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1 年 9 月 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專欄刊出

既是大眾皈依三寶已畢,當依妙行,懺悔罪業。《龍門心法.懺悔罪業》

淺釋:

王常月祖師指出,每位道門弟子在皈依三寶後,便必須遵道修行,而「懺悔罪業」便是修行的第一步,懺悔更需要真誠、謙虛、卑下才可。今生我們是帶業來此,必先懺悔過往所作諸惡,才能有福緣修道煉性。若福緣不足,今生修行便會增加不少困難及障礙。此外,懺悔不只是懺悔宿世業障,更要反省今生種種惡行,並時刻警醒自己的身、心、意所為。《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人的壽命健康,並不是上天隨意安排的,而是我們過去世和今生所作之善惡感召,影響今生之福祿及壽元。每個人一生犯下的大小過失,何止千百件?今生欲安心修道,健康無障礙,必先避免業障纏擾,而懺悔是唯一消解業障的法門。王常月祖師在此章節更特別撰寫一篇〈懺悔發願文〉,期願大眾早晚誦讀。

典故「朝三暮四」有何寓意?

《南華經.齊物論》及《沖虛經.黃帝》都有記載「朝三暮四」這個故事,今人多與「朝秦暮楚」混淆,後者專指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而「朝三暮四」則有更深的意思。現簡述典故如下:

宋國有一位老人很喜歡猴子,並在家中養了一大群。老人理解猴子的心意,而猴子也懂得老人的心意。後來,老人甚至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欲望。不過,老人家中很快也缺乏糧食了,他就打算限制猴子的食物,但又怕猴子生氣,便想了一個蒙蔽猴子的方法。老人向猴子說道:「我給你們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猴子一聽很生氣,全部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老人又說:「我早上給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猴子聽後很開心,趴在地上不再吵鬧,對老人表現服從。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本質上沒有分別,數量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卻因而情緒起伏。這個典故是要告誡大家放開得失計較,一時間之得失、順逆並非永遠。不論先甘後苦,先苦後甘,苦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曾享受甘的成果,甘的時候也不忘苦。人生本來就是甘苦參半,不應執著及迷失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