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2 月 26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仙佛無門,皆從戒入;聖賢有路,皆自戒行。實係聖賢之要路通衢,仙佛之中門正戶。《龍門心法.戒行精嚴》(衢,粵音渠,指大路。)

淺釋:

舊日學子讀書,不是先學知識和技術,而是先從蒙學書中學懂如何做人,認識倫理道德,知道何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先端正己心,才可克己復禮。要成為君子、聖賢,必先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凡事不可僭越。修仙學佛又何嘗不是?現存道教早期戒律之一的《老君想爾戒》,便指出了上、中、下三品戒,其中下品戒是「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學道修道需先修心,不可縱欲、不可貪婪不知足、不可爭先傷人,才可「避免天傷」,減少禍患,這是學道者最基本的戒律,說到底就是要懂得自制。凡是學道者,必須有覺醒和節制的能力,在名利、權勢、物欲之中能淡然面對,當中「戒」是一面防護網。王常月祖師指出,「戒」能止惡,是積學成聖的大路,也是通往仙佛正法的不二法門。

典故「造父學御」有何寓意?

這個典故出自《沖虛經.湯問篇》,造父是古代善於駕車的人,對老師十分謙恭,因而受到賞識,習得駕車的秘訣。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造父跟從老師泰豆學習駕御馬車已經三年,但泰豆沒有教他任何東西。造父更加恭敬和謙虛,於是泰豆才告訴他:「你先觀摩我的步法,等你能走得像我一樣熟練,便可手握六根韁繩,駕御六匹駿馬。」泰豆豎立一根又一根木樁作為道路,大小只能容納腳掌,而他竟然可以在上面快速來回奔走。造父學了三天已經掌握技巧,泰豆說:「駕車的道理也一樣,你走路時力從足下起,足下又順應心的指揮。把這個道理推演到駕車上,就是要協調韁繩、銜勒,雙手的掌握是否有度,用不用力,都能內合於心,對外又能適應馬的脾氣,這才是得盡了技巧。學習掌握銜勒,接應於韁繩;掌握韁繩,順應於手;而手的操縱是聽從心的指揮。技術嫻熟後,駕車不用眼睛看,不用鞭子趕,心裡悠閒自得,馬車亦可輕快奔跑如飛了。我的技術全部說完了,你好好記住它!」

所有技藝都是從基本功學起,及需經過多年的苦練才有所成,即使得到心法秘笈,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何用心去領悟及融會至為關鍵。要掌握一門高超的技藝,必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而達到最高境界,必須與心相合,即《南華經.天道》指的「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不快不慢,靈活自如,心中所想而手中做到,那就是得心應手的真諦。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