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30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只聽得判官報,天使已到了,快擺香案接詔,就如世間官府接詔一般。只見一位仙官,戴金蓮冠,披雲鶴氅,手捧黃筒,迎進去了。《龍門心法.戒行精嚴》(鶴氅,鶴羽製成的外衣,這裡指道服。)

淺釋:

前文引用一個戒子「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一位戒子去到陰間遇上了閻王。忽然聽得判官通報:「天使已到了,快擺香案接詔!」判官即陰間輔助閻王判案的神明,又稱「冥判」。天使,即上天委派而來的使者。接詔,這裡是指閻王出門恭迎天帝頒布的詔書。當時只見一位仙官從天而降,頭戴金蓮冠,身披繡上祥雲的道服,手捧金黃色的聖旨筒,走了進來。凡是正神大天尊,必定威儀具足,福相圓滿,即使是通報仙官,也都端正莊嚴。這名道門戒子能否親近仙官?正如很多道門弟子也認為,皈依後一定能與祖師拉近關係,事實又是否如此簡單?且聽下回分解。

典故「身治而國治」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身治」是自身修養,「國治」是國家安定;「身治而國治」即國家安定之本,統治者必須注重自身的修養。典故中的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擊敗晉國,問鼎中原,成語「止戈為武」便是出自楚莊王之口。現簡述典故如下:

楚莊王問詹何:「如何能治理好國家?」詹何回答:「我只明白修身的道理,不知道治國的方法。」楚王說:「寡人得以供奉宗廟、掌管國家,希望學習治國來保守它。」詹何回答:「我不曾聽說君主自身修養很好而國家紊亂的,也不曾聽說修養不好而國家大治的。所以根本在於修身,至於治國這個末節我就不敢答覆了。」楚王說:「講得有理。」

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根本在於管理好自己。當自己能有效運用時間,安排好每日的工作;在道德上約束自己,控制情緒和行為,每件細微事都沒有偏差,這樣方有能力管理一個大的團體,以至國家。如果本身做事一塌糊塗,行事衝動,又按捺不住脾氣,如何能讓眾人接受管治?又如何能以德服人?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23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一日夜間,夢到陰司,看審官司。只見陰司中,許多鬼判,都點掛紗燈,安排香案。少刻,只見閻王出大門,威儀如世間天子一般。《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引用一個戒子「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某天夜裡,一名戒子在夢中去到陰間,到了審判案件的衙門。只見陰間之中,許多鬼差正在懸掛點亮的紗燈,並安排香案。不久又親眼見到閻王走出大門,威儀萬千,衣服莊嚴,猶如世間的君主一樣,氣派不凡。閻王,於十殿之中又各有名號,掌管不同地獄。如第一殿秦廣王,專司人間壽夭生死;除了修行圓滿或有大功德者外,大部分眾生都先到第一殿內,接受初步審判,才發往投生或押解至各殿再審。這個故事沒有註明「閻王」是哪一位,疑是第一殿閻王。

典故「九方皋相馬」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古代流行相人、相馬、相牛之術,而九方皋是春秋一位相馬者,相術與伯樂不相伯仲,他重視內相,而非外相。現簡述典故如下:

伯樂善於相馬,但他年紀已大,秦穆公問他有否傳人。伯樂表示,自己的子孫只能辨識良馬,未有能力找到天下最好的馬;但有一位幫忙挑捆柴薪的朋友,叫九方皋,本領不在他之下。穆公召見九方皋,派他去找馬,三個月後找到了。穆公問:「甚麼樣的馬?」回答:「黃色母馬。」派人去取那匹馬,卻是黑色公馬。穆公很納悶,叫伯樂來說:「錯了﹗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如何鑒別馬的好壞呢?」伯樂歎息說:「想不到他相馬能用心專一到如此境界!勝過我不止千萬倍呢!九方皋相馬,看的是天機,抓住了馬的精髓,關注內在本質而忽略外在形體,所以才看不到毛色和雌雄。他的相術如此高妙,實在超越相馬的範圍了!」馬來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孔子曾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曾因澹臺子羽貌醜而認為他資質低下,才能不高,後來子羽學有所成,孔子承認看錯了人。不論相馬或相人,不應只集中在表象,更需注重觀察本質。相術有分內相和外相,外相固然重要,但只能看出容貌、形態、筋骨,或是其優劣大概;真正的才質要由內相定論,故孔子曾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1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我今有一段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說與大眾。近日一戒子,自云受戒後,忽遭魔難,開齋破戒,無所不為。《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不少道門弟子最初皈依時,懷著虔誠、恭敬的心信奉祖師的教誨,並寄望自己能修正言行,增長福慧。不過,身處紅塵修道,魔考也是最多的。最初寄望的精進修行,很快便因為俗務纏身而拋諸腦後;最初希望可以降伏自己的貪嗔痴,隨著面對的不同魔考又故態復萌。受戒弟子一樣,最初是懷著熱誠接受戒律,遵守行儀,惟魔考一至,又是否可以堅守戒律?為甚麼魔王專門騷擾修行人?因為魔王最害怕真修行人的光明,擔心他們修成正果,更擔心修行人教化他人向善,所以在發心修行時便來試探。若沒有堅定的信念,便會「開齋破戒」。「開齋」就是打破齋戒,忘記清靜律己。戒一破,便無所顧忌,無所不為了。王常月祖師便由此引出一個「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

典故「蘭子獻技」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蘭子,是指走江湖賣藝的流浪人。兩位蘭子向宋國君主獻技,但遭遇各有不同。現簡述典故如下:

宋國有一個流浪人,身懷絕技求見宋元君。宋元君接見了他,並讓他當眾表演。流浪人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手裡七把劍輪流飛躍,而有五把常在半空。宋元君非常驚喜,馬上賜他金銀玉帛。又有一個身輕如燕能耍雜技的流浪人聽說這事,也來求見宋元君。宋元君不但毫無興趣,更大怒說:「先前那個懷有異技的人求見我,技藝本來無用,正好碰上我開心,所以賞他財帛。這個人必定是聽說了,想向我討賞吧!」就拘捕他,準備處死,過了一個多月才釋放。

每個人的命運和機遇都有不同,即使是同日出生,或履歷、技能一樣,但大家的因果承負都會影響各自走向,我們不需羨慕他人。再者,典故中第二位蘭子因為貪念,希望自己能同樣獲取賞賜,結果犯險走入宮廷,差點賠上性命。要向位高權重而喜怒無常的人求取賞賜,猶如與虎謀皮;能得到賞賜的只是一時幸運而已。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但有一句方便法言,須教大眾放心行持。這個天上主宰,原以好生為心,慈悲廣大,救度眾生。若是犯了的戒子,從此改悔,真心發現,復守科條,精嚴不犯二次者,自然天心慈憫,赦宥還元。《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會隨便懲罰及降罪人間。若有弟子犯戒,只要有覺醒的心,知道自己真的犯錯,繼而警醒自己遵守戒律和「十善」之德行,並嚴加律己,防範再犯第二次,上天是會體恤的。負責掌管人間善惡的神明,也會酌情處理,記錄在案,或「赦宥還元」。宥,粵音右,即寬恕;元,即開始;「赦宥還元」即赦罪寬恕,把原本懲罰的記錄還原最初狀態。當然,神明能監督我們是否真的改過遷善。不過要明白,如不只犯戒更作惡害了人,則不是祈求上天赦免罪業便可一筆勾銷。因此,出家修行者要嚴守戒律,在家弟子亦不要作惡傷人,否則陰律無情,自作自受。

典故「黑牛生白犢」有何寓意?(犢,粵音讀。)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犢」是小牛;黑牛生了白色小牛,古人認為是異象,而孔子憑其學養及見識,直指吉祥,當中蘊含了因果善報的道理。現簡述典故如下:

宋國有個好行仁義的人,三代都不懈怠地行善。某天家中黑牛突然生下白色小牛,便去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好預兆,可以用牠來祭祀上天。」過了一年,他父親的眼睛無故瞎了,而黑牛又生了小白牛,父親再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問過而你卻失明了,為何再問他?」父親說:「聖人的話自有深意,或先不應驗而最終圓滿,這事還未完結,姑且再問問。」兒子又去詢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吉祥!」又叫他祭祀上天。兒子回家告訴父親,父親表示要遵循。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也無故瞎了。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包圍都城,青壯年都上城作戰,死了一半。父子二人因眼瞎而避免了作戰。等到戰事完後,他們的眼睛又突然康復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當遇到劫難卻很容易氣餒和灰心,並懷疑自己的善功善行。天道玄妙難測,如善德具足,所遇災劫自會消減,但未必可完全消散,報應始終出現。猶如典故之戰爭是必然的,但父子終能捱過,眼睛亦能康復。另一方面,善報未必立即顯現,我們只需堅定努力行善,福報自厚,亦能恩及父母、子孫。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9 月 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你們這受過戒的,其中連戒的十條,還不記得甚麼十條事呢。有名無實,何必乃爾!《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編訂的《初真戒律》包括: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炁(欲念過多,會敗壞真性,穢氣侵擾先天靈炁)、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不得交游非賢居處雜穢、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龍門心法》指的「有名無實」,便是勸勉守戒弟子要如實做好戒律內容,而不是徒有「戒子」的虛名。在家居士即使不能全守十戒,也必須在俗世中好好管束自己,不要輕易犯禁。不只是受戒,無論是皈依、修行,也要仔細咀嚼當中意義;尤其稱呼自己為「弟子」,更要敦品勵學,不辱祖師和師父之名。「何必乃爾」即是貪圖修行之名而無真功真行者,又何必皈依、受戒呢?

典故「趙襄子聞勝而憂」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趙襄子是春秋末年晉國權臣,他為家臣新穉穆子在一天內攻陷兩座城池而感到憂愁。現簡述典故如下:

趙襄子派新穉穆子攻打翟國,很快傳來捷報,佔領了左人中人二邑。趙襄子知悉後面露愁容。臣僚問:「一天攻陷兩座城池,這應是人所喜悅的事;君反而憂慮,為甚麼呢?」趙襄子說:「江河有大潮,漲起水來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會連續不斷,太陽在天頂也不過片刻。現在趙氏沒有累積德行,卻剎那間攻下兩城,我擔心快有禍患!」孔子知道後說:「趙氏能預見憂患,這是昌盛的徵兆!能夠遠憂的會昌盛,只知喜悅的會滅亡。要打勝仗不難,保持勝利才最難。賢主能以這種態度保持勝利,所以幸福能傳到後世。齊、楚、吳、越都曾打勝仗,最後卻自取滅亡,這是不懂得保持勝利的緣故。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

漢代劉向在《說苑》有句話:「福不重至,禍必重來。」好事不會接連而來,壞事說不定接踵而至。尤其是學道的都知道,福、德是相連,互為因果的;若自己德行不足,卻接二連三有「福」緣出現,這是大禍臨頭的先兆,修行人必先深切反省,嚴加檢討有否做了錯事。列子在典故中提醒大家,在有利的條件下亦必須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保持勝利。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戒行精嚴四字,降心順道喚作戒,忍耐行持喚作行,一絲不離喚作精,一毫不犯喚作嚴,始終不變喚作持戒,窮困不移喚作守戒。《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特別解釋了「戒」、「行」、「精」、「嚴」和「持戒」、「守戒」的意義。「降心順道」是戒,「降」要讀「降伏」的「降」,即《呂祖百字碑》第二句「降心為不為」。要努力降伏我們的心猿、意馬,不起貪嗔,順著大道而回復本性的自然,這是「戒」的作用。「行」即「忍耐行持」,修行要講真行,要有真功夫,即需忍辱、耐性、力行、堅持,以應對種種魔考和誘惑。「精」即「一絲不離」,也就是專精不二,只是好好想著如何將戒行做得更好、更嚴謹,不會有一刻放鬆。「嚴」是「一毫不犯」,絲毫不敢冒犯任何戒條,不敢做任何惡行。一生護持信念,戒惡向善,不變初衷,這叫「持戒」。當遇到考驗、厄難等困境仍然不願降下底線,這種堅守叫「守戒」,真修行就是如此。

典故「郄雍視盜」有何寓意?(郄,粵音隙。)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郄雍」是春秋時代的人;「視盜」即能辨認盜賊的相貌。現簡述典故如下:

晉國苦於盜賊太多。有一個叫郄雍的人,能看出盜賊的相貌,從人的眉目之間辨別實情。晉侯派他在國內查找,結果捉拿了千百個盜賊,沒有遺漏。晉侯很高興,告訴文子說:「我得到一個人,而全國的盜賊都沒有了,我又何必聘用那麼多人呢?」文子說:「只憑觀察來捉盜賊,盜賊不但除不盡,而且郄雍容易招惹殺身之禍。」不久眾盜賊便商量說:「令我們走投無路的,就是這個郄雍!」於是共同把他暗殺了。晉侯聞悉後大驚,立刻召見文子,說:「果然如你所言,郄雍死了,以後如何收拾盜賊呢?」文子說:「周地有諺語『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要杜絕盜賊,宜選拔賢才,讓賢才教化百姓,使百姓有羞恥之心,那還有誰去做盜賊呢?」於是晉侯任用隨會主持政事,結果國內的盜賊都跑到秦國去了。

這個典故有兩個重要訊息,一是揭露別人的陰暗面容易招致禍害;即使行正義之事,也須注重安全,鋒芒太露並非好事。二是問題要從根源解決,單憑一人之力來捉盜賊,儘管再有才能,盜賊也除之不盡。治理一國之政,除了用法律來懲戒,也須依靠教化的力量,培養道德善行,使人人改過向善,遠離罪愆。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1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莫道陰司冥而不見,生生死死,只在爾心;莫道戒神幽而不顯,出出入入,只在爾念。《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陰司,即陰間的官府,雖在陰間,卻絕不是「冥而不見」。只要世間眾生一個惡行、一句惡言,甚至一個惡念,陰間官府都有能力查考亡魂在生時的所有記錄,如同今日世界的電腦搜索一樣,一覽無遺。我們種下的惡業,都會在自心印記,生死輪迴便據此為證,經地府判定再轉生他方。冥,是陰暗之意。為甚麼陰間幽暗不明?蓋輕清為上,重濁為下,陰間的眾生都是惡業未除,氣多穢濁,性靈暗昧,故所處之空間亦是陰暗不明;這都是業力所化現之境,沒有人逼迫眾生,都是自己招引罪業而來的。如果福德圓滿,或性靈清淨,或已證純陽之體,身後將會直登仙府,不落陰境。如有道門弟子守戒,自有戒神監督,雖然自己看不到,但在我們動念之間,神明是可以在空間出入自如,看得一清二楚的。因此,所有道門信眾,切勿心存僥倖。

典故「道見桑婦」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桑婦」即採桑的婦女,「道見桑婦」借路上遇見採桑婦女的故事,指出不可只著眼當前而忘記背後危險。現簡述典故如下:

春秋時期,晉文公外出會諸侯,轉而要討伐衛國。公子鋤突然仰天大笑,文公問他笑甚麼。公子鋤說:「笑我的鄰居,有一天鄰居送妻子回娘家,路上見到一個採桑婦女,便高興地和她攀談起來。不過,當他回頭一看,就發現一個男人正在和妻子搭訕。我笑的就是這件事。」晉文公明白了他的話,決定停止伐衛,並率領軍隊回國。還未到達國都,已經有人在偷襲晉國北部的邊區了。

在妻子面前隨意跟其他女士搭訕,寓意了晉文公貿然伐衛之事的荒謬。很多人都因為貪嗔,一時衝動,鑄成大錯。公子鋤用婉轉的方法,希望晉文公能反思。正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目光短淺而行事輕率,則後患無窮。事實上,晉文公正準備討伐時,別國亦會乘機侵入晉國的國土。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1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一放即失,心中之戒,一放即破。世間王法律例,犯則招刑;天上道法,女青之律,犯則受報。《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無論是出家人,抑或在家居士持戒,關鍵在於真心持守,用心守護。王常月祖師以「持物」來比喻,猶如手捧一物,不可丟失;破戒就是將手中之物丟失,丟了就是失去。再舉例來說,當你決定有些事要戒絕,如不喝冷飲,或吃甜食,心裡是有了這個打算,但是否堅持到底又是另一回事。遇上炎熱天氣,身在戶外而又全身汗水時,眼前有冰凍冷飲和雪糕,你能否堅拒不碰?只要有點心動,其實已難以招架,於是便「一放即破」。再舉例說,進行法會前守齋戒,這是壇規;雖然壇規不是法律,犯了不需判刑,但壇規、戒律是對上天的承諾,隨便犯禁便要接受因果的報應。若真的接觸了污穢,便不可入壇誦經。上天是無所不知,絕不能隱瞞的。

典故「得時者昌」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原句「得時者昌,失時者亡」,抓住時機便容易成功,錯過時機則走向失敗。「得時」是辦事成功的關鍵。現簡述典故如下:

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一個好儒學,在齊國得到重用,並擔任公子的老師;一個好兵法,在楚國擔任軍隊的長官。施氏因此富有起來,而且名聲四起。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同樣學儒學和兵法,但一直貧困窘迫。孟氏向施氏請教求官之法,施氏兩子便將自己經驗告知。後來,孟氏學儒的兒子去了秦國,秦王怒道:「如今諸侯以武力爭天下,當務之急是預備兵馬糧草,用仁義道德來治國只會自取滅亡。」於是對他處以宮刑。孟氏學習兵法的兒子則向衛侯獻策,衞侯說:「我們是弱國,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小心事奉大國,安撫小國,才是保全之法。大力發展軍事只會加快滅亡。你是人才,若被他國重用,一定成為我國的禍患。」於是命人砍了他的雙腳。回家後,孟氏父子找施氏算帳。施氏說:「凡是順應時機可得昌盛,違逆時勢就會敗亡。你的學問與我相同,遭遇卻不同,這是錯失時宜之故,而不是學問不對。天下沒有絕對的事,以前行得通的,可能今日已不行。現在拋棄的,可能將來有大用。能把握時機,不拘於舊,才是智慧的表現。」

每一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各不同,面對的環境、時勢、機運也不同,沒有一個絕對成功的固定方式。不論做人做事,不能完全蕭規曹隨,這是盲目跟從不懂變通,很容易便會碰壁。真正的智者能吸收別人的經驗和前人的智慧,因應時代、地點、狀況的變化而調適,而不是依樣畫葫蘆,一味模仿。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8 月 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有善不以有功,有過實時懺悔。依戒經細細參求,訪明師勤勤學問。敬師如父母,敬友如兄弟,樂法如妻,愛經如寶。《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勸誡弟子,皈依入道後,需要認真修正自己的行為和內心,行持正道。行善時不需刻意求功,因為「有功」才去行善,這並非真心為善。犯了過錯,需立即醒覺過來,當下懺悔認錯。入教弟子更需仔細參詳全真教規、戒律,思考規條背後意思;如能拜訪名師,雲遊參學,並能深入經藏,勤修學問,智慧必有增長。我們敬奉師父、老師,需要真誠善待如自己父母;敬重同門友人,需要如兄弟般和洽相處,不可爭執。弟子重視道門心法,需要珍重如愛惜家中妻子;對於道門經籍,更需視為寶藏,發心探究,不可輕視天尊、祖師的訓誨和開示。

典故「列子不受粟」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粟,本指穀實,亦借指糧食和俸祿。戰國初年鄭國繻公的相國子陽要贈送糧食給列子,但列子不接受。現簡述典故如下:

列子窮困,餓得面有飢色。有食客向鄭相子陽進言:「列子是有道之士,卻在你的國家窮困潦倒,大家會說你不重視人才。」子陽立即命令官吏送上糧食。列子見了使者,再三婉拒。妻子知道後十分生氣,捶著胸口埋怨:「我聽說有道之士的妻兒,都能生活安樂。現在我們一家卻餓得面黃肌瘦,相國派人送來糧食,你竟然不接受,我們是命中注定要挨餓嗎?」列子笑道:「相國並非真的了解我的才德,只是聽信別人的話才送來糧食。日後他也可聽信讒言而加害於我,因此我不能接受。這種人還是少接觸為宜。」後來,鄭國百姓果然發難,殺死子陽。

《淮南子.氾論訓》載:「鄭子陽剛毅而好罰,其於罰也,執而無赦。」子陽在鄭國不得民心,性格凶暴,最後百姓忍受不了嚴酷執政,將他殺死。如果列子貪圖子陽贈送的糧食,便是受了子陽的恩惠,兩人建立了「關係」,禍患來臨時亦可能受到牽累。列子不欲與其結交,是要避免禍患。有智慧的人能夠見微知著,從一件小事可推想事情的結果。我們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如果施贈者之品德不好,那更要小心。

更多文章按此

分類
昔日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樂道專欄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7 月 29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受了戒的人,全要把自己心上所行,日裡所說,日夜存思,善即行,惡即止,不許自己曲全,不許自己饒恕,不許自己欺瞞,不許自己遮蔽。《龍門心法.戒行精嚴》

淺釋:

王常月祖師表示,受了戒的弟子,必須把自己所作所為、日常所說的話、早晚所思所想都清洗乾淨。如果是正道、善德的事,身、心、意都要依循奉行;如果覺醒到是惡因,便應立即停止,謹慎自己的行為、說話、心念。即使在俗世的大染缸中,面對邪惡也絕不可曲意遷就、隨波逐流;面對自己做了的壞事,絕不可輕易饒恕,更不可暗室自欺,或以藉口為自己掩飾。其實,無論皈依弟子,或發願修行的人,都要每天清淨自己的身心。清淨之法,在於覺醒,知道自己所思、所言、所行是否正確。若是惡業的種子,便要遠離,不可視而不見,察而不悔,知而不改。就算在別人面前隱瞞了,也瞞不了天地,將來在孽鏡臺前,自然一清二楚。

典故「知賢而不在自賢」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說符篇》。「知賢」是識別人才,「自賢」是自以為賢能。列子提出「知賢而不在自賢」,強調識別和任用人才對治理國家非常重要,絕不能自以為是。現簡述典故如下:

列子說:「氣色盛美的人容易驕傲,力量強大的人容易逞強;凡是剛愎自用的人,難以跟他們談論道的真諦。對著這些人論道,就已經有偏失了,何況要他們去行道呢?因此,好勝自大的人,別人是不會告訴他正道的。沒有人勸告他,也沒有人能指出他的過錯,他便孤立無助了。真正賢明的領袖善用人才,即使年老了,但力量不會衰減;智力衰退了,但做事不會混亂。治國最大的難處,在於識別和任用賢人,而不在於自恃賢能。」

無論是治國還是管理團隊,千萬不可自尊自大、自我膨脹,不要以為一個人可以控制一切;一個人能力再高也是有限的,知人善任,使人人發揮所長,集眾人力量共同輔助,才是成功的關鍵。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