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5 年 6 月 14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能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能化人情,而不為人情所化。能用世法,而不為世法所用。《龍門心法.清淨身心》

淺釋:

上一段提及證道後的境界,此段則談及證道者在世間的道行。一般人每天面對繁瑣的人和事,常是心隨境轉:他人對自己不好,便生煩惱;外面紛紛擾擾,內心也隨之起伏;看到美好之事,心中充滿喜悅。然而,有道者卻能做到境隨心轉,即內心不為外物所動,以一顆平靜清明的心應對萬事萬物,讓身邊一切都轉化為吉祥。譬如,當他人對自己存有成見,有道者不會先起嗔心,而是先反省和懺悔自己的不足,以謙卑和善的心待人,使對方也起善念,這便是「能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即使外在環境不能立刻改變,但當內心已轉,對萬物的觀感也不同了,看一切事一切物都變得自然和順。此修為更可使人在面對人情冷暖時不會為之悲喜,卻能以慈愛的心善待眾生;對俗世種種規條限制亦不生厭煩困擾,反而能善用世間法普度世間人,這就是有道者的德行道風。

「無欲而天下足」有何寓意?

「無欲而天下足」出自《南華經.天地》。本篇談的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君王之道。若能行無為之道,清靜自然,這是行「天德」。在上者寡欲無私,便能體現天道。現簡述內容如下:

莊子說,古代治理天下的人,以清靜為宗旨,生活素淡簡樸。由於上行下效,天下百姓無不感到富足。此外,所行之事不為自己,不操縱或干預別人的生活,讓萬物得以自然成長。愈是平靜淡泊,那便不會胡為、亂政,百姓生活自在安定。因此,古代記載:「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當通達於天道,萬事必能順利完成;保持清靜無欲的心,鬼神亦必順服。

《道德經》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不任意妄為,人民自然生化;不貪多務得,人民生活也趨向自然簡樸。這正是道家主張的「不言之教」。莊子並非勸人斷絕所有欲念,而是鼓勵一種順應自然、知止有度的生活態度。懂得在自然之中取得平衡,減少貪嗔、簡樸清勤,與今天我們常說的簡約生活、不浪費、不耗竭資源等理念是相通的。大眾的欲求減少了,世間的衝突、爭奪與貪婪也隨之減輕,這正是「天德」在人間的顯現。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