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消息

2022 年 3 月 6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又有出家人,行善执善,学好执好,修真认真,悟道着相,皆因好处不曾解脱,这唤作理障本心。这事理二障,还是一等向上之人。《龙门心法.断除障碍》

浅释:

「障碍」之一的「理障本心」是指部分出家修行或学习道学者,只是学习道学知识及经教规条,却没有先虚心忏悔,清静身心,凡事执着偏颇,例如执着自己在行善,或执意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功德」,行善后又希望福报降临身上等,这是「执善」。《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有道的人即使做了无数善事,但不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更不会计较会否带来名利,这才是真道德。此外,学习好的行为便自满,认为自己做得对而人家是错的,这是「执好」。修真炼己有点成就,以为自己乃是修行者,与众不同,自己才是「真」向道,这是「认真」。自以为悟通了大道而经常看到神明示现,这是「着相」。《坐忘论.枢翼》曰:「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如果在定心之时还惦记着其他事情,邪魔就会随着我们心念而浮现于脑海中,这些幻象不是真的神明,是我们仍未够清静,是一种「着相」。有所「执」有所「着」是因为我们仍有所「好」,太在意行善、学好、修真、悟道等名相及名声,王常月祖师概称为「理障本心」。此事、理二障问题,即使是一等向上的修道之士也有机会遇上,实在不得不戒慎。

典故「痀偻承蜩」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达生》,描述一位驼背老人捕蝉时所表现的出神入化技巧,以及练成这身手的过程和经验,说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道理。现简述典故如下:

某天孔子来到楚国,经过树林之中,看见一位驼背老人正用竹竿黏取树上的蝉。只见他一黏一只,就像俯身拾取一样容易。孔子说:「技巧真高超!请问是有甚么窍门吗?」老人答:「当然有。我先用五六个月来练习,叠起两颗弹珠在竹竿顶端而不掉下来,捉蝉便有把握。累叠三颗弹珠而不会掉,那么捉十次只有一次失手。当叠起五颗而不掉下,捕蝉就像随手拾取一样容易。此外,我安处身心,身躯好像木桩固定不动,伸出的手臂也像枯枝一样。不管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但我捕蝉时只专注于蝉翼。不管周围发生甚么情况,都不会分散我的注意力。能做到这一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罢,回头告诫学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意思!」
「用志不分」就是心不二用,驼背老人能摆脱身体缺陷而捕蝉又达到了正常人难以做到的程度,这都是心意专一、善于保养精神的结果。诚然,要将技艺臻入化境,必须先下苦功锻炼,再不断改进方法及提升水平。要达到更高境界,便必须专注忘我,才能达至「乃凝于神」,即出神入化之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