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19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如今受戒之人,总是无知之辈。如何唤作无知?若是知得此理,便当精严不犯。若是违犯,还是无知了。《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戒律是防止恶行之戒法规律,也是维持道风之关键。既然这么重要,为何仍有受戒弟子不好好遵守,受不了世俗的考验和利诱?又或沉不住气,大起嗔怒和怨恨?王常月祖师称他们作「无知之辈」。为何称为「无知」?真知者,当知我们一言一行,上天瞭如指掌,戒律就是第一道防护网,防范我们走入邪径,保障自己身心,维持法身纯正,并得诸天护法卫护。因此必然谨慎守戒,精进严防,不敢犯禁。相反,以为行恶犯戒无人知道;或视戒律如表面功夫,不需认真,不信因果报应,这就是无知。即使是在家修持居士,亦应知「十善十恶」,不敢行恶,时刻慎防贪嗔之念起。若身在道缘而自行走远,自入邪径,自甘堕落,又岂非愚昧?

典故「一言而寤」有何寓意?(寤,通悟,有睡醒之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力命篇》,「力命」是关乎人力与命运的关系,后天人事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当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环境时,又应如何自处?以下典故或可启发:

北宫子与西门子生于同一时代和家族,大家又一同共事,北宫子以为二人辈分家族、年龄容貌、说话德行,表现都一样,而自己总是碰钉子,生活窘困;相反西门子飞黄腾达,而且看不起北宫子。西门子说:「你做事而穷困,我做事而通达,这是我们才德厚薄的证明吧!你竟然说与我相同,你面皮太厚了!」北宫子很惭愧,向隐士东郭先生请教。东郭先生跟北宫子去见西门子,说:「你为何要羞辱北宫子?你以为厚薄是才能品德的差异,而我的看法不同。北宫子品德厚,天命薄;而你天命厚,品德薄。你的显达,不是靠智慧而得;北宫子的穷困,不是冒昧的过失。这是天命,并非完全是人力。你以德薄命厚而高兴,北宫子以德厚命薄而自愧,二人都不能明白天命的道理。」西门子遂不敢多言。北宫子从此粗衣淡饭也感温饱,住在茅棚也感到幸福美满,忘记了人我之间的荣辱。东郭先生知道后,表示北宫子已迷途甚久,听了一句话就能醒过来,是个容易觉悟的人。

北宫子与西门子做事都尽心尽力,差别只在于命途的顺逆,这又关乎复杂的因缘际会,并非由人力可以控制。因此,在反躬自省及努力过后,假如客观环境未能逆转,我们就要学懂知命不忧,把握当下的幸福,坚持精进,等待机会来临。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12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女青天曹所管,纠察神兵卫护,天将稽巡。遵守者,丹册加功。犯悖者,黑册加过。丝毫不漏,针发不差。《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戒律是道教的禁约,「禁」是律例,「约」是「人」与「道」之间的重要契约,代表一种互信,如《大道家令戒》云:「今日之善,尊天敬神,爱生行道。念为真正,道即爱子。子不念道,道即远子。」人能行道,大道必亲近之。道门弟子皈依正道,遵守律令,约束自己的身心和言行,止恶迁善,这是最基本的修行。一切戒律之源,都是「三清上圣」等仙真所定下的科条;「科」有程序、准则之意,古时道教的戒律亦称科律。另外,掌管玄都禁约的使者称为「女青」,「天曹」是指天上的官署;《道藏》收录的《女青鬼律》便是女青所传的戒律,劝勉大众持戒,避免冒犯鬼众。女青能镇伏万鬼,管控戒律,并能派遣神兵卫护守戒弟子,安排天将巡察人间。能信守戒律,如实修行的人必可在「丹册」加功,不守戒而继续放纵身心,以贪嗔害人者必在「黑册」记过。「丹册」和「黑册」即是青簿和黑簿,有功者自会记录于青簿,有罪者即书黑簿,这是不能瞒骗上天的,丝毫不会出现偏差。

典故「锟鋙剑与火浣布」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锟鋙剑与火浣布一直被视为稀世之宝。火浣布即今日的石棉布,魏文帝曹丕也曾否定火浣布的存在,并把推断写在《典论》中。明帝继位,以《典论》为不朽之格言,命人刻于碑石上永传后世。到了少帝登基,西域使者献上火浣布,神奇宝物现世,只好凿除碑文,沦为天下笑谈。这事与《冲虚经》中的典故相类似:

周穆王发兵征讨西戎,西戎献上锟鋙剑和火浣布。剑是用锟鋙山所产的金属,经反覆锻造而成。用它切割玉石,就像切削泥土一样容易。布更是奇特,洗涤时不必用水,只需投进大火中,污垢便会还原成布的本色。从火中取出一抖,布袍洁白如雪。皇子听闻后不以为然,认为世间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是有人传播假话骗人。萧叔说:「皇子果决的自信,也果决地歪曲了真理和事实。」

我们不知道稀世之物,可能是该物不存在,也可能是自己浅薄无知。我们以为古人的想像天马行空,殊不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物已在今天出现和证实。又如神仙之说,凡人没能力看见并不代表不存在,今日科技验证不了亦不代表是虚构的。保持谦卑和包容,不要像典故中的皇子一样妄下论断,盲目排斥自己未见过的东西。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3 月 7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大众,既以前世所种因缘,今生得闻戒法也,是莫大之幸。若不以戒律行持,精严勤苦,则将莫大之幸,变为莫大之罪矣。《龙门心法.戒行精严》

浅释:

《北斗经》载老君告天师曰:「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假使得生,正法难遇。」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能转生人道是非常难得的。若得人身,应当及早修善积德,圆满人生,免再陷入三恶之涂,死后轮回畜生、鬼道、地狱之中受苦。今生我们生于中华之地,亦是一种福缘,因为生在有道之乡,可以认识道德伦常、善恶报应、经义戒条;否则要接触道教和中华文化,惟有从中文学起,而且吸收较难。能够亲近道缘,更是难得,而天下邪说横行,邪门小道甚多,能接触正法又是殊胜因缘。因此,大家闻知王常月祖师宣讲的全真龙门戒法,是莫大的幸运。只有坚守戒律,矫正言行,止恶向善,才可亲近正道,走上积学成圣的大路。若然知而不行,甚或继续纵欲行恶,显现贪嗔而不知忏悔,这是将「莫大之幸」变成「莫大之罪」。

典故「来丹复仇」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故事缘起是魏国的黑卵因私怨杀死丘邴章,丘的儿子来丹欲报父仇,奈何身体瘦弱,无力打败强悍的黑卵。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来丹欲手刃仇人,否则怨恨难消。朋友建议他向卫国孔周借取祖传宝剑,又云小孩得此宝剑可击退三军。于是来丹前往卫国,孔周见其决心,拿出三把剑。第一剑「含光」视之不可见,触及之处,没有知觉;第二剑「承影」若有若无,看不清形状,触及之处,没有疼痛;第三剑「宵练」白天见影不见光,黑天见光不见形,触及之处,随即接合,即使有知觉有疼痛,也不沾血。三把宝剑传了十三代,因为不能杀人,所以一直收藏在匣子中没有打开过。来丹选了下等的「宵练」,斋戒七天后孔周才将剑交给他。来丹执剑找黑卵报仇,当时黑卵酒醉仰卧在窗下,来丹挥剑在他的颈至腰间斩了三次,黑卵没有反应。来丹以为黑卵已死,急忙离开,在门外遇上了黑卵的儿子。又斩三下,却像斩到虚空般,来丹才知道宝剑确实不能杀人,哀叹着回家去。黑卵醒来后埋怨妻子:「我醉了你也不给我盖被,害得我喉窒息,腰紧缩!」儿子也说:「刚才来丹在门口向我举三次手,使我身体疼痛四肢僵硬。他多么厌恶我呀!」

列子借三剑来喻道,犹如精、气、神三宝,不能用来杀人,但好好炼养必可养性延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来丹本就无需动手报仇,孔周要他斋戒净其神思,可惜来丹不明其理,执意已决。伤及黑卵的儿子又埋下了复仇的伏笔,冤冤相报。虽然没有杀人,但对方已认定自己「受伤」,世间一切恩怨爱恨岂不由此而生?

更多文章按此

分类
最新消息 津津樂道專欄

津津乐道专栏

最新消息

消息

2023 年 2 月 26 日
津津乐道专栏

分享至

逢星期四在明报心灵导航专栏刊出

仙佛无门,皆从戒入;圣贤有路,皆自戒行。实系圣贤之要路通衢,仙佛之中门正户。《龙门心法.戒行精严》(衢,粤音渠,指大路。)

浅释:

旧日学子读书,不是先学知识和技术,而是先从蒙学书中学懂如何做人,认识伦理道德,知道何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先端正己心,才可克己复礼。要成为君子、圣贤,必先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事不可僭越。修仙学佛又何尝不是?现存道教早期戒律之一的《老君想尔戒》,便指出了上、中、下三品戒,其中下品戒是「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学道修道需先修心,不可纵欲、不可贪婪不知足、不可争先伤人,才可「避免天伤」,减少祸患,这是学道者最基本的戒律,说到底就是要懂得自制。凡是学道者,必须有觉醒和节制的能力,在名利、权势、物欲之中能淡然面对,当中「戒」是一面防护网。王常月祖师指出,「戒」能止恶,是积学成圣的大路,也是通往仙佛正法的不二法门。

典故「造父学御」有何寓意?

这个典故出自《冲虚经.汤问篇》,造父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对老师十分谦恭,因而受到赏识,习得驾车的秘诀。现将典故简述如下:

造父跟从老师泰豆学习驾御马车已经三年,但泰豆没有教他任何东西。造父更加恭敬和谦虚,于是泰豆才告诉他:「你先观摩我的步法,等你能走得像我一样熟练,便可手握六根缰绳,驾御六匹骏马。」泰豆竖立一根又一根木桩作为道路,大小只能容纳脚掌,而他竟然可以在上面快速来回奔走。造父学了三天已经掌握技巧,泰豆说:「驾车的道理也一样,你走路时力从足下起,足下又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演到驾车上,就是要协调缰绳、衔勒,双手的掌握是否有度,用不用力,都能内合于心,对外又能适应马的脾气,这才是得尽了技巧。学习掌握衔勒,接应于缰绳;掌握缰绳,顺应于手;而手的操纵是听从心的指挥。技术娴熟后,驾车不用眼睛看,不用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马车亦可轻快奔跑如飞了。我的技术全部说完了,你好好记住它!」

所有技艺都是从基本功学起,及需经过多年的苦练才有所成,即使得到心法秘笈,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何用心去领悟及融会至为关键。要掌握一门高超的技艺,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达到最高境界,必须与心相合,即《南华经.天道》指的「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不快不慢,灵活自如,心中所想而手中做到,那就是得心应手的真谛。

更多文章按此