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2 月 19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这个戒字……)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济众生出爱河。有通行人之保障,为进道之提纲。《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六欲,就是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我们每天起床开始,在尘俗中打滚一天便沾上众多情欲爱恶,所以修行人要每天诵经保持正念、忏悔以消业障、静坐以清空妄念。不过,要在欲海中生存又如何不受污染?道教强调以「戒」律己,坚持有些事可做,有些事绝不可为。「戒」,有如一道护身符保护自己不受侵扰,如一盏明灯引领正确方向,避开六欲的引诱,照破暗黑。譬如不偷盗戒,顾名思义是不偷别人东西,更深一层是不贪一切小便宜和存有非份之想,更不可夺人成果或占人便宜。当见到周遭人都沉醉于花花世界,不争不夺难以往上游,不守戒者很容易不自觉陷溺其中,而守戒者却能时刻提醒自己避开恶行。有些弟子不读经又不修持,惟戒行是最基本的入场券,王常月祖师比喻为「仙舟宝筏」、「慈航津梁」,有助我们出离生死苦海,也是我们通行大道的最佳保障、入道的第一步纲领。

典故「纪昌学射」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当中主角经过多年刻苦学习,终成为射箭高手;却心起杀机,幸能觉悟前非。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甘蝇是古代一位射箭高手,只要拉开弓箭,野兽和飞鸟必定倒下。飞卫是他的弟子,技巧已超越师父。后来,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要他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后每天练习,眼睛一直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两年后即使针尖倒刺在他的眼眶也不为所动。飞卫说:「还未学好!做到看小物如看大物,见细微如见显着,能这样才告诉我。」纪昌就用牛毛系住虱子挂在窗口,三年后虱子在他眼中犹如车轮般大,并可用箭穿透虱子;看虱子以外的东西就像山丘一样。纪昌既然学尽了射箭诀窍,就想铲除天下唯一的敌手飞卫。二人在郊野相遇,纪昌和飞卫互相向对方发箭。箭镞在空中相撞,掉落地上,尘埃也没有扬起。飞卫的箭先用完,纪昌还剩一支;就射出,飞卫举起身旁的棘刺来抵挡,一点也不差误。高手相逢,两人激动上前相拥而泣,互认父子,并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别人。

纪昌用非人的方法锻炼,花尽心力和时间,终于苦学成材,获得真正的本领。可惜成为高手后,心生歹念,不容许天下有人胜过自己;尤幸师父技高一筹,终令纪昌折服,悔过自己的妄念。技艺愈高,可增加人的傲慢,也可以艺交友,广结善缘。是正是邪,端在人念。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2 月 12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大众,自古大圣贤,莫不以戒摄心。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朝礼三清,而超凡入圣……《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常清静经》曰:「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心本来是平静的,但当我们走入凡尘中,不免受到各种物欲吸引和牵动。《周易参同契》说「心猿不定,意马四驰」,道教将心思比喻为猿和马,难以控制,流荡散乱。因此,道门提出要「摄心」,即收摄自己心念,将外尘境界上收回来。虽然面前见到听到的繁杂纷乱,但内心不受影响,仍然清静安平。如何摄心?王常月祖师在这里强调「以戒摄心」。全真出家修行要拜受「三坛大戒」,在家居士一般要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口是心非、不荤酒,当中有宽、严的差别,但前提必须以戒修持。凡是发心修行,邪魔必会试探和骚扰;如是假修行,邪魔不会来找你,因为自己已行邪道。真修行人必须以戒护身,戒是降魔之宝杵,使邪魔也敬畏;戒亦犹如护命保身之符,称为「戒体」,有护法神保佑。真切守戒的修行人尊道贵德,故身心皆合道法,自能增福延寿。若能终身持戒,行善止恶,必能升天证道,超凡入圣,朝礼「三清」尊神。

典故「偃师造人」有何寓意?(偃,粤音「演」。)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被喻为中国最早的科幻故事。故事中的偃师以神乎其技的工艺把各种材料制成人偶,难辨真假。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周穆王到西方巡狩,遇到一名叫偃师的工匠。穆王询问他的才能,第二天偃师就带来了一个精巧逼真的歌舞艺人。穆王惊奇地看着它,快跑、走路、低身、抬头等举动,完全像个真人。摇动它的下腭,就唱着配合音律的歌;托住它的手,就跳着配合节拍的舞。穆王还叫来宠幸的盛姬和侍妾一同观看。技巧表演将完,艺人突然眨眼勾引侍妾。穆王大怒,要立刻杀死偃师,吓得偃师马上把艺人拆开,原来艺人真的只用皮革、木头、树胶、油漆和各种颜料凑合而成。穆王仔细检视,只见里面有内脏,外层则有筋骨、毛发,都是假的东西,把这些东西重新拼凑,艺人又恢复原状。穆王试图破坏它的心,那么口就不能说;破坏它的肝,眼就不能看;破坏它的肾,脚就不能走。穆王这才高兴起来,叹气道:「人的技艺竟可做到跟造物者一样!」于是带上偃师一同回国。

典故末段更借造云梯的鲁班以及造飞鸢的墨翟之口,赞叹偃师手艺之巧,技术高超。世界不断进步,这个离奇虚幻的故事现在看来不再是夸张的想像,今日发明了仿制人,明天也会有更新的科技出现。不过,正如故事中几可乱真的人偶,即使是由偃师亲手制作,但偃师也不能完全控制人偶的反应,控制不了它向侍妾抛媚眼。纵然技术高超,又怎能轻易操控情感和内心呢?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2 月 5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修行之士,既已割爱抛缘,以求出世,假如爱欲重生,幻缘不灭,则此心依旧缠缚,复入网罗。须于未兆之前,预作提防之计。不然则从前之功夫徒废,未来之魔业难逃,可不虑哉!《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这一章是专讲戒律,王常月祖师提醒一众弟子,如发心修行,便要学懂舍弃太多的物欲、贪爱、俗缘。即使是在家修行居士,也要简缘、素淡,以出世的心入世,方可保持清静的内心,增长福慧。假如刚开始修行,又勾起昔日的种种爱欲情缘,希望如往日般到处贪恋留情、应酬攀缘、放纵情欲、享受挥霍等,则此心依旧没有出离,没有舍去,仍然被爱欲缠缚;烦恼心一起,哪来清静?最终又跌入凡尘网罗。网罗,即是捕捉鱼鸟的器物,这里借喻为内心仍未出世,依然充满贪嗔,喜好追名、夺利、争权、迷色、纵欲等,如同再次跌入凡网之中,不能出离。祖师提醒大家,在未有征兆身陷网罗之前,修行人要及早预防,以戒律摄心。否则,立功千万、诵了无数遍经文、打坐多年也是前功尽废,恶业难逃,所以不可不谨慎。

典故「伯牙鼓琴」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鼓琴,即是弹奏古琴。伯牙是春秋时代的琴师,技艺高超,而钟子期则是他的好友。词语「知音」便是形容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伯牙擅长弹琴,而钟子期善于欣赏琴曲。当伯牙弹琴时想着高山,钟子期便会赞叹:「好啊!高耸巍峨像泰山一样!」伯牙用琴声奏出滔滔流水,钟子期喝彩:「好啊!浩浩荡荡如长江黄河一样!」凡是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体会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突然遇上暴雨,便躲在岩石下面,心中有所感触,于是取琴弹奏起来。最初弹着轻缓似久雨的曲子,后来又奏起急重如山崩的声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好啊!你对琴音的体会太深了!你和我的心好像息息相通,我还有甚么心声隐瞒得了呢?」

知音,即是知心好友,是无须语言表达,对方便可透过乐声了解你的内心世界。我们不用说自己开心或不开心,对方也能知道我们内心所想,而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增广贤文》有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朋友众多,但知心的能有几个呢?所以钟子期死后,伯牙便将琴摔破,发誓从此不再弹琴,因为知音难求,这亦成为另一个着名的典故——伯牙碎琴。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 月 26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转父为子,转祖为孙,转男为女,改面换形,移名换姓,颠倒凡夫,认为真实,可怜可哭!大众当知!《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前节提及的案例,道人因为执念不自觉化为飞蛾;「化」是万物生死循环之机,人死后也会按因果业力,往不同的路向化生另一众生。轮回转生的地方大多与前生相关,往生父母或转生为今世我们的子女,祖辈转生为我们的孙儿女,前生是男的转生为女人;但转生时已是另一个模样,形体与前生完全不同。今生转换了身份,大家便不会知道这些身边的人其实都在前生与自己结下不少香火因缘。今生缘尽,来生或许又转化另一众生继续与我们相聚相合;凡人看不通,今生执着情爱关系,难舍难离,其实过世的人或许早在自己身边出现。今世之中,人与人的关系或许是来报恩,或报怨,或讨债,或还债,都是宿世因缘而聚合,只要以清静心面对,欢喜的布施回向便可。若然看不透,不明白今世相遇之缘,执着眼前一切,以为是真实不变的,这样便很容易怨天尤人,实在可怜可悲。王常月祖师在此章总结,要减少爱缘和贪欲,尤其是修行人不可执着,或求回报,否则便远离清静,福慧亦随减。

典故「师文学琴」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琴,即是古琴,古人以弹琴来修心。「师文学琴」便是在技术上进而修心的一个历程。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古时音乐家瓠巴弹奏的琴声,可使鸟儿飞舞、鱼儿欢跃。郑国的师文十分向往,于是来到鲁国拜见着名乐师师襄,但学了三年仍弹不成一首乐章。师襄劝他先回家,师文叹气说:「我真正追求的是用琴声来宣泄情感,但我现在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请老师给我一些时日。」过了一段时间,师文再次拜见师襄,并尝试弹奏。他首先奏响金音的商弦,只觉琴声挟着秋风,似乎草木都要结果。他又拨动木音的角弦,随之又像春风回荡,草木开花。之后奏响了水音的羽弦,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再来就是奏响火音的征弦,使人见到阳光炽热,坚冰融化。在乐曲完成之际,师文奏响了宫弦,与四弦产生和鸣,顿时暖风轻拂,祥云缭绕,甘露下降,清泉涌出。师襄赞道:「演奏太美妙了!即使师旷弹奏清角乐曲,邹衍吹奏管乐声律,也无法与你相媲美!」
要学懂一首乐章并不困难,要提升技艺则要下苦功。不过,要通达琴音之道,更要讲求用心,用心来悟道。即是说,学习技艺不仅光凭外在的技巧,更需提高修养和悟性,领悟乐曲内涵,最后「得心」方能「外应」,身心合一,达到与天地和谐的境界。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 月 1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大众,心有所爱,即是缘也。缘从爱起,爱逐缘生,缘爱相缠,永无了彻。《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上节提及的案例,一位道人因打坐中强行用意念观想神光,结果化成飞蛾而扑向火光。王常月祖师借此事例,训示大家在世间不宜太过执着要得到甚么,修行人是要舍,更不应有妄念,强求入定见光、神明示现等,执着便容易成魔。世人也不宜种下太多情根,对每件事的爱也不宜深爱,否则留恋不舍便结下不解之缘。缘,就是因为宿世结下了恩爱情仇,或痴恋执迷而来,如果今世我们仍在追逐不舍,缘爱便纠结不清,永无了期,下世亦会继续未了缘。凡间一切的恩爱都是因缘而合,而每件事都在变化无常之中。有一句粤语歌词说:「情爱,就好像一串梦,梦醒了一切亦空。」看透了便不会执着,适当时候放下,便不用苦苦思念,令自己身心忧苦。有时候,尝试远离它、放开它,给自己一个清静的空间,忧苦也随之而去。

典故「绕梁三日」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梁,是指支撑屋顶的横木。「绕梁三日」形容音乐感人,虽过了很长时间,余音仍好像环绕屋梁,回响不绝。典故前后其实还有一些小故事,现将完整的版本叙述如下:

古时薛谭跟随秦青学习唱歌,以为自己已掌握歌唱之窍门,便辞别回家。秦青为他送行,手敲节板及唱起悲歌,歌声震动了整个树林,上空飘过的云彩也为他的歌声停了下来。薛谭自知音乐水平肤浅,立即认错及请求回去。秦青有天跟朋友说:「从前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在雍门卖唱求食。三天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房梁间缭绕不散,附近的人以为她仍未离开。后来,韩娥路过旅店,遭人侮辱,韩娥伤心痛哭,哭声悠长哀怨,整个乡里的老幼听到后无不悲伤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饭。大家急忙把韩娥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乡里众人听到后无不欢欣雀跃,鼓掌又跳舞,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

无论学习任何技艺,最高的境界不会只停留在技巧上,而是「道」,即可感通天地及人心;习练者亦须谦虚退让,和光同尘。薛谭的表现太过自满,却不知音乐可感通万物,超越技艺的层次。秦青的歌声可与自然相通,韩娥的歌声则可感通人心,让人悲伤,也可让人欢乐,甚至有一段长时间仍缭绕在大家的耳朵里,这种境界已不是技艺的层面,而是接近「道」。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2 月 25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一日气息粗急,同伴相守,惟恐其人开静,以便求道。惟有一修行人,知其着魔。至夜半,其人手张如飞状。众以烛灯香花供养礼拜。其人即气绝,口中飞出一蛾,扑灯而死。修行人取而告众曰:「此存想光明之道人身也。爱光明,即与蛾同缘,至形化转入异类。爱缘之事,皆同此类。」《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上节提及王常月祖师引用一个案例,一位道人在入静中见到头顶有五色光明,以为已证得神光。之后强行用意念观想此光,但已不复见,结果精神日差。某天这位道人的呼吸声又粗又急,同室守伴的道侣担心他已「开静」,突然醒来必定是要「证道」,快羽化登仙。只有一位修行人知道此道人其实已着魔。到了半夜,道人张开双手似要飞行,大家纷纷拿出香、花、灯礼拜,以为他要得道。此时道人气绝,口中忽然吐出一只飞蛾,扑向油灯,并遭烧死。修行人拿起蛾尸告诉大家:「这就是那位道人的化身,由于终日存想及执着要寻求一种光明,不自觉与飞蛾结了缘,同好光明。一段日子后,他已可以化形转入其他物类,结果便化出飞蛾来,一见火光便扑去。凡人有太深爱缘,执着爱好一事,就与此情况同类吧。」

典故「两小儿辩日」有何寓意?

此篇典故极具教育意义,出自《冲虚经.汤问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问题,反映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现将典故叙述如下:

孔子向东游历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甚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最近,中午时离人最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较近。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探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为热,而远的为凉吗?」孔子听了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小孩笑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两小儿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索,具有科学的论辩精神。不过,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大自然的奥妙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全部通晓。两小儿讥笑孔子固然不对,但博学多闻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侧面反映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孔子也勇于在小孩前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谦虚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给后人良好的典范。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2 月 18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昔有道人,坐久神现。见顶上放光,五色光明,如霞如锦。其光之中,山河大地,万物总见。道人心喜,以为得上帝之大无碍光也。日夜端坐,思想前光,其光不复再有。道人不悟幻境非真,用意观想,万念皆忘,惟思光明。存思日久,如愚如痴,形骸土木,诸人以为得入至道。道人生存六载,神凝形变,而自不知觉……《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王常月祖师引用了一个案例,引证爱缘深重,愈重愈自迷。由于内容颇长,现分两次讲述。旧日有一位道人,在静坐一段时间后元神显现,见到自己头顶之上大放五色光明,如彩霞、锦绣般美丽。这光明之中,内有山河大地,亦见到万物。道人心生欢喜,得意的以为自己已证得玉皇上帝之大无碍光明。于是日夜勤力静坐,不断思念之前见到的光彩,但那种光已不再出现。道人始终未能明悟所见的幻境其实不是真的,并强行用意念观想,忘记其他念头,只一心思念之前见到的那种光明。存想思念日久,整个人如愚痴之人般,精神呆滞,形体如土木般僵硬,众人却以为他快要证道。如此六年,他也有一种能力,只需凝神聚气时,形体可以出现变化,他却没发现此变化……(下期再续)

典故「夸父逐日」有何寓意?(夸,粤音夸。)

「夸父逐日」是非常着名的神话故事,传说夸父是一位巨人。有些学者认为夸父是一个部落,因为旱灾,他们要追寻「大泽」求水源。现将《冲虚经.汤问篇》有关典故叙述如下:

夸父与太阳追赶竞走,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去喝黄河渭河的水。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便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跑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随身的手杖弃置在地上,后来长出了一片桃林,方圆数千里大。

日出日落本是自然之事,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如果我们要妄图颠覆自然秩序,希望摘下太阳,这是破坏自然的行为,所以经文第一句便指「夸父不量力」。人有勇气克服自然灾害是好事,但要消灭日月、山河等环境,这亦是损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27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道心本性,竟化作福报修罗矣。可不惧哉,可不舍而绝哉!《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修罗」即「阿修罗」,意指不端正,解作有福报而没德性。若在世时乐善布施,但瞋心、傲慢、疑心深重,死后便坠入修罗道。修罗本性好勇斗狠,男性貌丑且嗔怒心重、女性貌美但嫉妒心重。在道教来说,修罗或为天魔,或为鬼王,部分更会护持正道,但福报享尽后又堕轮回。究其缘由,因在世时虽然信奉正道、行善积福,却不作修行去除贪嗔痴,恶性未改,最终便会坠入修罗道;即使位列天界亦只属欲界,而且好斗好争。今日世间也不难发现修罗之面目及心性,其人虽多作好事,但心性修为差劣,一方面积累不少福报,一方面也积累众多恶业。王常月祖师指出,即使信奉道教或常拜神祈福,如果不除贪嗔又牵缠众多爱缘,不修本性,道心渐远,纵有福报,最终也只会化作修罗,流转生死,绝不会证达仙真。因此,修行人必须认清自己的初心,务必舍下种种恶性及孽缘,否则绝不会有进境,实在不可不惧!

《冲虚经》的「愚公移山」典故有何寓意?

《冲虚经.汤问篇》最着名的典故莫过于「愚公移山」,虽名「愚公」,实属智者,只是外人以自己的眼光认为是「愚」而已。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住在北山的愚公年近九十岁,苦于太行和王屋两座山的阻塞,出门必须绕道,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我要跟你们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大家都表示赞同。其妻质疑:「凭你的力气,连小山都不能削平,又怎能挖走两座大山?而且挖掉的泥石要搁在哪里?」众人说:「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方便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上山凿石、挖土及移山。邻居的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河曲智叟讥笑愚公:「你太愚蠢了!凭你残余之年,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怎能搬走泥石呢?」愚公长叹:「你的思想太顽固,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不断,而山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智叟无话可说。山神得悉此事,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位儿子背走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以南到汉水南岸间,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很多人都笑称愚公很傻,为何不搬家呢?中国人重视本土情,不轻易搬迁。愚公移山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子孙。无论有多难的事,都要抱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决心,不怕艰难;而且一家人都支持及齐心去做,邻舍小孩也来帮忙,这是集一乡之力。这种至诚的宏愿,必可感动上天默默庇佑。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20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若今日不除,明日不断,既舍又不绝,仍旧牵缠,衣钵蒲团,都成罗网;芒鞋竹杖,都成绳索;名山圣境,俱为牢狱;师兄道弟,皆成冤家;以至口诀真言,总变成砒霜毒药。《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王常月祖师告诫大家,在家的居士要简缘,出家的道侣则要舍绝爱缘。今日既已出家,前尘往事便从此放下。今日不放下种种爱缘,明日又藕断丝连,既想舍去又未能去绝,仍记挂旧日种种名望、权位、钱财、风光、享受、情欲等,即使身穿道服、持钵化缘修行,也只是躯壳而已。爱缘不除,每天在蒲团静坐也是表相功夫,蒲团只会成为捕兽网,愈坐愈是深陷迷网。即使脚踏芒鞋、手持竹杖云游,也都是夺命绳索,云游也解决不了烦恼。就算去到名山圣境,爱欲涌现出来,身心仿如仍在牢狱。为了名利爱缘,同门师兄弟也很容易成为冤家;口里说的经教道理,其实也只是砒霜毒药。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居士,也要努力简缘,去掉过多的攀缘应酬,生活素淡而不为名利所束缚,这样修行才有进境。如果一点清静无为功夫也没有,祖师传授的「心法」也是徒然。

《冲虚经》的「汤问夏革」典故有何寓意?

《冲虚经.汤问篇》记载了商朝开国君主汤王与大臣夏革之间的对问,探讨对万物生成、天文地理的认识。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汤王问夏革:「浑沌的太古时代有生物吗?」夏答:「如无生物,现在我们是从哪里来?」又问:「上下八方有边际吗?」答:「上下八方都是无极无尽,无极之外又有无极,我不晓得边际在哪里。」问:「人有大小高矮吗?」答:「渤海之东有龙伯国,人民个个都高数千丈。东北极地有诤人,身高只有九寸。」问:「时间有长短吗?」答:「上古有一种大椿树,八千年才是一个春天;在腐朽土壤生长的野菌,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了。」问:「物有大小长短吗?」答:「在极北的大海有身长数千里的鲲,但江浦有一种生长在蚊子身上的细虫叫焦螟,轻巧得连蚊子也不会发觉。古代黄帝和容成子为了看见焦螟,住在崆峒山上斋戒三个月,清净杂念,终观照到焦螟体型如山岭,声音如雷响。」问:「甚么是有用和无用?」答:「吴楚有柚树,果实可治愤厥之疾;但移植到淮水之北,便成为不能进食的枳树。」

天下万物无奇不有,各有不同形体和气质,也各自有其独特本性,本无高下长短之别。有了人为比较,才有种种分别差异。我们不应妄分大小、高低、长短、贤愚、美丑,这只是让人迷于纷扰而已。无论我们是甚么样子,都应自重自爱,好好珍惜及活在当下。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昔日消息 津津乐道专栏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11 月 13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悟者则心生光明,不为境转,不为物动,不为事乱。久之则无端妙处,玄窍开通矣。《龙门心法.舍绝爱缘》

浅释:

修行人与大众不同之处,是有一颗醒觉的心,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与念头。正如前文提及「喜睡者即当坐,喜坐者即当行。」当中需要很强的觉醒及自主能力,能坚持以此法修行,方能悟出玄妙,不受妄欲及爱缘牵绊。久之,则能心生光明,能洞观清澈,邪魔难扰。做到自心光明、戒行具足,定功坚固时,即使外境如何转变,也难以打扰内心的清静。如果因为环境的一点变动而心生波澜,情绪失控,即定力仍有不足,仍受爱缘困身,未能完全清静。我们办事常陷入混乱,是因为平日没有定功修行,也没有一个清静的空间,让自己沉淀及反思。能够给予自己空间,懂得清静之法,即掌握了生活之道。修行需要不断磨炼,在逆境中仍能清静面对,保持身心之安稳,不受爱缘引错了方向。若戒定具足,自然可以境随心转,环境如何变化也能不乱不错,如此自有一番进境,玄窍开通就在此关键。

《冲虚经》的「尧禅让天下」典故有何寓意?

尧禅让天下于舜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流通的说法是:尧帝晚年时,因儿子没有才德,决定将帝位传给天下之大德者。当时四方族主一致推举舜,他是着名的孝子,友爱兄弟,尧便找舜治理政事,发现他是贤明能干之人,最终把帝位传给舜。《冲虚经.仲尼篇》记载了其中一段小插曲。现将典故详述如下:

尧治理天下五十年,但不知道社会是否真的太平安定。他向身边的近臣、官员、贤人查问,可是大家都不太清楚。于是他改换服装到民间探视,走在大路上听到一群小孩在唱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百姓吃得饱穿得暖,靠的是统治者高尚的品德。我们都欠缺了知识及智慧,只知道顺应天然自然的法则。)尧问他们:「是谁教你们唱的?」孩童说:「从一位大夫那里听来的。」再问大夫,大夫说:「这是一首古诗而已。」尧回到宫中,把舜召来,将天下禅让给他,舜没有推辞就接受了。

尧不放心天下是否大治,于是微服私访民间。及后知道小孩子也能引用古诗盛赞太平盛世,于是便肯定自己已「功成」,随即便计划「身退」,让有德者居之。这个典故一方面赞扬尧帝不恋栈权力,能舍位让贤;一方面亦歌颂了道法自然的管治哲学,让百姓自然生活,衣食丰足;而管治者亦需有良好德行,不言而教,大家生活和谐。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