼,悲哀懺悔,痛改前非,精嚴不怠。《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鬼差發現戒子身上一團黑氣,明顯早已破戒,而且沒有半點修行。正當鬼差拿起鐵棍打向戒子時,戒子從夢中驚醒,醒後記憶猶新。他隨即下床,匆忙洗臉及洗手,然後點火燃香,一臉驚恐的跪在祖師聖像前,自述這些年來的惡行,深刻表現懺悔。「悲哀懺悔」,想來是不斷叩頭認罪,哀哭悲鳴。經歷了夢中奇遇,深知陰律無情,一旦在世間犯惡,業力即已形成,黑氣隨身。地府對待一眾亡魂都一視同仁,無論是否道門弟子,若是黑氣纏身,不但受刑之期難料,更遑論刑滿之後轉生哪一道。由於鬼卒已看出戒子一身黑氣,這位戒子焉能不懼?所謂「人身難得」,他立即痛改前非,嚴守戒律,而且精進修行,管束自己身、口、意,不再墜貪、嗔、痴之業,希望可以在「人身難得」之期回向正道。

典故「天降腐鼠」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腐鼠,即死老鼠。天降腐鼠看似是無妄之災,但背後是受害者生前太過囂張高傲,早已種下殺身之禍。現簡述典故如下:

虞氏是大梁的富人,家境充盈殷實,錢幣絲帛和財貨多得無法估量。他與朋友登上高樓,俯視大街,安排了樂隊演奏,陳列美酒,然後在樓上賭博。一群俠客也相隨在後。樓上賭博的人擲骰子,高聲大笑。恰巧有隻飛翔的老鷹,不小心把抓住的死老鼠從空中掉落,打中了路過的俠客。俠客聽見笑聲,以為是樓上扔下來的,他們互相討論說:「虞氏過著富樂的日子也太久了,常常有輕蔑他人的意思。我們從不侵犯他,他卻丟死老鼠來侮辱我們。此仇不報,便沒法在天下樹立威名了!希望大家同心協力,率領部屬,消滅虞氏全家!」到了約定的晚上,俠客帶齊兵器,一舉滅絕虞氏。

俠客說虞氏「常有輕易人之志」,天降腐鼠本來與虞氏無關,虞氏卻因為壞名聲而招來殺身之禍,最終家破人亡。這個典故警誡我們,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便看不起別人。愈是富貴、權高,愈容易招人妒忌,遭到罪責,所以更應該謙虛謹慎,否則動輒得咎,麻煩和不幸接踵而來。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你這道人,又沒有光明,一團黑氣,與我一般,混充道人,快走快走!」一手執鐵棍打來。《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一位鬼差告知,修道持戒之人,命終之日將有光明包圍,可從正門進入森羅大殿;若是無光的,將遭到除名押解及送審。鬼差續說:「你這個身穿道服的遊魂,身上沒有一點光明,卻有一團黑氣纏繞,如同我們陰間之鬼,竟然膽敢冒充道門弟子!快些離開這裡!」更毫不客氣的執起鐵棍打向戒子。凡人在陽間,要假裝自己的修為不難,也不知道這是惡業,以為一生沒犯下大惡便是善人,殊不知自己的貪、嗔、痴在無意間結下眾多冤家債主,一生積下無數惡業而不自知。結果到了陰間,是光明是黑氣,未照孽鏡臺已原形畢露。鬼差只要見到一團黑氣,便不會講情面。因此,甚麼身份並不重要,道德涵養、心性修為、清靜智慧、行善積功才是證道的關鍵,金光散發的便是得道之身。

典故「牛缺遇盜」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也見於《呂氏春秋.必己篇》。牛缺,是秦國的大儒,學識淵博。另一位主角則是燕國人,做事不懂變通。兩人都遇上了強盜,表現各有不同,但都招致殺身之禍。現簡述典故如下:

牛缺到趙國邯鄲去,途中遇到一群強盜。他的衣服、行李、車馬全被搶走,只好步行走開,但還是很開朗,沒有半點愁容。強盜追上前問原因。牛缺說:「身外之物有甚麼關係!還有生命就很好了!」強盜說:「嘻﹗是個賢人!」隨後互相討論:「憑他的賢德,必受趙王重用,那我們便遭殃了。」於是把牛缺殺了。燕國有人聽說這件事,就警戒家族的人:「碰見強盜,千萬別學那個牛缺啊!」不久,這人的弟弟要到秦國去,在函谷關下遇到了強盜,他想起哥哥的教訓,便和強盜大打出手。爭奪不來,又趕上去央求強盜歸還東西。強盜大怒:「留你活口已經夠寬容了,你竟然窮追不捨,這樣我們的行蹤必然敗露!」於是把他殺了,連累同鄉四五人也被殺。

典故中反映了兩類人,一是明白道理但鋒芒太露的人,讓人知道自己充滿才德;二是墨守成規的人,陷入絕境仍不知變通。究竟怎樣的應對才能恰到好處?這是為人處世的困難,是人生的大學問。超群出眾、彰顯才學的人會招惹妒忌,傻氣的與人糾纏不清又會引人討厭,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處世之方。懂得審時度勢,取中和之道,方是安穩保身之法。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0 月 21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那鬼道:「前日詔書吩咐,凡修道持戒之人,命終之日,許具衣冠進去。有光明者,從正門進;光小者,東角門進;無光者,革除戒名,鎖械西角門外,按牌赴審……」《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鬼差在鬼眾中發現了一位身穿道服的鬼魂,於是便說:「前天收到詔書吩咐,凡是修持戒律的道人,在命終離開世間時,特許他們身穿道衣道冠進來。身上散發光明的,可從正門進入森羅大殿。光明較少的,可從東角小門進入。完全沒光的,須革除戒子之名,並套上鎖械,押至西角門外,按囚牌再入殿內,如鬼眾般受審!」修行圓滿的眾生可直登仙境;未至圓滿而戒律具足的,或須先經地府第一關,但有光明顯現,鬼神亦欽敬。這種光不是肉眼可見的光,而是內德之光。光足者,不必如其他鬼眾般受審。光弱的,代表雖有戒律,但清靜未足,只能從側門進入,亦不用受刑審。若是徒有其名,沒甚麼修行,甚或隨意破戒者,須押入殿內受審,因其善惡而判定輪轉去向。

典故「孫叔敖戒子」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又見於《呂氏春秋.異寶篇》、《淮南子.人間訓》等典籍。孫叔敖規誡兒子不要貪婪,免招禍害。現簡述典故如下:

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兒子:「楚王屢次封土地給我,我都拒絕。如果我死了,楚王就會封賞你。你不可以接受肥沃的封地。在楚國和越國交界有個地方叫寢丘,這塊土地貧瘠,名字又難聽。楚國人敬畏鬼神,越國人喜歡祈福,他們都有所禁忌。可以世代擁有的封地,大概只有這裡了。」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要以肥沃的土地封給他的兒子,兒子推辭不要,而要寢丘,楚王也順應要求。多年後仍在這片封地繁衍,沒有失去。

即使在名利之前,聖賢也不受貪念蒙蔽,不攀緣也不戀棧權位,故能全身而退。寢丘為人唾棄,在時人眼中是最愚蠢的選擇;孫叔敖反而勸告後人只取此地而保長久,足見其大智慧。《道德經》曰:「夫唯不爭,故無尤。」不與大眾爭奪最美、最貴的,便不會與人結怨,也不會招致禍害,但世間又有多少位像孫叔敖的智者?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0 月 1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眾鬼不得進去,這道人便要進去。鬼卒罵道:「你們是甚麼遊魂,敢到森羅大殿?」一個鬼卒道:「是個道人的打扮。」《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前文說到一位戒子夢中去到陰間,遇上了仙官和閻王。當時陰間有很多鬼眾,都想走近去看清楚,這位戒子也上前看個究竟。不過,鬼差立即阻止他們靠近,並喝道:「你們是甚麼遊魂,竟敢隨意走入森羅大殿?」森羅大殿是閻王辦公的殿堂。鬼差驅趕眾鬼時,發現當中有一位是道人打扮。本來真修行人應該有大德神光,鬼差不敢貿然喝罵,而鬼差把這位戒子視作一般鬼眾,待仔細看清楚時,才發現鬼眾之中有一位是穿道服的。不過,只是「穿著」而已。是否真修行人,冥府豈會不知道?

典故「人有三怨」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孫叔敖是春秋時代楚國名相,一生廉潔。狐丘丈人是狐丘之地的一位老人,也是一位智者。「三怨」即三種怨恨,人最常遇到別人對自己的三種怨恨,孫叔敖則有一套人生智慧化解。現簡述典故如下:

狐丘丈人對孫叔敖說:「人最容易招來三種怨恨。爵位高了,別人會妒忌他;官職大了,上司會討厭他;俸祿多了,怨言會集中於他。」孫叔敖說:「如果我的爵位愈高,我的態度愈謙恭;官位愈大,我的心裡愈謹慎;俸祿愈豐,我的布施就愈廣。用這些辦法來消除別人的三種怨恨,可行嗎?」

財、勢、名愈大,便愈需謙虛謹慎。可惜大部分人都不懂這個道理。財多了便愈貪,權勢大了便愈凶,名位大了愈是目中無人,結果招致更多是非鬥爭,積累更多仇人債主。在《周易》中有一個謙卦,又叫「地山謙」,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的六條爻全吉。山本來是高出地面的,現在卻伏藏在地下,這就是謙虛的表現。謙,不是啞忍受屈、妄自菲薄,而是待人謙恭、不自滿、謹慎始終,這樣必定平安順利;與「謙」相違的,必招怨懟。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