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昔日消息



消息
分享至



消息
分享至
只听得判官报,天使已到了,快摆香案接诏,就如世间官府接诏一般。只见一位仙官,戴金莲冠,披云鹤氅,手捧黄筒,迎进去了。《龙门心法.戒行精严》(鹤氅,鹤羽制成的外衣,这里指道服。)
浅释:
前文引用一个戒子「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一位戒子去到阴间遇上了阎王。忽然听得判官通报:「天使已到了,快摆香案接诏!」判官即阴间辅助阎王判案的神明,又称「冥判」。天使,即上天委派而来的使者。接诏,这里是指阎王出门恭迎天帝颁布的诏书。当时只见一位仙官从天而降,头戴金莲冠,身披绣上祥云的道服,手捧金黄色的圣旨筒,走了进来。凡是正神大天尊,必定威仪具足,福相圆满,即使是通报仙官,也都端正庄严。这名道门戒子能否亲近仙官?正如很多道门弟子也认为,皈依后一定能与祖师拉近关系,事实又是否如此简单?且听下回分解。
典故「身治而国治」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身治」是自身修养,「国治」是国家安定;「身治而国治」即国家安定之本,统治者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典故中的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击败晋国,问鼎中原,成语「止戈为武」便是出自楚庄王之口。现简述典故如下:
楚庄王问詹何:「如何能治理好国家?」詹何回答:「我只明白修身的道理,不知道治国的方法。」楚王说:「寡人得以供奉宗庙、掌管国家,希望学习治国来保守它。」詹何回答:「我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紊乱的,也不曾听说修养不好而国家大治的。所以根本在于修身,至于治国这个末节我就不敢答复了。」楚王说:「讲得有理。」
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根本在于管理好自己。当自己能有效运用时间,安排好每日的工作;在道德上约束自己,控制情绪和行为,每件细微事都没有偏差,这样方有能力管理一个大的团体,以至国家。如果本身做事一塌糊涂,行事冲动,又按捺不住脾气,如何能让众人接受管治?又如何能以德服人?
更多文章按此


消息
分享至
一日夜间,梦到阴司,看审官司。只见阴司中,许多鬼判,都点挂纱灯,安排香案。少刻,只见阎王出大门,威仪如世间天子一般。《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引用一个戒子「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某天夜里,一名戒子在梦中去到阴间,到了审判案件的衙门。只见阴间之中,许多鬼差正在悬挂点亮的纱灯,并安排香案。不久又亲眼见到阎王走出大门,威仪万千,衣服庄严,犹如世间的君主一样,气派不凡。阎王,于十殿之中又各有名号,掌管不同地狱。如第一殿秦广王,专司人间寿夭生死;除了修行圆满或有大功德者外,大部分众生都先到第一殿内,接受初步审判,才发往投生或押解至各殿再审。这个故事没有注明「阎王」是哪一位,疑是第一殿阎王。
典故「九方皋相马」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古代流行相人、相马、相牛之术,而九方皋是春秋一位相马者,相术与伯乐不相伯仲,他重视内相,而非外相。现简述典故如下:
伯乐善于相马,但他年纪已大,秦穆公问他有否传人。伯乐表示,自己的子孙只能辨识良马,未有能力找到天下最好的马;但有一位帮忙挑捆柴薪的朋友,叫九方皋,本领不在他之下。穆公召见九方皋,派他去找马,三个月后找到了。穆公问:「什么样的马?」回答:「黄色母马。」派人去取那匹马,却是黑色公马。穆公很纳闷,叫伯乐来说:「错了!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如何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想不到他相马能用心专一到如此境界!胜过我不止千万倍呢!九方皋相马,看的是天机,抓住了马的精髓,关注内在本质而忽略外在形体,所以才看不到毛色和雌雄。他的相术如此高妙,实在超越相马的范围了!」马来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孔子曾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曾因澹台子羽貌丑而认为他资质低下,才能不高,后来子羽学有所成,孔子承认看错了人。不论相马或相人,不应只集中在表象,更需注重观察本质。相术有分内相和外相,外相固然重要,但只能看出容貌、形态、筋骨,或是其优劣大概;真正的才质要由内相定论,故孔子曾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更多文章按此


消息
分享至
我今有一段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说与大众。近日一戒子,自云受戒后,忽遭魔难,开斋破戒,无所不为。《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不少道门弟子最初皈依时,怀着虔诚、恭敬的心信奉祖师的教诲,并寄望自己能修正言行,增长福慧。不过,身处红尘修道,魔考也是最多的。最初寄望的精进修行,很快便因为俗务缠身而抛诸脑后;最初希望可以降伏自己的贪嗔痴,随着面对的不同魔考又故态复萌。受戒弟子一样,最初是怀着热诚接受戒律,遵守行仪,惟魔考一至,又是否可以坚守戒律?为什么魔王专门骚扰修行人?因为魔王最害怕真修行人的光明,担心他们修成正果,更担心修行人教化他人向善,所以在发心修行时便来试探。若没有坚定的信念,便会「开斋破戒」。「开斋」就是打破斋戒,忘记清静律己。戒一破,便无所顾忌,无所不为了。王常月祖师便由此引出一个「犯了戒又守戒」的因果故事。
典故「兰子献技」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兰子,是指走江湖卖艺的流浪人。两位兰子向宋国君主献技,但遭遇各有不同。现简述典故如下:
宋国有一个流浪人,身怀绝技求见宋元君。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流浪人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手里七把剑轮流飞跃,而有五把常在半空。宋元君非常惊喜,马上赐他金银玉帛。又有一个身轻如燕能耍杂技的流浪人听说这事,也来求见宋元君。宋元君不但毫无兴趣,更大怒说:「先前那个怀有异技的人求见我,技艺本来无用,正好碰上我开心,所以赏他财帛。这个人必定是听说了,想向我讨赏吧!」就拘捕他,准备处死,过了一个多月才释放。
每个人的命运和机遇都有不同,即使是同日出生,或履历、技能一样,但大家的因果承负都会影响各自走向,我们不需羡慕他人。再者,典故中第二位兰子因为贪念,希望自己能同样获取赏赐,结果犯险走入宫廷,差点赔上性命。要向位高权重而喜怒无常的人求取赏赐,犹如与虎谋皮;能得到赏赐的只是一时幸运而已。
更多文章按此


消息
分享至
但有一句方便法言,须教大众放心行持。这个天上主宰,原以好生为心,慈悲广大,救度众生。若是犯了的戒子,从此改悔,真心发现,复守科条,精严不犯二次者,自然天心慈悯,赦宥还元。《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上天有好生之德,不会随便惩罚及降罪人间。若有弟子犯戒,只要有觉醒的心,知道自己真的犯错,继而警醒自己遵守戒律和「十善」之德行,并严加律己,防范再犯第二次,上天是会体恤的。负责掌管人间善恶的神明,也会酌情处理,记录在案,或「赦宥还元」。宥,粤音右,即宽恕;元,即开始;「赦宥还元」即赦罪宽恕,把原本惩罚的记录还原最初状态。当然,神明能监督我们是否真的改过迁善。不过要明白,如不只犯戒更作恶害了人,则不是祈求上天赦免罪业便可一笔勾销。因此,出家修行者要严守戒律,在家弟子亦不要作恶伤人,否则阴律无情,自作自受。
典故「黑牛生白犊」有何寓意?(犊,粤音读。)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犊」是小牛;黑牛生了白色小牛,古人认为是异象,而孔子凭其学养及见识,直指吉祥,当中蕴含了因果善报的道理。现简述典故如下:
宋国有个好行仁义的人,三代都不懈怠地行善。某天家中黑牛突然生下白色小牛,便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预兆,可以用牠来祭祀上天。」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故瞎了,而黑牛又生了小白牛,父亲再叫儿子去问孔子。儿子说:「上次问过而你却失明了,为何再问他?」父亲说:「圣人的话自有深意,或先不应验而最终圆满,这事还未完结,姑且再问问。」儿子又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又叫他祭祀上天。儿子回家告诉父亲,父亲表示要遵循。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故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都城,青壮年都上城作战,死了一半。父子二人因眼瞎而避免了作战。等到战事完后,他们的眼睛又突然康复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当遇到劫难却很容易气馁和灰心,并怀疑自己的善功善行。天道玄妙难测,如善德具足,所遇灾劫自会消减,但未必可完全消散,报应始终出现。犹如典故之战争是必然的,但父子终能捱过,眼睛亦能康复。另一方面,善报未必立即显现,我们只需坚定努力行善,福报自厚,亦能恩及父母、子孙。
更多文章按此


消息
分享至


消息
分享至
你们这受过戒的,其中连戒的十条,还不记得什么十条事呢。有名无实,何必乃尔!《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编订的《初真戒律》包括: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炁(欲念过多,会败坏真性,秽气侵扰先天灵炁)、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龙门心法》指的「有名无实」,便是劝勉守戒弟子要如实做好戒律内容,而不是徒有「戒子」的虚名。在家居士即使不能全守十戒,也必须在俗世中好好管束自己,不要轻易犯禁。不只是受戒,无论是皈依、修行,也要仔细咀嚼当中意义;尤其称呼自己为「弟子」,更要敦品励学,不辱祖师和师父之名。「何必乃尔」即是贪图修行之名而无真功真行者,又何必皈依、受戒呢?
典故「赵襄子闻胜而忧」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赵襄子是春秋末年晋国权臣,他为家臣新穉穆子在一天内攻陷两座城池而感到忧愁。现简述典故如下:
赵襄子派新穉穆子攻打翟国,很快传来捷报,占领了左人中人二邑。赵襄子知悉后面露愁容。臣僚问:「一天攻陷两座城池,这应是人所喜悦的事;君反而忧虑,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江河有大潮,涨起水来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会连续不断,太阳在天顶也不过片刻。现在赵氏没有累积德行,却剎那间攻下两城,我担心快有祸患!」孔子知道后说:「赵氏能预见忧患,这是昌盛的征兆!能够远忧的会昌盛,只知喜悦的会灭亡。要打胜仗不难,保持胜利才最难。贤主能以这种态度保持胜利,所以幸福能传到后世。齐、楚、吴、越都曾打胜仗,最后却自取灭亡,这是不懂得保持胜利的缘故。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汉代刘向在《说苑》有句话:「福不重至,祸必重来。」好事不会接连而来,坏事说不定接踵而至。尤其是学道的都知道,福、德是相连,互为因果的;若自己德行不足,却接二连三有「福」缘出现,这是大祸临头的先兆,修行人必先深切反省,严加检讨有否做了错事。列子在典故中提醒大家,在有利的条件下亦必须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保持胜利。
更多文章按此


消息
分享至
戒行精严四字,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离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王常月祖师特别解释了「戒」、「行」、「精」、「严」和「持戒」、「守戒」的意义。「降心顺道」是戒,「降」要读「降伏」的「降」,即《吕祖百字碑》第二句「降心为不为」。要努力降伏我们的心猿、意马,不起贪嗔,顺着大道而回复本性的自然,这是「戒」的作用。「行」即「忍耐行持」,修行要讲真行,要有真功夫,即需忍辱、耐性、力行、坚持,以应对种种魔考和诱惑。「精」即「一丝不离」,也就是专精不二,只是好好想着如何将戒行做得更好、更严谨,不会有一刻放松。「严」是「一毫不犯」,丝毫不敢冒犯任何戒条,不敢做任何恶行。一生护持信念,戒恶向善,不变初衷,这叫「持戒」。当遇到考验、厄难等困境仍然不愿降下底线,这种坚守叫「守戒」,真修行就是如此。
典故「郄雍视盗」有何寓意?(郄,粤音隙。)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说符篇》。「郄雍」是春秋时代的人;「视盗」即能辨认盗贼的相貌。现简述典故如下:
晋国苦于盗贼太多。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看出盗贼的相貌,从人的眉目之间辨别实情。晋侯派他在国内查找,结果捉拿了千百个盗贼,没有遗漏。晋侯很高兴,告诉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而全国的盗贼都没有了,我又何必聘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只凭观察来捉盗贼,盗贼不但除不尽,而且郄雍容易招惹杀身之祸。」不久众盗贼便商量说:「令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这个郄雍!」于是共同把他暗杀了。晋侯闻悉后大惊,立刻召见文子,说:「果然如你所言,郄雍死了,以后如何收拾盗贼呢?」文子说:「周地有谚语『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要杜绝盗贼,宜选拔贤才,让贤才教化百姓,使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盗贼呢?」于是晋侯任用随会主持政事,结果国内的盗贼都跑到秦国去了。
这个典故有两个重要讯息,一是揭露别人的阴暗面容易招致祸害;即使行正义之事,也须注重安全,锋芒太露并非好事。二是问题要从根源解决,单凭一人之力来捉盗贼,尽管再有才能,盗贼也除之不尽。治理一国之政,除了用法律来惩戒,也须依靠教化的力量,培养道德善行,使人人改过向善,远离罪愆。
更多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