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4 年 12 月 22 日
津津樂道專欄

分享至

忍辱之功,是名降伏。人能降伏其心者,可仙可佛,可聖可賢。《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淺釋:

王常月祖師用了很長篇幅來勸導大家忍辱,歸結二字就是「降伏」,即降伏自己內心的功夫,不因受辱而即時生起情緒。「降伏」必須用「伏」,不可用「服」;譬如降龍伏虎,指制伏猛虎,不是收服或服從。《呂祖百字碑》第一句言:「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養氣」和「降心」是修煉的最主要方法,也是性命雙修的實踐。「養氣」是命功,「降心」是性功,指降伏心猿。心猿,借指思緒不定,道教喜用心猿來形容眾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緣外境。若修行能完全制伏己心,那麼貪嗔痴便難以萌生,達到清靜之境,即《常清靜經》形容「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是神仙的境界,也是佛教禪定的功夫,也是儒家克己的修養。無論仙、佛、聖、賢,莫不從修心及降心做起。

甚麼是「四悟」?

與上次提到的「破三關」一樣,「四悟」是學術界對《南華經.大宗師》內有關悟道過程的歸納用語,包括「朝徹」、「見獨」、「無古今」和「不死不生」。現簡述如下:

女偊告訴南伯子葵,他將道術傳授給卜梁倚,九天之後,卜梁倚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心靈猶如早上的陽光照遍萬物(朝徹)。當照遍萬物後,進而體悟到永恆存在的大道(見獨)。體悟之後,進而超越古今的時限(無古今)。最後,他進入了不生不滅的境界(不死不生)。

「四悟」是學道過程中內心狀態的變化。我們處身於不斷變易的世界中,只有經常保持內心清靜,才可以完成學道的進程,甚至達到證道的境界。「朝徹」就是剛開始時,因覺悟而豁然開朗的心境。「見獨」是體悟到大道的存在,「見」即是一種體證,「獨」就是獨特永存的大道。「無古今」是指超越時間的局限,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不死不生」是證道的最後體驗,沒有了生死輪轉,打破了人天限制,不再受物質、時間、空間、生死所局限。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