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11 月 25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那鬼卒言:「大王有例,凡有戒行光明仙长到此,需到茶厅,先请坐下,问下名号登簿,以便稽查。」戒子回言:「并无公事,不坐罢了。」随即回身,忽然出境,因向大众告知。《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戒子再次梦入地府,鬼差对他的态度前后完全不同。其时戒子修行已大为精进,而且戒行精严,身上散发大光明。鬼差以为戒子执行公务,便说:「阎王有明确引例,凡在世持戒及有善德的修行人到此,需好好接待至茶厅,并请坐下,先问明姓名及道号,以作查察。」戒子回答:「没有公事处理,不用坐了。」随即转身走开,突然又出离了梦境,因而立即告知大众这段经历。凡人在世,不少根据金钱、地位、权势而分尊卑;面对权位愈高的人,便愈装作尊重。不过地府不讲这套,对待凡夫一视同仁,只有修行圆满才有不同待遇,天人钦敬。今次戒子已洗心革面,身上再无黑气,而且更有光明散发,所以鬼差离远便看到了。

典故「利出者实及」有何寓意?

这是《冲虚经.说符篇》中杨朱的说话,表示愿意把利益分享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归自己,类近因果报应之说。现简述典故如下:

杨朱说:「将利益与别人分享,自己终会得到实惠。把怨恨发泄给别人,自己终会招来祸害。任何人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只要一发动,内外就有感应,当中『情』是关键。因此有道德的人,十分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也谨慎自己发出的情感。」

我们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会影响别人,并招来相应的回报,所以古来贤人十分谨慎自己的道德操守,不恶语,不作恶行,因为他们都知道报应「近在己身,远在儿孙」,必定会体现出来。这种善恶之报的理念在古代早已存在,正如《左传.隐公元年》提到「多行不义必自毙」,《易经.文言》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福一直存在中国人的思想之中。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