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9 月 25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如今修行之士,自昧良知,自欺本性,只見他人之過,不知自己之非。即此不知自己之非,罪已深,業已重矣。瞞心昧己,豈能入道?《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何謂「罪業」?犯了過失,便是「罪」;積累下來便是「業」。修行之人修習清靜之功,必先清除罪業,所以張天師創教之始即教人「首謝罪過」。「首謝」就是叩頭謝罪,深刻懺悔。「叩頭」是要我們卑下,去除傲慢的一種禮儀。早期道教的「三官手書」,也是「說服罪之意」,所以「懺悔」是修行的第一步要緊功夫。或許有人會說,我沒有做過甚麼傷天害理的事,為何要懺悔?其實我們撫心自問,今天講了甚麼?做了甚麼?起了甚麼念頭?總有些事違背了良心,或犯了貪嗔,或傷害了別人。如果經常造作、假裝,習以為常了,有時自己昧著良知、做了違反本性的事,而不知道自己有任何錯失,這便更難醒覺要懺罪,但「業」已累積難返。發現別人的過失很容易,反省自己有何過錯卻是最困難的。當我們每天都在瞞心昧己,還以為自己一生沒有大錯,卻日已累積,惡業重重。若到今天仍未悔悟,那又何需皈依入道呢?

典故「庖丁解牛」有何寓意?

「庖丁解牛」是《南華經.養生主》的著名典故,莊子以此比喻養生之道,說明凡事應順應自然,避開一切損害生命的險境,才可享盡天年。現將典故簡述如下:

魏國有一位庖丁在屠宰牛隻時動作俐落,他告訴文惠君,他所用的不是技術,而是「道」。剛開始解牛時,眼裡看到的是一頭牛;三年後看到的是牛的五臟百骸筋骨;現在則心領神會,刀鋒在筋骨縫隙之間出入,遊刃有餘。庖丁又說,一般廚子每月更換一把刀,而好一點的廚子懂得怎樣切割,不是硬砍,約一年更換一把刀;他手上的刀則用了十九年,仍然十分鋒利。雖然如此,他現在解牛時遇到筋骨盤結之處,還是屏氣凝神,小心翼翼地動刀,不敢大意。每次解牛後,庖丁都會把刀子擦拭乾淨,好好收藏起來。文惠君聽到後,表示已瞭解養生之法了。

莊子在文中提到「緣督以為經」的宗旨,即遵從自然中正之道,順應事物之法則,便可保全天性。牛代表了濁世,骨骼、筋肉比喻世上事物的紛繁錯雜。以刀解牛,有如生活上遭遇種種困擾和打擊。有道之人能夠堅定自己的精神意志,不在濁世中亂碰亂撞,也避開危險的地方,遠離名利的陷阱,並能洞觀世界的本來面目,所以能遊刃有餘,毫不受損。

更多文章:

https://fungyingseenkoon.blogspot.com/p/blog-page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